風姜[草本植物]

風姜[草本植物]
風姜[草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風姜,又作楓姜,又名高良姜或小良姜,《綱目》云:“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其山高而稍涼,因其以為名,則高良當作高涼也。”,因古高涼為蠻夷之地,因此高良姜又叫蠻姜。風姜的種子叫紅豆蔻,也是中藥。 株高40-110厘米,根莖延長,圓柱形。葉片線形,長20-30厘米,寬1.2-2.5厘米,頂端尾尖,基部漸狹,兩面均無毛,無柄;葉舌薄膜質,披針形,長2-3厘米,有時可達5厘米,不2裂。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0厘米,花序軸被絨毛;小苞片極小,長不逾1毫米,小花梗長1-2毫米;花萼管長8-10毫米,頂端3齒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較萼管稍短,裂片長圓形,長約1.5厘米,後方的一枚兜狀;唇瓣卵形,長約2厘米,白色而有紅色條紋,花絲長約1厘米,花葯長6毫米;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熟時紅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植物形態

風姜 風姜

風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莖圓柱狀形,橫生,棕紅色,直徑1-1.5cm,具節,節上有環形膜質鱗片,節上生根。

莖叢生,直立。

葉無柄或近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5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漸窄,全緣,兩面無毛;葉鞘開放,抱莖,具膜質邊緣;吉舌膜質,長2-3cm,不開裂。

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5cm,花序軸被絨毛;花萼筒狀,管長8-14mm,先端不規則3淺圓裂;花冠管漏斗狀,長約1cm,花冠裂片3,長圓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紅色條紋,長約2cm;側生退化雄蕊錐狀;發育雄蕊1,長約1.6cm,生於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絨毛,花柱細長,基部下方具2個合生的圓柱形蜜腺,柱頭2唇狀。蒴果球形,不開裂,直徑約1.2c m,被絨毛,熟時橙紅色。種子具假種皮,有鈍稜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潤氣候。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3-4月,從母株旁挖取帶嫩芽的根莖,每株帶4-5個芽,按行株距2m×1m開穴,穴寬20-25cm,深15-20cm,進行移栽,栽後填土,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糞水2-3次。

植物價值

根莖供藥用,功能溫中散寒、止痛消食。

根莖含揮髮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為蒎烯、按油精 (Cineole) 、桂皮酸甲醋、高良姜醇 (Galangol)。據文獻報導含有14種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已證實的有下列7種:(1)槲皮素(Quercetin, C15H1007)、(2)山奈醇(Kaempferol, C15H1008)、(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 ether)、(4)異鼠李素(isorhamnetin)、(5) 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 C16H1208)、(6)高良姜素(Galangin, C15H1005)、(7)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此外,尚含澱粉、鞣質及脂肪。

規格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5~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及灰棕色的波狀環節,每節長0.2~1cm,下面有圓形的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中柱約占1/3。氣香,味辛辣。

藥材鑑別

本品橫切面: 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有的含棕紅色非晶形物。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多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外韌型維管束甚多,束鞘纖維成環,木化,皮層及中柱薄壁組織中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 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貯藏保管

置陰涼乾燥處。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曬乾。

藥物性能

性味: 辛,熱。

歸經: 脾、胃經。

功能: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本品辛熱散寒,專祛脾胃之寒邪,故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痛之效

附: 紅豆蔻

本品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性味辛,熱。歸脾、胃經。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於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證。用量為2.4~4.5g,煎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