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鈞回憶錄3

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第一節 1938年10月-11月中第五節 1938年11月中-1939年2月初第六節

內容介紹

顧維鈞從袁世凱時期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職,曾代表中國參加巴黎和會,後又長期出使法、英、美等國。他的這部回憶錄是巨變頻仍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國歷史特別是國際關係領域許多重大情節的權威記錄,內容十分細緻。而且,因為顧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著非黨人士的職業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種特殊的意義。認真讀讀這套書,對於我們真實而全面地了解那個時代,避免片面和偏狹的歷史觀點,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介紹

顧維鈞,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清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人。初入舊式私塾,後於1899年考入上海英華書院,1901年考入聖約翰書院。190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法及外交,獲博士學位。1912年回國後,任總統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1919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1922~1926年先後任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其間,於1924年5 月曾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了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調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後任駐法、英、美大使和駐國際聯盟代表等職。1945年6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1956~1967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台灣國民黨總統府資政等職。退休後定居美國,以十七年時間完成口述回憶錄,記述了五十多年從事外交工作的經歷。1985年11月1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

作品目錄

第四卷出使法國(193210-1941.7.2)·中
第六章 歐戰爆發前的外交活動 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
第一節 布魯塞爾會議的餘波 1937年11月末-1938年5月中
(1)謀求停戰和列強間的協同行動 1937年11月末-1938年1月
(2)中國繼續在海外謀求列強和國聯的支援
(甲)1938年1月末-3月末
(乙)1938年3月末-5月中
第二節 國內軍事形勢惡化,歐戰迫在眉睫,中國需要援助日益迫切,獲得外援更加不易 1938年5月末-8月
第三節 中國再次向國聯申訴,因歐洲危機而告失敗 1938年9月
第四節 在日本開始南進,而西方列強又缺乏單獨行動積極性的情況下,我所進行的外交努力 1938年10月-11月中
第五節 在當時歐洲的形勢下,西方國家在遠東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 1938年11月中-1939年2月初
第六節 在日本企圖加強對中國的政治控制並在太平洋地區實行軍事擴張之際,西方各民主國家在遠東採取聯合行動的幻想 1938年12月末-1939年2月
第七節 軸心國在歐洲和遠東的猖狂活動對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合作所起的作用 1939年2月末-4月初
第八節 促進中、英、法之間的合作 1939年4月初-6月初
第九節 日本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猛烈衝擊所引起的反應 1939年7月-8月中
附錄一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聲明
附錄二 1938年11月3日近衛首相的廣播講話
附錄三 法國向中國提供貨幣穩定貸款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