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癇病

癲癇病俗稱“羊癜風”、“羊角風”、“抽風”,是大腦內或大腦外某些原因引起的神經系統常見病。癲癇病是一種神智異常病症,患者以突然發作、自行緩解、多次反覆為主要特點,輕者或短時失神,或局限顫抖,或無意識運動,或答非所問,重者突然倒地、四肢抽搐、角弓反張、不省人事,甚至窒息死亡。

基本信息

《癲癇病》

癲癇在祖國醫學中,稱為“癇證”。癲癇病俗稱“羊癜風”、“羊角風”、“抽風”,是大腦內或大腦外某些原因引起的神經系統常見病。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有記載,如扁鵲的《難經》里第五十九難云:“狂癇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始發……。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素問·大奇論》:“心臟滿大,癇瘓筋攣,肝脈小急,癲瘓筋攣。”“二陰急為癇厥。”隋朝的《諸病源侯論》中:“……發作仆地、吐沫無知、若僵像,起為外,腦血管病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引起癲癇。病後1年左右開始發生癲癇的約有5%。

症狀

癲癇發作起來特別可怕,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像這種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兩眼上翻、口吐白沫,有的還伴有大小便失禁,這屬於大發作,醫學上叫做全身的強直陣攣發作,這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病人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突然中斷,停頓下來,病人自己不清楚,只有幾秒鐘時間一個愣神兒。比如正在吃飯的時候,筷子和碗就可能會掉下來,這種情況叫做失神發作,也叫小發作。和剛才的情況合在一起統稱為全身性的發作。在發作過程中自己是沒有意識的。

分類

癲癇病是一種神智異常病症,患者以突然發作、自行緩解、多次反覆為主要特點,輕者或短時失神,或局限顫抖,或無意識運動,或答非所問,重者突然倒地、四肢抽搐、角弓反張、不省人事,甚至窒息死亡。這一頑症給患者帶來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按症狀分類,可分為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
1、大發作:約占癲癇發作的50%,多在1歲左右或14—17歲之間。大發作可分四個時期:(1)先兆期:有頭暈、胃部不適。(2)強直期:突然意識喪失、倒地、頭後仰、肢體強直,由於隔肌痙攣,病人發出“羊羔”樣吼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持續數十秒不等。(3)陣攣期:全身肌肉有節律性抽動、常咬破舌頭、口吐白沫、可伴有大小便失禁,一般持續1-3分鐘。(4)恢復期:一般要數十分鐘才能清醒,病人對發作過程不能回憶,全身疼痛、乏力。個別病人在恢復期有狂燥、亂跑亂叫、打人毀物等情況發生。
2、小發作:痴癇小發作又稱失神發作,典型的表現為病人有短暫意識喪失,大多數意識完全喪失,偶爾意識障礙較淺,對周圍有所了解,能聽見問話,但不能回答。意識障礙短暫而頻發為其特點。多數每次發作2-15秒,不超過1分鐘,每日數次至數十次。突然發生,突然終止。表現為言語及活動突然中斷,兩眼凝視,偶爾上翻,有時面色蒼白,無先兆。手中持物落地,有時打碎飯碗,發作停止後,繼續原來的活動。
 3、精神運動性發作:在意識障礙的背景上,常有錯覺、幻覺及自動症等。因多由顳葉病變引起,故又稱顳葉癲癇。發病年齡在各型癲癇中較晚,多在20歲左右首次發病。約有40%的病人發病時有先兆,感到胃部不適、幻聽、幻味、眩暈、噁心、恐懼等。臨床表現可分為:(1)僅有意識障礙:應與失神發作區別,發作時的意識障礙多在1分鐘以上,而失神發作多在1分鐘以內。(2)識別性症狀:記憶障礙最常見。有的病人對本來陌生的人或物產生熟悉的感覺,稱“似曾相識”感。有的對熟識的人或環境,莫名其妙地產生陌生感覺。(3)情感障礙:可產生髮作性的情感異常,像突然感到憂傷、憤怒、恐懼、大禍臨頭、末日來臨等。(4)精神感覺症狀:如錯覺,聽覺異常時,別人對自己的談話像是隔了一堵牆。視錯覺感到看到的東西像蒙了一層紗。看見地面起伏不平,看到物體像被扭曲了。視物變大,視物變小。(5)精神運動症狀:以自動症常見。口咽部不自主的動作,如吮吸、咀嚼、吞咽等。有的病人手擦衣服,手舉空中劃圈等。有時較為複雜的自動症則表現夢遊及神遊等。(6)複合型,表現為多秧複雜症狀的綜合.有的突然暴發衝動,甚至產生違法行為。如傷人、毀物、自傷、自殺、殺人等。
4、局限性發作:又叫單純性發作,表現為身體某一部分節律性抽動,持續數秒,意識清楚,若有癲癇放電擴展,可延致半身或全身。

病因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腦功能障礙臨床綜合徵,是大腦神經細胞群反覆超同步放電所引起的發作性、突然性、反覆性、短暫性腦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根據大腦異常放電的部位和擴散的範圍不同,其臨床發作表現症狀各異。臨床上可有短暫的運動、感覺、意識、行為、植物神經系統等不同障礙,或兼而有之。腦電圖呈癇樣放電和實驗室檢查異樣。癲癇具有發作性、復發性和自然緩解性的特點,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的腦功能失常性疾患。在發作間歇期,病人一切正常。某些因素如缺氧、低血糖、藥物中毒等導致腦功能暫時障礙而產生單次癲癇發作不屬於癲癇。

A.遺傳因素:
在一些有癲癇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臟畸形的病人家屬中容易出現癲癇。
B.腦損害與腦損傷:
在胚胎髮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線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髮育不良可以引起癲癇;胎兒生產過程中產傷是引起癲癇的一個主要原因;顱腦外傷也可引起癲癇,其中開放性顱腦損傷病人的癲癇發生率可以達到50%;
C.顱腦其它疾病:
腦瘤、腦血管病、顱內感染等。
D.環境因素:
男性病人較女性病人稍多,青少年及青壯年多見,農村高於城市,另外發熱、精神刺激等也是癲癇發生的原因。
傳統醫學認為:
1七情失調:主要責之於驚恐郁怒。如《素問.舉痛論》篇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由於突受大驚大恐,憤郁怒惱,臟腑氣機逆亂,心肝氣鬱,津聚成痰。一遇誘因,痰隨氣逆,導致癇症發作。
2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脾運失健,水谷精微,凝聚成痰,蘊伏於內,一遇勞累過度或生活起居失調,遂致氣機逆亂,觸動積痰,而發為癇症。
3病後續發:某些溫病、腦寄生蟲病,顱內病變等,臟腑受損,積痰內伏,亦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發為癲癇。
4先天因素:指妊娠期間,母體多病,服藥過多,損及胎兒,或因母體突受驚恐,氣機逆亂,“恐則精卻”,精傷腎虧,以致影響胎兒發育,出生後遂易發生癇症。故幼年患癲癇者,多屬“病從胎氣而得之”。
現代醫學認為:
(1)先天性疾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性代謝障礙、腦畸形及先天性腦積水等。
(2)外傷:顱腦產傷是嬰幼兒期症狀性癲癇的常見原因,挫傷、出血和缺血也能導致局部腦組織軟化,日後成為癲癇灶。成人發生癲癇的更多,可達30%左右。
(3)感染:在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急性充血、水腫、毒素的影響及血液中的滲出物都可引起癲癇發作,痊癒後形成的疤痕及粘連也可能成為癲癇灶;寄生蟲病如腦血吸蟲病、腦囊蟲病常引起癲癇。
(4)中毒:鉛、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肝性腦病、高血壓綜合症、急進性腎炎、尿毒症等,均可產生癲癇發作。
(5)顱內腫瘤:30歲以後發生癲癇的病人,除腦外傷外,腦腫瘤是常見病因,尤其是緩慢生長的腦膠質瘤、腦膜瘤、星形細胞瘤等。
(6)腦血管病:除血管畸形產生癲癇發作時年齡較輕外,腦血管性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引起癲癇。
(7)營養代謝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維生素B6缺乏等均可導致癲癇發作。
(8)變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等也常伴有癲癇發作。

診斷依據

癲癇的診斷並不難,首先判定是否為癲癇,其次要確定發作類型,最後找出病因或腦損傷部位。但臨床上有大約l/3的病人,經多種檢查,試圖通過儀器查出證據,但只見發作,而檢查指標不見異常。目前本病的診斷依據主要靠臨床表現,典型的發作對確定診斷有決定性意義,所以詳細、完整、準確、清晰的病史、體格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腦電圖檢查及有關實驗室檢查便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在診斷時應弄清以下幾個問題:①發作性症狀是否為癲癇;②如果是癲癇,是什麼類型的發作,是否為特殊的癲癇綜合徵;③如果是癲癇,是否存在致癇病灶,是否有誘發因素,誘因是什麼。因大多數患者發作時有一定的意識障礙,本人對發作過程不能表達,又因為醫師很少目睹患者的發作過程,所以詳確的病史主要靠患者家屬或目睹者陳述出來,密切配合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以便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防止病情加重。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希望從某些儀器上得到診斷依據,但有5%—20%的癲癇發作患者腦電圖正常,重要還是看臨床症狀,以免延誤治療時機,使病情加重才開始治療,這是極其錯誤的認識,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治療方法及出現的誤區

人類跨入21世紀,隨著醫學水平不斷提高,一個又一個疑難病症被攻克,而頑固的癲癇病卻仍在無情地折磨著眾多患者,同時也困擾著為此絞盡腦汁的醫學界人士。
回顧癲癇病臨床歷史,傳統上單一的西藥療法雖有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止和減少發作的唯一療法,但治標不治本,而且副作用很大,所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及從根本上治療癲癇病是醫學界一個嚴肅的主攻課題和目標。本質善良且悟性極高的何敬文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小目睹癲癇患者的痛苦,便立志銘心,大學畢業之前,他就閱讀了大量醫學書並廣泛蒐集治癲理論及方藥,創新組方並大膽臨床,已小有名氣。大學畢業後到部隊神經科,為加速癲癇患者康復的步伐,邊臨床邊繼續探索,十多年來,他堅持研讀了《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著名古今醫籍,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癲癇病患者原發性、突發性、反覆發作性及腦外傷性的不同臨床表現,探索出其致病基因有潛在誘發和強化因素,但往往也有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下所致的。
立雪程門”求教於我國許多著名神經精神科、小兒科等醫學專家,從中吸取科學的養份,依據科學推斷,合理配方,運用中醫辯證論治之特長。採取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法則,改善腦血流循環,去除鈣化病灶,達到通經活絡、祛痰活血、散結止痙、開竅寧心、安神健腦之功效,經長期深入的研究,終於推出“三連療法”,同時也研製出治癲癇病的系列藥物:磁療膏藥、內服中藥該系列方劑具有清心、滌痰、開竅、醒腦、疏風通絡、活血化瘀、養血安神、鎮驚扶正祛邪、治標固本的作用,經化學分析,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肌體免疫力,雙向調節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改善腦部血流循環,解除血管痙攣,增強腦細胞活力,達到調節肌體生物物質代謝平衡。該系列藥物特點,療程短、療效快、不易復發、無副作用,深受患者好評。特別是“癲癇靈”,獲得全國首屆中醫特色診療學術大會金杯特別獎等榮譽,深受患者好評。幾年來何大夫已診治來自俄羅斯、日本、香港、廣東、上海、福建、黑龍江等海內外各類型癲癇患者達6餘萬人,何大夫以嶄新的治療效果贏得了社會各界及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和稱讚,被稱之為“征服癲癇病魔的人”,該系列藥物方劑已被列為研究所科研攻關重點項目,因此,他多次被選為中國醫藥代表團員出國交流及講學,在繁忙的醫療及科研實踐中,為推進人類抗癇事業,他還先後撰寫了30餘篇論文和醫界同仁合作主編數部醫學著作及個人專著,如’癲癇病新療法’等書,在國內外醫學界引起較大反響,並多次獲獎,特別是1998年6月25日在中美疑難病交流會上,他的論文《癲癇病的剋星》獲得美國高級專家的認可,並發論文特等獎,以此鼓勵他在治癇的道路再創輝煌。
發病原因、病程長短、病情輕重、性格嗜好、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精神壓力、既住用藥史及機體本身對藥物的接收情況等等。對於因發燒、驚嚇、精神受刺激等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顱內查不到器質性和占位性病變的,且以前用藥較少的患者,通過服癲癇靈和外貼磁療膏藥,絕大部分的患者能在一療程之內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發作,達到完全控制的療效。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三分治,七分養”。說明治療慢性病必須要兩方面的配合,一是選擇好藥,二是注意調養。二者缺一則達不到治療目的。
1、原發性癲癇,如果病程短、病情輕、無精神壓力,而又未服過多的西藥,腦地形圖為輕度異常者,有大部分患者在服癲癇靈和外貼磁療膏藥4個月時間轉為正常,少數的6一8個月正常。如果病情重一些,腦地形圖中度異常者大部分在8—12個月內經服癲癇靈和外貼磁療膏藥後轉為正常,部份人12一16個月轉為正常。對於病情較重、病程較長,且服了很多西藥,腦地形圖為重度異常者,需服18-24個月以上才能恢復正常。
2、繼發生癲癇雖然治療時間要比原發性的長一些,但如果病灶小,位置未在重要功能區域通過其它治療手段消除了病灶,在1-2年內洽愈也是可能的。需要強調的:(1)按時服藥不間斷。(2)注意配合治療。(3)腦電地形圖正常後,不要停藥,須逐步減量服用,減藥不宜過快,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鞏固治療效果。臨床實踐經驗證明,堅持服藥時間越長,停藥後復發的機會就越小,患者與家屬的密切配合對治癒取得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誤區之一:服藥幾個月症狀控制的很好,誤認為“我的病已治好”,可以不用再服藥了,停藥後又復發。
要知道癲癇病是腦神經元異常放電的結果。而異常放電是由於腦組織受到物理、化學因素的損傷而形成腦組織“不健康”,要恢復腦組織復原狀態是需要藥物、營養等的緩慢作用,這就需要時間,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解決的,所以服藥時,要按醫生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執行服藥計畫。

誤區之二:有的病人服藥時間很短,症狀沒有完全得到控制或症狀控制不理想,就認為此類藥物不管事、沒效果,就放棄了治療或改服其它藥型。
這樣做既延誤了治療時間,又造成經濟上的浪費。要知道一種藥品要達到治療目的取決於下列因素:1、藥品的適應症;2、血中藥物的有效濃度;3、藥物的作用途徑。
誤區之三:患了癲癇病忌口太多
有人認為不少食物可能會引起癲癇,因而對病人有很多限制。有的甚至不許吃肉、雞蛋、蝦等,這些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癲癇患者應與一般人一樣,應吃家常便飯,而且食品應多樣化,米飯、麵食、肥肉、瘦肉、雞蛋、牛奶、水果、蔬菜、魚、蝦等都要多吃一點,飲食無需任何禁忌,但要記住飲食要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有時過飢過飽會誘發癲癇,煙、酒、茶、咖啡、朱古力會誘發癲癇發作,需要禁忌。

護理

(1)保護舌頭,最好在出現先兆症狀時將一塊纏有紗布的壓舌板(或自製一塊長約20厘米,寬1.5~2厘米,厚0.3~0.5厘米邊緣圓鈍或竹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間以防痙攣期病人將自已的舌頭咬破。若先兆期不能放上,強直期當病人張口也應放入,到痙攣期就不宜放入。壓舌板壓著舌頭還可防止舌後墜堵塞呼吸道。
(2)發現有先兆時迅速讓病人平臥床上,或就近躺在平整的地方。如來不及做上述安排,發現病人要倒時,應迅速扶著病人,順勢讓其倒下,以防其自己突然倒地摔傷頭部或身子。
(3)病人強直期頭多過度後仰,下頜過張,可造成頸椎壓縮性骨折,或下頜脫臼,這時應一手托著病人枕部稍用力,以防止其頸部過伸,一手托下頜,以對抗其下頜過張。
(4)癲癇大發作時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自大發作開始,應將病人頭側向一方,以便分泌物自然流出。另外,最好將病人頸部扣子解開,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5)痙攣期,四肢肌肉收縮,易造成關節脫臼和四肢擦傷。這時可適當用力按壓四肢大關節處(如肩、肘髖、膝),限制其抽動幅度,此時切忌用力過度,強行按壓,以免造成肌肉關節人為的損傷或骨折。
(6)發作時還應將其腰帶解開,有假牙時應取掉。

(7)大發作抽搐停止後,病人要過幾分鐘,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才能恢復正常。這段時間有些病人處於昏睡狀態,只需讓其舒適、安靜入睡就行了。另有一些病人則處入一種朦朧狀態,病人可出現一些無目的無意識的衝動、破壞、攻擊行為,有時可發生自傷、傷人、自殺、殺人、毀物等。此時除立即給病人肌肉或靜脈注射鎮靜劑如魯米那或安定外,應對病人行為嚴格限制,確保全全。

預防

中醫對癲癇病的防治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對癲癇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及愈後都有較全面的論述。尤其在癲癇病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數百種中藥,數千個方劑,這為癲癇病臨床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發揮了中醫,中藥治療癲癇病方面的專長和優點。但是,在治療中不能局限於一方一藥,要因人、因地、因時進行辯證的施治,靈活用藥,這是治療癲癇病的原則。應該讓癲癇病人知道,癲癇雖然是一種頑固性疾病,但不是沒藥可醫,而是可以治療的。實踐證明,只要辯證正確,不亂用抗癲癇藥,很多癲癇病人是可以治癒的。
只要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大部分癲癇是可以預防的。
1.即針對癲癇的病因進行根治和預防。對因遺傳性疾病引起的癲癇,要進行產前診斷,發現患某種遺傳性疾病,伴發癲癇的胎兒可以人工流產,這樣就可以減少這類癲癇的發生。遺傳因素使某些兒童具有驚厥易感性,在各種環境因素的促發下產生癲癇發作。對此,要特彆強調遺傳諮詢的重要性,應詳細地進行家系調查,了解患者雙親、同胞和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發作及其發作特點,是否有高熱驚厥病史,對其同胞、後代和其他親屬可能的發病率進行粗略估計,並注意結婚生育問題,避免癲癇患兒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質。對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終止妊娠或早期進行治療。
2.癲癇病人在選擇婚配對象時,應避免與有癲癇家族史的結婚,癲癇病人的未婚夫(妻)在婚前要做腦電地形圖檢查,如腦電地形圖有癲癇波者避免結婚,雙方都有癲癇家族史的人也應避免結婚。
3.為了預防出生時腦損傷引起的癲癇,對於高齡初產者,如預計生產過程不順利,應及早剖腹取胎,這樣可以避免因缺氧、窒息、產傷引起嬰兒日後患癲癇。
4.對於各種顱內感染引起的癲癇,主要是積極地預防這些感染的發生,一旦發生了顱內感染性疾病,應及早診斷,正確治療,減輕腦組織損傷程度。在顱內感染的急性期,不少患者常有癲癇發作,這時應及時、足量使用抗癲癇藥物,以減輕腦組織因癲癇發作造成的損害,也可減少日後癲癇發作的機會。
5.預防腦外傷引起的癲癇,重點是預防腦外傷的發生,避免因工作、交通事故引起的腦外傷。
6.高熱驚厥患者以後約有15%左右轉變成癲癇,如對有復發可能的高熱驚厥,應及早地採取預防措施,可大大減少高熱驚厥造成的腦損傷,也就減少了癲癇的發生率。
7.去掉癲癇發作誘因,是預防癲癇復發的重要環節之一,如飲酒、疲勞、精神壓抑、暴飲暴食、感染性疾病、受驚發熱、剝奪睡眠、近親結婚及有害的聲、光刺激等。
8.藥物治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旦開始服藥治療,必須堅持服用,萬萬不能間斷,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發作,若發作已完全控制,減藥時要逐漸減量,不可驟停。如在停藥或減藥過程中出現復發,應立即給予以往控制發作的方法重新治療。
9.防止癲癇症狀的出現
主要是指避免癲癇的誘發因素和對癲癇病患兒進行綜合性治療,以控制癲癇的發作。統計資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癲癇發作後,復發率為27%~82%,在單次發作後似乎大部分患者會復發,因此,防止癲癇症狀的重現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應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和特殊的理化刺激等。

參考文獻: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08022202009_1.html

http://www.cqhuashan.com/disease/20070609231017.shtml

http://www.konjia.com/html/36/n-8436.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