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與方言研究

音韻與方言研究

《音韻與方言研究》是199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麥耘。

作者介紹

麥耘

男,1953年8月出生於廣州,祖籍廣東番禺。筆名"南原" 。

1965年夏上國中,一年後因"文革"停課。1968年底算作國中畢業而"上山下鄉",到海南島種橡膠。1972年底回城,次年初進入一家建築工程隊當工人。1978年秋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1982年夏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取中山大學漢語史研究生,師從著名語言學家李新魁教授習漢語音韻學。1985年夏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笠翁詞韻〉音系研究》)。1985年7月至1998年1月在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任職,其間有一年(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應聘到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做研究工作。1988年從實習研究員升為助理研究員,1993年升為副研究員。1998年1月調到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於古代漢語教研室。1999年升為教授。現兼任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

1990年當選為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連任至今。1995年當選為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理事,1999年當選為該學會常務理事。1996年當選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連任至今。

主要專業方向:漢語音韻學;方言學(粵方言研究);古籍整理。對漢語語音史的各個階段都有深入的鑽研,尤注重於中古音,以"重紐"為切入點重新解析《切韻》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見解。研究廣州話和粵方言發展史,主要成果在於對廣州話的語音、尤其是語素變調和語調的探討,也著力於廣州話的套用研究。注重研究方法和理論,在運用現代音系理論、實驗語音學及數理統計等方法於音韻和方言研究方面有相當成績。

開設課程

本科專業基礎課:古代漢語

本科選修課:音韻學,廣州方言研究

研究生課程:音韻學,傳統語文學,漢語史

主要著作(專著、辭典、論文集等)

韻學古籍述要(李新魁、麥耘合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93.2. 599頁,420k

廣州方言研究(李新魁、黃家教、施其生、麥耘、陳定方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1995.6. 606頁,450k

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麥耘、譚步雲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1997.8. 577頁,700k

音韻與方言研究[個人論文集] 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1995.4. 322頁,240k

主要論文 (YF 指收入《音韻與方言研究》)

A.音韻學:

《詩經》韻系 YF pp1-25

從尤、幽韻的關係論到重紐的總體結構及其他 《語言研究》(武漢)1988:2(總15) pp124-129; YF pp26-36

論重紐及《切韻》的介音系統 《語言研究》(武漢)1992:2(總23) pp119-131; YF pp37-62

論韻圖的介音系統及重紐在《切韻》後的演變 YF pp63-76

《切韻》知、莊、章組及相關諸聲母的擬音 《語言研究》(武漢)1991:2(總21) pp107-114;YF pp119-133

關於章組聲母翹舌化的動因問題 《古漢語研究》(長沙)1994:1(總22) pp21-25,32; YF pp134-144

《切韻》二十八聲母說 《語言研究》(武漢)1994:2(總27) pp.116-127; YF pp145-157

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 《中國語文》(北京)1991:4 pp289-290; YF pp228-231

"濁音清化"分化的語音條件試釋 《語言研究》(武漢)增刊: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8.7.) pp25-31(會議:1998.8.長春)

利用梵漢對音構擬《切韻》遇流二攝的元音 《語言研究》(武漢)增刊:漢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語音的研究)論文集(1991.11.) pp71-72(會議:1991.11.武漢); YF pp89-95

《切韻》元音系統試擬 YF pp96-118 [17k]

隋代韻文材料的數理分析 《語言研究》(武漢)1999:2(總37) pp.112-128

《切韻》"祭泰夬廢"四韻不帶輔音韻尾 《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92:4 pp127-130

從《五音集韻》的並韻看其韻系的性質 《語言研究》(武漢)增刊: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4.6.) pp209-212(會議:1994.8.天津)

《蒙古字韻》的重紐及其他 YF pp77-88

《中原音韻》的舌尖後音聲母補證 《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 pp145-155; YF pp168-178

"《中原音韻》無入聲內證"商榷──兼論相關的幾個問題 YF pp179-192

《西儒耳目資》沒有兒化音的記錄 《語文研究》(太原)1994:4(總53) pp49-51,14

《韻法直圖》中二等開口字的介音 《語言研究》(武漢)1987:2 (總13) pp78-80; YF pp193-198

《笠翁詞韻》音系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87:1 pp120-130;YF pp199-216

論近代漢語-m韻尾消變的時限 《古漢語研究》(長沙)1991:4(總13) pp21-24; YF pp217-227

《正音撮要》中尖團音的分合 《古漢語研究》(長沙)2000:1(總46) pp31-34

小議漢語語音史上的"橄欖形"現象 《語言研究》(武漢)增刊: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九次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8.) pp20-26(會議:1996.8.福州)

《漢語語音史上辭彙擴散一例--捲舌噝音使i/j消變的過程》,《聲韻論叢(第九輯)》,台灣學生書局2000.11. pp377-393

《漢語語音史上"中古時期"內部階段的劃分--兼論早期韻圖的性質》,《東方語言與文化》,東方出版中心(上海)2002.3. pp147-166

B.方言學:

廣州話介音問題商榷 《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99:4 pp66-71

中古精組字在粵語諸次方言的不同讀音及其歷史涵義(A historical view: th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in Yue dialects correspond to the Jing initials of Ancient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國語言學報)》(美國)Vol.25, No.2(1997.6.) pp211-226

廣州話的特殊35調 《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1990.12. pp67-71(會議:1989.7.廣州); YF pp232-240

廣州話的語素變調及其來源和嬗變 YF pp241-272

廣州話語調說略 《廣州話研究與教學(第三輯)》,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1998.2. pp269-279

廣州話的後補式形容詞 《廣州話研究與教學(第二輯)》,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廣州)1995.10. pp11-21

粵語是漢語的一支方言──與李敬忠先生商榷 《語文建設通訊》(香港)41(1993.9.) pp65-72,38; YF pp294-311

《實驗報告:廣州話句末升語調對字調的影響》,《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商務印書館(北京)2000.12. pp163-171

《廣州話的聲調系統與語素變調》,《開篇》Vol.20,好文出版社(東京)2000.12. pp100-122

C.古文字學、訓詁學、語音學:

"非聲符化"說 《語言研究》(武漢)1984:1(總6) pp90-95

讀《爾雅·釋詁》札記兩則 《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三輯)》,台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10. pp323-334

漢語音節-音位層次分析--以廣州話為例 《語言研究》(武漢)1998:2(總35) pp66-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