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游瓌

當時李懷光自以為與韓游瓌同為朔方軍出身的戰友,也引誘韓游瓌一同叛唐。 護送走皇上以後,韓游瓌仍然返回邠州駐地召集舊部,受大將軍李晟節制。 此後兩三年之間,韓游瓌仍然率領部隊與吐蕃軍在涇、隴、慶、銀、夏、麟、鹽等州轉戰,屢建戰功,各有賞賜。

韓游瓌( ?~798),唐朝將領。靈州靈武人。青年時在家鄉靈州參軍,因作戰勇敢,得到一步步的提拔,成長為名將郭子儀麾下的一名年輕有為的小將。
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密令部將阿史那從禮率領同羅、突厥等部落約5000餘騎眾,在朔方詐降;同時,又採取利誘和威脅的手段,強迫河曲9蕃府和6胡州各部落計約50萬部眾一起叛唐。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命令裨將韓游瓌和辛京杲,帶領精兵火速返回朔方平定叛亂。大軍壓境,各蕃胡部落首領,乘勢擺脫了叛亂頭頭的脅迫,重新歸附於大唐。韓游瓌被記功而提升為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留後。建中四年(783年),鳳翔(今陝西鳳翔)、隴右(今青海樂都)節度使朱泚叛變,攻陷長安城,自稱皇帝。唐德宗李适倉忙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在各路勤王大軍尚未到來的危急關頭,韓游瓌與慶州(今甘肅慶陽)刺史論惟明、行在都虞侯渾瑊等人決心冒死拒敵,就近護駕。他們指揮3000名老弱兵丁與叛軍展開殊死血戰,保衛了奉天孤城,挽救了危局,“赴難之功,游瓌首焉。”貞元元年(785年)二月,兼任朔方節度使的李懷光因忍受不了奸相盧杞的欺辱,一怒之下,轉身從討伐朱泚而變為幫助朱泚,反而協助叛軍占據鹹陽,大大助長了叛軍的囂張氣焰。當時李懷光自以為與韓游瓌同為朔方軍出身的戰友,也引誘韓游瓌一同叛唐。韓游瓌及時向皇上報告了此事,表明了永遠忠於朝廷的態度,並進獻良策,建議朝廷即時將朔方節度統轄下的邠寧、靈武、河中、振武、潼關、渭北等地的指揮大權實授給各地的守將張昕、寧景璇、呂鳴岳、杜從政、唐朝臣、竇覦等人,以表示皇上對他們的充分信任和重用。另外,朝廷又賜以重賞,詔令各位將領共同赴難勤王,從而大大的調動了各地官兵的戰鬥積極性,同時也動搖了李、朱叛軍的軍心。使得京畿地區的嚴重形勢有所緩解,讓德宗皇帝能夠從奉天安全轉移到漢中。護送走皇上以後,韓游瓌仍然返回邠州駐地召集舊部,受大將軍李晟節制。四月,他奉命兼任邠寧節度使,與渾瑊、戴休顏等將領並肩戰鬥,共同鎮守京西各要路。事平以後,在總結這場平亂的戰鬥時,韓游瓌“論功與瑊等第一”,遷升檢校尚書左僕射,實封戶四百。此後兩三年之間,韓游瓌仍然率領部隊與吐蕃軍在涇、隴、慶、銀、夏、麟、鹽等州轉戰,屢建戰功,各有賞賜。期間,雖然發生他的兒子韓欽緒在京城受到僧人蠱惑,圖謀作亂事件,但並沒有影響到朝廷對韓游瓌的信任,仍讓他繼續擔任邠寧節度使。四年(788年),因身體有病,經自己申請,要求解除兵權回京擔任右龍武將軍榮譽虛職。十四年(798年)病故,謚“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