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虎臣

韋虎臣

韋虎臣(1495~1516),壯族,韋正寶之長子,明朝東蘭第二十三任土知州。 韋虎臣(1495-1516年),壯族,明朝東蘭第二十三任土知州。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僅14歲的韋虎臣隨父韋正寶出征廣東惠州、潮州一帶抗倭。

韋虎臣(1495~1516),壯族,韋正寶之長子,明朝東蘭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時勤讀書,好武藝,師從五台山覺空禪師,專習兵機韜略擊技,並在州署附近銀海洲上築城堡、建演武廳,辟跑馬射箭場,勤奮演練,精通韜略武藝,膂力過人。關於他的傳說很多。說他魁梧奇偉,容貌殊異,舌長如牛舌,伸出口外能舔到鼻孔,因此得了個“歲牛”的綽號。“歲”是壯語,即酋長之意思,就是就他前身是牛,是牛托生。有個乞丐,衣著襤褸,渾身膿瘡,由上圩路下舊州,坐在途中,見人過路,每每自語:“這個土官是牛托生,不信叫他伸出舌頭來看。”人們將此話傳告虎臣,虎臣前往探看,乞丐不理不睬,虎臣卻很客氣道:“你全身爛膿瘡,好可憐啊!”乞丐回答:“若你能用舌來舔,馬上就痊癒。”虎臣不嫌污移,隨時用舌頭來舔,一舔就好。又邀乞丐到家,換上衣服,延之上座,那乞丐原來是神仙,次日帶韋虎臣上銀海州。秘傳武藝,日夜演習不已,臨別時又留下一口寶劍和一本無字天書。這傳說是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加工、渲染和神化。韋虎臣自幼讀詩書,稍長即專門從武當僧人在銀洲上習武,其膂力過人,武藝高強,並精通韜略。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僅14歲的韋虎臣隨父韋正寶出征廣東惠州、潮州一帶抗倭。惠州行營命其父韋正寶率東蘭“狼兵”為前鋒,進攻敵九連山陣地,虎臣隨軍在營。後得知“狼兵”陷入敵陣、其父中箭負傷的訊息,韋向官軍求救無望,怒發上指,帶領在營“狼兵”破入九連山,力斬敵酋,所向披靡,全殲九連山日本海盜,奪得父親屍身回營。朝廷嘉其“忠烈”,準許接任東蘭土知州職,護送父親寢柩回東蘭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倭患又起。韋奉命率東蘭“狼兵”跟隨經略王陽明(守仁)征討大帽山、大庚嶺、橫水、左溪諸地,歷時3年多,經大小數十戰,最後平定福建武夷山。戰功卓著,獲明皇帝欽賜“哀孝忠勇”匾額。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韋虎臣在福建、廣東大敗日本海盜,得勝班師途中,被奸臣以“犒師”為名,賜“御酒”毒害,時年22歲。因他屢立戰功,生前,皇帝曾授賜“哀孝忠勇”四字匾額。死後,經王守仁實奏朝廷,朝廷查明後謚封為“武夷侯”,從優撫恤,並將屍體運回東蘭,葬於今太平鄉那臘村,奉旨旌表碑銘二座,賜修飾石人、石馬、石獅、石禽上百具羅列墓前,並著賜進士出身前提督三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淮、賜進士出身前北直隸吏部文選司主事張恆、賜進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隸監察史余敏學三人分別篆額、書丹和撰文,永久褒揚。
殘缺的石雕像殘缺的石雕像
關於墓地,前人也有記述:“韋虎臣墓,在城西南七十里舊東院區那臘村前。系用巨大花崗岩製成,墓寬約一丈,長約丈余。雕刻各種人物,美麗可觀,墓碑立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碑文系明進士馬平余行甫所撰,旁有翁仲、石獅及各種鳥獸器物等,不計其數。”後世過客曾留詩於石馬上,詩曰:“石馬連鞍在騰休,古人曾制幾百秋。風吹玉體毛不動,雨灑橫身有汗流。嫩草滿蹄難下嘴,鐵鞭百打不回頭。可惜立身雄壯志,天作奇欄夜不收。”詩中提到的“騰休”系壯語,“騰”即塘,“休”即暖之意,墓地旁的泉水名,相傳當泉水四時水暖,將鴨蛋沉入水中即可孵出小鴨。今仍四季長流,冬暖夏涼,為那臘屯村民所飲用。2009年編者到納臘村,親自到這位抗倭民族英雄韋公墓地察看實況,現墓碑及部分石雕尚存,可惜墳墓於“文革”中被剷平,建了學校,剩下的只是些殘破石刻碑文與石雕,好在有些字跡可以看清楚。文物古蹟遭破壞留下的慘痛教訓是深刻的,墓地如果能完整保留下來對後人是巨大文化財富,現今只感無奈遺憾!韋虎臣英雄事跡不會因為這樣消失,希望後人共同維護髮掘、發揚先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明朝抗倭英雄韋虎臣及子孫

韋虎臣
韋虎臣(1495-1516年),壯族,明朝東蘭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時勤讀書,好武藝,師從五台山覺空禪師,專習兵機韜略擊技,並在州署附近銀海洲上築城堡、建演武廳,辟跑馬射箭場,勤奮演練,精通韜略武藝,膂力過人。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僅14歲的韋虎臣隨父韋正寶出征廣東惠州、潮州一帶抗倭。惠州行營命其父韋正寶率東蘭“狼兵”為前鋒,進攻敵九連山陣地,虎臣隨軍在營。後得知“狼兵”陷入敵陣、其父中箭負傷的訊息,韋向官軍求救無望,怒發上指,帶領在營“狼兵”破入九連山,力斬敵酋,所向披靡,全殲九連山日本海盜,奪得父親屍身回營。朝廷嘉其“忠烈”,準許接任東蘭土知州職,護送父親寢柩回東蘭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倭患又起。韋奉命率東蘭“狼兵”跟隨經略王陽明(守仁)征討大帽山、大庚嶺、橫水、左溪諸地,歷時3年多,經大小數十戰,最後平定福建武夷山。戰功卓著,獲明皇帝欽賜“哀孝忠勇”匾額。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韋虎臣在福建、廣東大敗日本海盜,得勝班師途中,被奸臣以“犒師”為名,賜“御酒”毒害,時年22歲。後經王陽明據實奏報,朝廷追封為“五夷侯”。同時下旨徵集工匠,在東蘭州岩石山營造武夷侯墓,欽賜旌表碑銘,賜修石人、石馬、石獅各物,並著賜進士出身前提督三邊都察院左附都御史徐淮、賜進士出身前北直隸吏部文選司主事張恆、賜進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隸監察史余敏學三人分別篆額、書丹和撰文,永久褒揚。
韋起雲
韋起雲(1514年-1557年),字葵軒。韋虎臣長子,東蘭第二十五任土知州。生於明正德九年(1514年)。其父被奸臣毒死時,韋年僅3歲,由叔父韋虎林代理州務。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接掌東蘭土知州職。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下令,以田州瓦氏夫人為總兵參將,東蘭州韋起云為總兵副將,起調田州、歸順、南丹、那地、東蘭等州“狼兵”共6800人,以韋起云為前鋒,經廣東、江西、江蘇、浙江,歷時數月,於次年農曆三月中旬進抵抗倭前線,進駐金山衛(上海縣境)。四月中旬投入以兵部尚書張經為總指揮的針對日本海盜集團的江浙會戰。韋率東蘭、那地、南丹“狼兵”配合官軍鄒繼芳部,組成西路軍,在浙江嘉興、王江涇、石塘灣諸戰役中,共殲敵3000餘人。接著,乘勝追擊至陸經壩,斬獲日本海盜首級300餘級,燒毀海盜船30餘艘。此戰威震江南,日本海盜聞風喪膽。
戰後,明朝奸相嚴嵩縱容義子趙文華冒功,陷害張經下獄,致使軍無主帥,將士寒心。瓦氏夫人與韋起雲憤而以糧草不斷為由,撤師回鄉。明嘉回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韋因病去世,享年43歲,葬於隘洞龍盤山(隘洞圩邊),1966年遷至拉州江坡山。
韋應龍
韋應龍(1535-1588)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壯族,韋起雲長子。少年時期,隨父出征上海金山衛等地抗倭,立有戰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接任東蘭土知州職加四級服色。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駐守桂林城被古田農民軍攻陷革職。明隆慶三年(1569年),奉調開赴廣東南海衛抗倭前線,率部衝鋒陷陣,英勇殺敵。未一月,斬獲倭首1000餘級,蒙兩廣軍門據實奏報,恢復東蘭土知州職加四級服色。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故,終年54歲。

韋虎臣之墓碑跡韋虎臣之墓碑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