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澀日記》是由珠海山中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靈思沸點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謝悠執導,季純伊、陳賦、馬鈺、危燕、左夏初等主演的青春片。該片於2015年1月24日在中國廣州地區上映 ,2016年1月22日全國上映 。 該片講述了叛逆少年王曲曲,因為缺失家庭溫暖而導致叛逆和冷漠,直到少女韓由由出現並主動給予幫助,使曲曲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的故事 。

劇情簡介

問題少年王曲曲 (陳賦 飾)轉學報到的第一天,便成了班中的典型,不穿校服傲慢無理。對於班霸“痘哥”劉大壯 ( 唐少涵 飾)的挑釁,第一次見面便給了一記下馬威,讓他出了醜。班長韓由由 (季純伊飾)莫名成為了曲曲的同桌卻百遭嫌棄,但日記事件後,內心封閉的曲曲引起了由由的關注。陰差陽錯下曲曲和由由成為鄰居,兩人不經意間發現了對方不為人知的秘密,熟悉感瞬間而生。面對父母的誤解,老師的猜忌,同學的關懷,以及情感的變化,這樣一群為考試而奮鬥的零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努力追求一個完整的自我,掙脫束縛尋求內心的自由。演繹一場只有純真無關對錯的青春期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王曲曲 陳賦 12歲的叛逆少年
韓由由 季純伊 ----
劉香梅 左夏初 ----
張子心 危燕 ----
王大曲 馬鈺 ----
韓言 季航鋒 ----
劉大壯 唐少涵 ----

職員表

出品人裴蓓
製作人裴蓓
原著裴蓓
導演謝悠
編劇謝悠、裴蓓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王曲曲 演員陳賦
一名12歲的少年。他身處瀕臨破碎的家庭,父親跟情人生了孩子,母親整天沉迷於麻將。敏感的少年於是變得冷漠和怪異,沒人理解他,直到一位少女出現。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韓由由 演員季純伊
乖乖牌的韓由由,最初由於班長的責任感而關注曲曲這個新來的轉學生,在發現曲曲的家庭悲劇後,她的內心產生了變化。兩人友情的萌發無意中帶來了一段青澀的初戀。在這青澀的初戀中,曲曲感受到久違的愛的溫暖,由由開始思考友誼和愛的真諦。
劉大壯 演員唐少涵
班霸“痘哥”劉大壯,第一次見面王曲曲便脫了劉大壯的褲子了一記下馬威,讓他出了醜。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韓言 演員季航鋒
韓由由的父親,愛女心切,對女兒嚴厲要求,使由由不堪重負。王曲曲的出現致使父女倆關係平衡漸漸被打破,矛盾日漸激化。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青澀日記[2015年謝悠執導的影片]
劉香梅 演員左夏初
叛逆少年王曲曲的母親,是一位遭受丈夫冷落和拋棄的富太太,因感情受挫而逃避現實沉迷麻將,儘管內心深愛孩子,但因自身不幸而逐漸失去了表達愛的能力,也缺乏妥當的管教方式。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 、 、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類型獲得者提名/獲獎
2015年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青澀日記》提名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謝悠提名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製片人裴蓓之表示,之所以投資拍攝這部電影緣於她曾採訪過一個問題孩子,因為自殘手臂上留下很多條疤痕,而她孩子的一位同學因父母離異而產生心理障礙幾乎殘廢。這兩件事使她痛心,所以她下決心要寫一篇小說拍一部電影,讓更多人關注那些問題孩子和問題家庭 。

拍攝過程

2012年,初創作劇本並電影立項 。

2013年1月,珠海地區校園初次海選演員。2月,首輪選手集中表演培訓。3月,珠海地區二次海選、三次海選,決定目標演員並進行最後的集中培訓 。4月底,電影開機拍攝。於5月底電影拍攝完畢。11月4日,電影二次開機拍攝。於同年11月26日電影二次拍攝完畢。

製作發行

公司名稱

公司名稱國家/地區
珠海山中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中國
北京靈思沸點影業有限公司中國

上映時間

上映時間上映地區
2015年1月24日中國廣州
2016年1月22日中國大陸

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

該片摒棄了少兒電影最易犯的說教與灌輸的毛病,不再停留在對人事對錯的簡單化判斷上,而是著重於對少兒問題的心理探究和科學分析。導演保留了原作濃厚的文學氣息與生活質感,又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電影化處理,注重細節,講求台詞的精煉與哲理,鏡頭動靜結合,配樂具有校園情調與青春感懷。曲曲的日記成了電影的切入點,它與不斷插入的夢境一起,支撐起影片的結構,也增加了影片的情感衝擊力,而影片中心理師這個人物的設定與她對曲曲心態的分析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理性含量 (人民日報評) 。

看到最後,觀眾會發現,其實一切的糾結和矛盾都源於人與人之間投入的情不夠。只要大家都把情把愛放進去了,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對於家長來說,這是很有借鑑意義的一部影片,劇情特別真實,好久沒有觸動過內心深處的一些感情了,忽然被戳到淚點,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 (網易新聞評)

影片提出的少年學生厭學、網癮、叛逆等問題其實是一種表象,創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於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是引導人們透過這種表象認識其產生的原因,引導我們的家庭、社會去認識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 (影評人章柏青評)

《青澀日記》“藝術上很成功”,反映了社會需要關注的諸多問題,它表現了青少年追求陽光的困惑,更描繪出了家長們的困惑。 (國際心理聯合會副主席張侃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