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顯著提高教師學歷和能力行動計畫

青海大學顯著提高教師學歷和能力行動計畫,培養或引進10名左右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50名左右學術骨幹;培育30個左右的校級以上優秀教學團隊;基本實現“十百千”工程建設目標,顯著提高教師隊伍學歷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

青海大學顯著提高教師學歷和能力
行 動 計 劃

一、工作目標
今後三年,到2012年底,使專任教師中碩士以上比例達到70%;專任教師隊伍中擁有院士1-2名、長江學者2—3名、崑崙學者10—15名;培養或引進10名左右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50名左右學術骨幹;培育30個左右的校級以上優秀教學團隊;基本實現“十百千”工程建設目標,顯著提高教師隊伍學歷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
二、現狀分析
青海大學現有教職工4014名,其中專任教師1041名,專職科研人員368名,醫護人員1430名,其它1175名。4014名教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3358名,其中碩士412名,博士48名,碩士以上占全校專業技術人員的14%;專任教師中有碩士412名,博士48名;教授134人,副教授442人;教師中35歲以下422人,占教師總數41%;教師非本校畢業的770人,占教師總數73%;教師中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19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6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44人,省級名醫12人,省級首席醫學專家5人,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50人,省級優秀專家8人,省級優秀專業技術人才8人,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繫的高層次人才9人。
三、工作措施
1、實施學科帶頭人引進與培養工程
藉助國家實施人才“千人計畫”和“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引進1-2名院士、2-3名“長江學者”;藉助青海省 “崑崙學者”計畫,招聘10-15名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同時結合學校學科建設和重點科學研究領域,重點加強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優秀教師培養,造就10名左右能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創新能力、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0名左右了解本學科發展前沿、有發展潛力、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學術骨幹。
2、繼續做好教師個人三年規劃工作
青海大學教師個人三年規劃的實施初步形成了教師自我加壓、自主學習、自主提高能力和素質的良好氛圍,為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9年教師在科研項目申報和開展教學研究方面比2008年分別增加了41%和29%。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個人三年規劃實施意見和考核辦法,細化工作、著力推進。從2009年下半年起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好教師個人三年規劃編制流程,做好填報方法及資料管理工作;二是出台三年規劃檢查評價體系,從授課學時、教研項目、教研論文及教材編寫、科研項目、科研論文、教學事故、學位取得、職稱晉升、教學效果、個人進修10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全面考核。
3、做好提高教師學歷工作
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使我校教師中碩士以上的教師接近或者達到“十百千”工程要求。根據我校專任教師中已有碩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和目前在讀碩士的教師人數,預計到2011年,我校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可以達到600名。在碩士以下學歷的教師中,45歲以下年齡段的184名教師,是未來三年中學歷提高的重點對象。其中,35歲以下的67名教師均已按《青海大學教師個人三年規劃》制定了個人學歷提高計畫,要限3年時間完成;36-45歲年齡段有117名教師,是學校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也是今後學校學歷提升的主要對象。
每年選派15名左右的教師赴國內高等院校攻讀同等學歷學位,其中清華大學5名;力爭在今後三年每年開辦一個清華大學工程碩士班;每年開辦一期GCT培訓班,授課教師從清華大學聘請。
4、開展教師素質拓展培訓工作
全面開展教師素質拓展培訓,利用三年的時間,對在校35歲以下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培訓從省情、校情、校規、教師基本素質養成、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和選修課程等四個方面展開。培訓形式主要以專家講座和分組研討相結合、理論講授和實際案例相結合、自學形式和“全方位開放”培訓為主。對培訓內容設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計畫,對培訓教師建立學分考核管理機制,培訓結果和學校年終考核、職稱晉升、外派進修等相關制度掛鈎,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之一。
5、加強教師團隊建設,著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高校教師團隊建設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學團隊建設與保障體制,積極籌措資金,每年資助10個左右的教學團隊,力爭使我校國家級教學團隊在三年內達到5個,省級教學團隊達到20個。通過教學團隊建設,增強教學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之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和教學質量提高的核心和骨幹,直到示範帶頭作用,全面促進學術團隊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6、結合課程建設開展“一對一”課程培訓
以校級立項建設的51門重點建設課程的教師培訓為主,制定教師課程培訓計畫,分批次派送到清華大學等對口支援高校進行“一對一”培訓。培訓內容涉及課程教學計畫、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方法、課程習題、課程考核方法等教學環節。出台“青海大學教師‘一對一’課程進修管理辦法”,對每一培訓環節提出具體要求。同時,邀請清華大學等對口支援高校教學名師來校做示範教學和現場指導、幫助。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全面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特別是實踐教學能力。
7、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帶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出台政策,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科研活動。在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層次的同時,鼓勵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進站做博士後,支持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赴國內外科研院所做高級訪問學者,加速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產學研結合,促進教研相長。
8、進一步強化師德建設
強化師德建設,多渠道、分層次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師德教育。在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重視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風和學術規範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各級各類德育工作者培訓制度。對學校班主任、輔導員等德育工作者進行師德教育專題培訓。組織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師德典型重點宣傳和優秀教師報告活動,大力褒獎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品質作為必備條件和重要考察內容;建立師德考評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聘任、進修學習和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
青海大學顯著提高科研服務社會
行 動 計 劃
一、工作目標
今後三年,即到2012年,科研經費達到4500萬元以上,實現從2007年到2012年翻一番的目標,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60%以上,形成100個科研團隊,其中形成6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科研團隊,進一步提升青海大學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現狀分析
青海大學的學科布局決定了科研工作的重點是圍繞高原農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高原畜牧業、高原生態環境保護、高原醫學、藏藥製藥工程、高原水利水電工程、柴達木鹽湖化工、材料科學與冶金工程、社會經濟等領域,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選擇關鍵技術,開展技術攻關與研究開發。2008年全校在研項目250項,經費5332萬元,是2003年的3.7倍,科研經費每年以10%左右遞增,2008年爭取到科研經費2525萬元,其中按項目和經費來源分:國家部委占56.27%,省市級項目占38.3%,其它項目占5.42%;按學科門類分:農牧占84 %;工科占9 %;醫學占5 %;社科類占2 %;按部門分: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和畜牧獸醫科學院科研經費占74%,教學部門占24%,附屬醫院占2%。
從上述情況看出,青海大學科研的主體為農牧業,工科研究處於弱勢,科研主要依靠兩個科學院,教學單位科研量小,教師開展科研能力弱(據統計從事科研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的14%)。
三、工作措施
1、鞏固優勢學科、提升新興學科科研能力,強化產學研一體化,以人才為基礎,以科研項目為突破,服務青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年均科研經費兩位數增長,繼續保持在農牧業領域人才和科研優勢。通過重點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科研條件建設和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工科的科研力量,爭取五年內學校工科科研總量達到全校的30%。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提升研究水平,為地方政府決策建言獻策。建立學校高層次人才教學、科研考核機制,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示範帶動作用,提高全校教師科研能力。
2、大力開展農牧業科技創新,積極開展農牧民科技培訓和農牧業示範基地建設,為我省特色農牧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依託目前在研的農牧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項目,圍繞“三農”、 藏區和“四區兩帶一線”發展戰略開展科研和技術服務,積極落實《青海大學服務“三農”科技行動計畫》項目及相關經費,開展農牧民科技培訓和農牧業示範基地建設,發揮青海大學在我省農牧業科研、技術推廣主力軍作用。
3、依託對口支援高校的技術優勢,聯合攻關,提高產學研合作深度,爭取科研合作重大突破。一是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發展的道路,加大國內外、省內外科研合作,共同建立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面向社會開展科技攻關,提升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服務力度。二是依託清華大學在工科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優勢,在三江源區生態與環境、清潔能源的利用、抗寒保溫建築材料套用、高寒冷涼氣候條件下的特色農牧業和設施農牧業技術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三是根據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黃河上游水資源開發、環境污染物治理、高原建築材料、新材料研發等積極與清華大學、企業聯合開展科研攻關與合作。
4、加強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科研團隊。依託學校重點建設的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實驗室,2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西寧市研究中心,6個校級研究所(中心)等研究平台,加強公共科研平台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圍繞《青海大學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加強產學研合作,到2012年建立100個左右具有相對穩定的科研方向、人才隊伍和基礎條件的科研團隊。制訂科研團隊的組建方案、考核機制,加快科研團隊發展,爭取三年內在高原醫學、冷涼氣候條件下農作物遺傳育種、三江源生態與環境、新材料新能源、藏醫學和鹽湖化工領域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6個科研團隊。同時積極申報三江源生態與環境、高原農作物遺傳與育種和高原醫學三個國家級實驗研究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建好6個研究所(中心)。
5、建立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高教師科研積極性。為了調動教師和科研人員積極性,推動科研工作大力發展,營造激勵氛圍,體現人性化原則,在2010年出台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激勵機制以及科技獎勵辦法,引導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形成教學、科研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局面,實現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戰略性轉移。
6、依託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啟動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建設好青海大學農業科技園。按照規劃建設的大學科技園,啟動大學生科技創業計畫,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從2010年開始,學校擬每年選送100名左右的畢業生到大學科技園開展創業活動。同時用三年時間建設完成已經規劃好的青海大學農業科技園。
7、發揮青海大學人才、技術優勢,為河湟特色農牧業發展,為海東農業科技園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依據合作協定,學校科技處及相關副縣長派出單位積極為科技副縣長工作服務,提供相應的人力、物力、技術支持,發揮青海大學整體實力,提高服務水平,為海東河湟特色農牧業做出貢獻。
8、努力推動各項校地合作協定,落實合作內容,擴大青海大學社會影響力。在與西寧市、海西州、海北州、海東行署簽訂合作協定基礎上,充分發揮青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人才、技術優勢,在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開展合作,每年與簽訂地區共同商議,舉辦各項有影響的活動,通過加強校地合作,大力促進成果轉化,積極探索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新機制,通過聯合、共建、融合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地方的合作,形成青海大學服務地方科技工作的新特色和新亮點。
9、做好清華大學相關科研對口支援工作。一是依據青海大學科技發展規劃,清華大學有針對性對重點領域開展幫扶,進行人才和技術支持,同時對青海大學在研的重點項目進行技術指導,提高青海大學科研水平與質量。二是與清華大學聯合組團調研確定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若干問題,尋找突破口,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做貢獻。三是清華大學對青海大學教師、科研人員申報國家科技計畫項目進行培訓,幫助完善項目申請書,提高命中率。同時,聯合申報、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共同研究基礎上,相互為項目參加人。四是清華大學對青海大學科研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兩校科研管理人員的交流,完善青海大學科研管理辦法,幫助青海大學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統,派相關專家幫助建設鹽湖化工和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青海大學顯著提高研究生、本科生培養質量
行 動 計 劃
一、 工作目標
在今後三年內,使我校本科生規模達到1.6萬人,研究生規模力爭達到3千人。培養的學生中力爭有10%的出國留學,30%的考取研究生,60%的就業,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
二、 現狀分析
近三年,我校招生人數年均增長10%;省外生源占47%左右;民族學生占27%左右,農村學生占65%左右;三年平均就業率為81.3%;省外就業率約為52%;就業率較好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工學、經管和醫學,始終保持在90%以上;就業率較低的專業為農學和個別經管專業。目前,在校國外留學生僅有兩人,研究生考取率為2%,與同批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 工作措施
1、進一步明確學校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後人才培養目標與任務。召開教學工作研討會,進一步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明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任務,形成《青海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建議方案》,從教學管理、教學改革、學生管理、組織保障和後勤服務等方面出台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具體工作方案。成立“青海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工作小組”,明確責權,規範工作流程,按期向學校匯報,按時完成相關工作。
2、最佳化教學計畫,建立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出台《青海大學關於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畫的指導性意見》,減少課內講授學時、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側重實踐教學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利用好每年課程建設100萬專項資金,構建青海大學課程建設體系,完善課程建設平台,實現課程建設的五個一流。2009年,實現國家級雙語教學課程和精品課程的突破;2010年,力爭國家級精品課程達到3門;2011年,對前幾年課程建設中取得成績、有特色的課程進行再建設,為我校下一步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建設的1、2、3類課程嚴格按照契約進行檢查、驗收,對有可能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的給予重點資助,並取得對口支援院校的幫助與指導。同時,在以往每學期開設10門清華大學人文素質類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再增加10門,使清華大學選修課程達到每學期20門;在辦好現有5個輔修專業的同時,力爭增設5個輔修專業。修訂《青海大學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出台《青海大學輔修專業教學質量評估辦法》,每學期對輔修專業進行一次專項教學檢查,每學年對輔修專業進行一次系統評估,對不符合輔修專業辦學要求的限期整改或停辦。
4、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畢業論文(設計)要結合實際“真題真做”。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努力培養高素質實驗室人才隊伍,鞏固一批校級校外實習基地,積極拓展院級校外實習基地。採取“走出去”的辦法積極開拓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協作單位,結合生產和科研實際確定畢業論文題目,實現“真題真做”。部分專業採用“3+1”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用人單位實際確定論文(設計)選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和能力。
5、完善教學質量保障和監控體系,推進教學評估工作。用三年的時間進一步強化我校本科教學的目標管理和運行監控,完善我校本科教學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繼續開展課堂教學評估制度,包括教師評教、學生評教、各級領導聽課。開展校領導聽課周活動,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加強對人才培養的管理,鼓勵院、系(部)開展評教,完善教研室、學院(系)、學校三級質量保障機制。
6、做好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提高教學管理水平。2009年,完成排課、學籍管理和學生評教等功能模組;2010年,完成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所有模組的基礎建設工作,基本實現全過程管理;2011年,在全校範圍內全面推行“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實現全過程管理。
7、加強教學管理,促進學風建設。將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與學位掛鈎,並將四、六級通過率列入各教學單位年度責任目標,力爭2012年大學英語四級平均通過率達到60%。在每年的免試直推研究生工作中,在優先推選品學兼優的學生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青海籍和少數民族學生比例。
8、以載體創新為依託,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圍繞學校育人中心開展多種主題教育活動,構建以黨建帶團建工作為核心的思想教育工作體系:一是發揮團組織的後備軍作用做好優秀學生的選優推優工作;二是發揮校院系兩級黨課培訓體系的作用,實現培訓與考察的統一。通過學生網路建設、輔導員進公寓、公寓建團等措施,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路、進公寓、進社團。
9、注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通過“教育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青海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的實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舉辦大學生科研創新成果展評活動、支持大學生參加地區性或全國性課外科研創新競賽。
10、加強學生骨幹能力培養,組織學生幹部進行暑期青南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幹部赴我省青南地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幹部的素質。以記獎勵學分的形式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11、大力實施大學生創業計畫。青海大學、共青團青海省委、江蘇萬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三家聯合共建青海大學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心,爭取企業援助資金200萬元,計畫每年培訓100名學生,面向學生開展系統化、專業化的創業培訓,大力培養創業人才。
12、不斷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我校現有博士生導師9名、碩士生導師有117名,在2012實現碩士生達到3000人規模的目標,必須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使導師隊伍總人數達到500人左右。重點加強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導師隊伍的建設。
13、做好學位點建設工作。我校現有博士點2個、碩士點23個,主要分布在醫學和農學兩大學科,學位點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加強學位點建設對我校高層次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我校學科特色,爭取在“211工程”三期建設期內,將作物遺傳育種學、草業科學、免疫學等學科建設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外科學等學科基本達到培養博士研究生學科條件要求。在作物栽培、水利水電工程、動物遺傳育種等師資力量強,具有較好的實驗條件和研究基礎,本科教學質量較高,特色明顯的學科中申報碩士學位點,力爭到2012年使全校碩士學位授權點增加到50個左右。
14、注重培養過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過程的規範化管理,緊密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完成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依託現有教育部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青藏高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青海大學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野外定位監測站,建立研究生創新基地,接納100~300人次的研究生進入創新基地,為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自主開展科學實驗和訓練創新技能提供專門場所。資助5名優秀博士生,30名優秀碩士生到國內一流大學訪學交流,接受最前沿的學術指導。每年資助5名優秀博士生,10名優秀碩士生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國際研究動態,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創新能力。每年選派5名優秀博士生,30名優秀碩士參加教育部舉辦的暑期學校。
青海大學顯著提高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
行 動 計 劃
一、工作目標
今後三年,即到2012年,以實施清華大學-奧克蘭大學-青海大學“三兄弟”合作項目為重點,全面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力爭三年內實現各類在校留學生數達到千人規模;本科畢業生報考出國留學人數達到10%;聘請外籍教師達10人。
二、現狀分析
青海大學與紐西蘭、美國、日本、義大利等12個國家的20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實質性地交流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清華大學的幫助下形成的清華大學、奧克蘭大學與青海大學“三兄弟”合作項目,受到周濟部長、陳希副部長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高度關注。
2005以來,青海大學共接待海外來賓400餘人次,主要來自12個國家;公派師生出國出境200餘人次,分布55個國家和地區;主辦國際或地區性學術會議3次,共有160餘人參加;聘請外教(主要是英語、日語)16人;共申請到涉外科研合作項目12項;申請到外專出國培訓項目6項,培訓人數27人;申請到外專引智項目30項,聘請外專50餘人;接受國外留學生12人(其中學歷生5人)。
青海大學國際合作交流工作處於起步階段,與同批新進“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相比較都有一定的差距。青海大學基礎部下設有英語和日語教研室,現有專人教師42人,只有日語本科專業學生33人;青海大學社科系下設大學語文教研室,目前還未開展留學生教育工作。近三年青海大學與2所海外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際合作交流關係;每年教師出國留學10餘人。目前聘有外教4人、外專1人;在校國外留學生2人。
青海大學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由於基礎薄弱、投入不足和語言障礙等因素,直接影響到學校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目前青海大學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主要是利用對方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培養人才和開展科研工作,未能形成“互利雙贏”的合作格局,很難吸引對方來校學習和研究,這種現狀與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工作措施
(一)以清華大學-奧克蘭大學-青海大學“三兄弟”的合作項目為平台,圍繞青海大學的重點學科,建設高水平的跨國教學和科研團隊。
(二)依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出國留學項目和國家外專局出國培訓項目,每年選派10餘名骨幹教師前往國外大學研修或讀研。
(三)每年與紐西蘭奧克蘭、日本宮崎等大學聯合培養3-5名在職教師攻讀研究生。
(四)加強國際知名大學間的校際合作交流,每年與1-2所國際知名大學建立聯繫並簽署校際合作協定。
(五)成立青海大學外語學院,加強外語教師隊伍建設,開辦各類出國外語培訓班。
(六)加強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建設工作,成立青海大學對外漢語教研室,負責來校留學生專業授課前的漢語言教學工作;籌建青海大學留學生公寓樓,爭取在三年內取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生院校資格,實現青海大學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零突破;爭取招收各類留學生數逐年增加。
(七)依託國家外專局等項目,每年引進外籍教師2-3人,三年後外籍教師人數達10人,提高青海大學外語教學水平;
(八)積極做好本科畢業生出國留學工作,力爭本科畢業生報考出國留學人數達到1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