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關

青泥關

青泥關即嶢關。嶢關故址在西安市藍田縣城南,因臨嶢山得名。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隘。 三國演義中的關隘。原文: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

嶢關

歷史沿革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移置青泥故城(今陝西藍田)側,改名青泥關。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又改藍田關,因藍田縣為名。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徙還故址。  

歷史事件

公元前206年9月,劉邦率軍攻破武關,北上藍田嶢關(在今藍田縣城南通往藍橋鎮的山路六郎關處),與秦軍做最後一戰。當時秦軍一部駐守在嶺南諸郡,已經拒絕調動,而塞北原來由蒙恬率領的百萬大軍也不服從指揮。只有大將章邯率領的由秦陵勞役整編的軍隊,在關東抵禦項羽,他們也向項羽投降了。劉邦趁秦都空虛,由湖北入秦,突破武關,抄小路到達藍田,在嶢關與秦軍決戰。他一方面派酈食其帶著大量黃金寶物與秦將談判議和,收買他們。另一方面,按張良的計策,在嶢山遍插旗幟,布下疑兵,以動搖秦軍軍心。最後“繞嶢關,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即今日藍田城南的秦嶺嶢關。  

三國演義關隘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 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