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團島

簡介

團島:原名“坦島”,面積0.182平方千米,海拔24米。團島是清政府在青島最早設立炮台的地方。先前分屬幾個小島,德占後將小島連線起來,形成今天之規模。團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要地。清朝、德日侵占青島期間及國民黨統治時期,都將團島山作為軍事基地。解放後至今,團島山南部一直有解放軍海軍部隊駐守。 現在已經通過人力作用與大陸相連,形成陸連島。

青島團島一瞥青島團島一瞥

歷史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領後在這裡修建的水上飛機場和無線電電台。環繞在外圍的警戒線就象從海面曼延過來的迷霧,把團島緊緊包圍起來,使人難以窺測到裡面的光景。同時,團島海灘一度作為臨時刑場所引發的種種死亡傳聞,也往往令人談之色變。
然而,儘管築有炮兵陣地,團島卻並無戰事。在1914年冬天的日德激戰中,團島外海因為布了雷,日軍軍艦無法靠近,所以沒有出現直接交火的場面。11月7日早上7點10分,日軍左翼攻擊集團第46聯隊第二大隊的第六中隊從陸路越過匯泉廣場,沿海岸線直插團島。8點30分左右,日軍士兵到達團島要塞。期間,儘管發生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因駐守團島的德軍已接到停止作戰的命令,很快就向日軍繳械了。後來人們知道,整個日德青島爭奪戰,團島炮台是最後一個陷落的德軍要塞。
日德戰事之後,日本占領軍在團島設立了一個無線電電台,從現在仍清晰可尋的部分電台建築遺蹟看,這個規模不大的機構,所起到的作用應不可小松。無線電台和更大規模的水上飛機場的出現,完善了這個區域的軍事功能,也進一步強化了團島的神秘色彩。
實際上,在團島過去式的地理連結上,沿海岸線從南向北,今天可考的各種設施大致是這樣排列的:航海燈塔、水上飛機場、臨時刑場、炮台、電報房、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從燈塔到垃圾處理場,步行需要20分鐘。在這些設施中間,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和普通人的生活聯繫最為密切。
在團島進行垃圾處理,應該是最早的城市規劃設計的。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被鐵路分割的團島遠離市區,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團島西南,1906年設定的總督府屠宰場(今觀城路65號)和臨時檢疫所(今嘉祥路3號),也是出於同樣的衛生考慮。最早,城區的糞便清除辦法是用馬桶倒入鐵罐,再拉到團島集中。從1902年開始,由警方具體管理的垃圾及糞便清除工作,已經由一家歐洲企業經手進行。政府方面認為,這樣一方面可減輕警方的負擔,另一方面則“創造了由私人清掃機構進行嚴格檢查的可能性”。
團島的糞便和垃圾處理,一直持續了下來。有相當一段時間,團島三路最西北的處理場,在後海的海邊建有一個大糞池,收集起來的糞便倒進去,再定期用木帆船販運到海西。根據回憶,這個用石頭堆砌的大糞池設有進出口,東邊的進口高,西邊的出口低,以方便倒入和輸出。海平面之上的輸出口是個大閥門,販運的木帆船靠上來,打開閥門,糞池的糞便依靠自身壓力就可以流入帆船。
在團島,關於海灘刑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著名工運領袖李慰農和報人胡信之的被行刑。1925年7月29日凌晨,他們兩人在這裡被秘密處決。據說,當年刑場關押犯人的地下水牢如今還在。

地址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

青島團島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