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摩崖石刻

靈源洞兩側,薈萃了自宋以來摩崖石刻200多段,約占鼓山現存摩崖題刻的一半,行、草、隸、篆諸體俱備,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譽為“東南碑林”。

簡介

晉江是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文人墨客,雅好詩書,流連於名山勝地之間,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山間崖上那一尊尊造像,

一個個石碑,經歷風剝雨蝕後保存至今,成為晉江一大人文景觀。

最大摩崖石刻

南天寺石佛
晉江目前現存規模最大、最富有氣勢的摩崖石刻,當推東石鎮南天禪寺的三尊石佛。

令人稱奇的是,這三尊大佛同刻在東石鎮許西坑村岱峰山的一塊巨石之上,石頭與大山連成一片。那么,這些石佛是何方神聖?12歲出家,在南天禪寺待了十幾年的德暘師父,對寺廟的一草一木熟稔於心。德暘師父告訴記者,這三尊石佛就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每尊石佛高6米、寬3米。
正中的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兩耳垂肩,披衣露胸,雙手相疊端放在腿上,顯得威嚴而慈祥。右邊的是觀音菩薩,頭戴花冠,手持淨瓶。左邊那尊是勢至菩薩,頭戴出緣雲片段預告冠,手拿經書,氣勢雄偉,神態溫和。
與尋常寺廟不同,南天禪寺是先有佛,後有寺。德暘師父說,在造石佛之前,岱峰山一到夜晚,就發出三道亮光,路過此地的高僧得道守淨,認為這是個風水寶地,便請來雕刻師在山中的巨石上,鑿出三尊石佛。佛像從動工到完工,歷時十幾年。有了石佛,人們這才蓋起了寺廟,得道守淨成了寺廟的首任住持。南天禪寺懸掛的一方匾額“石上異光”,道出了這三尊石佛的由來。
按照民間說法,這三尊石佛兩側各有一尊被當作“護法神”的石像。可讓我們費解的是,這裡的“護法神”佛像,輪廓模糊,顯然是沒有完工的半成品。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兩尊佛像沒有最終完工呢?德暘師父說,三尊石佛造好了,得道守淨令雕刻師在石佛的左右各雕一尊“護法神”。在雕刻右邊的韋馱菩薩之時,石頭居然血流不止。得道守淨見狀,命雕刻師立馬停工,從此不再雕刻。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在寺廟內的《重興南天禪寺碑》上可以讀到。

晉江文史愛好者汪建育介紹,自從有了這三尊佛像之後,人們就把岱峰山叫做石佛山,香客也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南天禪寺石佛還被列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除了摩崖石佛之外,岱峰山上也存留了不少的摩崖石刻。南天禪寺西側巨岩石坡上刻有“泉南佛國”這四個大字,據說出自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之手。

最早摩崖石刻

西資岩石佛
比起泉州那些名山大川,金井鎮卓望山實在沒有多少名氣,可鮮為人知的是,這裡的西資岩摩崖造像,卻是晉江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摩崖石刻。
始建於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西資岩摩崖造像,至今已有1423年歷史。西資岩最出名的是“西方三聖”摩崖造像。守廟人品為師父介紹,位於寺廟寶殿正中間的是阿彌陀佛,身高4.5米,寬1.62米。阿彌陀佛背連山石,頭挽螺髻,面部豐滿。阿彌陀佛的左側為觀音菩薩,身高4米,頭頂高髻,容貌端莊慈祥。阿彌陀佛的右方就是勢至菩薩,左手拈訣下垂,右手上舉施說法印,神情穩重嚴肅。

與南天禪寺不同,西資岩的三尊石佛並非端坐蓮花座,而是赤足立於蓮座上。這是為何?隨行的金井鎮文史愛好者謝清源告訴我們,這三尊石佛的獨特站姿,恰好印證了閩南俗話“好站不站,好坐不坐”。西資岩面朝圍頭灣,三尊石佛只需端坐蓮座,便可將海上孤帆遠景盡收眼底;可雕刻師在雕刻這三尊石佛時,卻偏偏沒讓它們端坐蓮座,而是直挺挺地站立著。這也成為西資岩石佛的一個不解之謎。
卓望山雖小,但藏著金井鎮家喻戶曉的大石佛。那么,石佛是何人所建?翻閱史書和碑刻記載,可以考證出石佛的雕刻年代。據清代地方史書《西山雜誌》記載:“隋開皇九年開發夷州,委工部尚書蔡祖德造卓望山馬嘶塔,遂鑿三世尊佛,造寺曰大石佛寺。”這些記載與寺廟大門左邊刻於乾隆乙酉年的《重修西資岩紀德碑》所說的“相傳創始於隋唐間,歲莫可考”並無二致。一些慕名而來的考古專家紛紛表示,這裡的三尊石像造型,帶有一種隋唐的風格,是福建省最早的大型立雕像。
謝清源介紹,寺廟代有重修,現代規模較大的一次修葺是當地華僑蔡本油在1935年重修,後因“七七事變”而停滯。1958年的金門炮戰,西資岩經歷了炮火的洗禮,但損壞不大。上世紀60年代,大佛身上的金箔被颳得乾乾淨淨。1984年,蔡本油的子孫又將西資岩稍加修葺。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人民政府將西資岩石佛認定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資岩為何建在這座小山上?晉江文史專家粘良圖說,隋唐時期,晉江海外貿易興盛,卓望山下的圍頭灣一片帆影潮聲、雨楫風檣。從圍頭灣往返安海港和泉州港的船隻,都要途經這座小山頭。後來,人們在山上一塊天然的岩石雕鑿佛像,建造寺廟,便於上香祈求過往船隻平安。

傳世之作

“璧山”
在深滬鎮一個叫宮仔崎的陡坡上,有塊突兀龜裂相疊巨石,上面刻著“璧山”二字。字型略帶魏碑風格,筆力矯健,樸實渾厚,靈動別致,字徑約60厘米。相傳,這兩個楷書大字為唐末奇人羅隱所題。
據《閩書》載:“石璧山在深滬村,亦名獅山,石刻‘深滬’兩字為羅隱書。”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沒有在石璧山上見過“深滬”二字。唯獨石璧山上的“璧山”兩字,不署姓名,後人推測其為羅隱所書。
深滬民俗專家周儀揚介紹,羅隱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晚唐詩人,生性好譏諷世事,因得罪權貴,連考十年科舉不中。三十幾歲時,他自老家浙江來,遊歷晉江。據傳,羅隱探訪深滬,但見宮仔崎山高水深林密,故題“深滬”兩字,深滬由此得名。在唐末,深滬還沒有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叫“璧山里”,所以說羅隱題寫“璧山”這兩個字是比較可信的。
無獨有偶,晉江羅裳山玉髻峰下也留有羅隱題寫的墨跡———摩崖石刻“畫馬石”。這是一匹用簡筆畫成的馬,長4.02米,高2.35米,鐫刻在玉髻峰下的一巨石之上,構圖簡練,線條流暢,別具一格。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此畫為羅隱所作。

據《福建通志》記載,羅隱遊歷福建,顛沛流離,在晉江羅裳山下行乞。山下鄉人瞧不起這個蓬頭垢面的行乞書生,時不時嘲笑他。羅隱憤懣之極,便在岩壁上信筆一揮,畫出了一匹意形馬。一到夜晚,這匹馬就從石壁上跳了出來,跑到地里踐踏莊稼。鄉人執棒舉鋤追打,那馬便又跑入石壁,依然出現在岩崖上。這樣反覆幾次,怎樣也制服不了這匹“石馬”。山下鄉人一打聽,原來是羅隱所畫。知道得罪了羅隱,便以禮款待羅隱。羅隱也就在那片岩壁上,加畫了一根柱子,又畫了一條繩索,將馬拴住。從此以後,那石馬就再也不跑出來了。 粘良圖表示,這塊畫馬石是新石器時代的意形畫,後來因為羅隱曾經寄居玉髻峰下,人們隨即將二者聯繫在一起,衍生出“羅隱畫馬”的傳說。

神秘小山

“鐵灶山佛國”
在紫帽山南側,有座叫鐵灶山的小山,山中奇峰疊起,萬木蔥蘢,怪石林立。其中有三塊巨石上,分別刻著三尊佛像,佛像高1.8米,寬0.7米。中間一尊是阿彌陀佛,頭頂作螺紋髮結,身披通肩,露足立於蓮台上。左邊是觀音菩薩,露足立於朵雲上,雙手上下相疊放於小腹前,手握念珠一串。右邊一尊為勢至菩薩,同樣露足立於蓮台上,左手下垂作“與願印”,右手屈臂向上,手掌向前作“施無畏印”。旁邊的幾塊岩石則刻著“華嚴經”、“法蓮華經”之類的佛教經文,還有一塊直立的石壁上,刻有“佛國”兩個大字。這就是當地人說的“鐵灶山佛國”。
一座海拔只有幾十米高的小山上,竟然有這么多佛像浮雕、刻經和摩崖石刻,這是怎么一回事?
一些文史界人士表示,鐵灶山的浮雕佛像是宋代雕刻的,“鐵灶山佛國”也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佛像雕刻於石頭上,歲月久遠,風化嚴重,雕刻年代難以判斷。不過,我們在刻有經文的岩石上看到一行銘刻:“康熙己丑正日佛弟子黃志璋稽首題”。曾赴鐵灶山考古的粘良圖介紹,黃志璋是清初晉江人,當過西南一帶的知府,山上的佛像和題字為黃志璋所雕刻。理由是與“鐵灶山佛國”的佛經題字,字型一樣,無疑是出自黃志璋之手。
黃志璋緣何來到鐵灶山造佛像,沒有史料對此進行記載。據說,鐵灶山是唐宋明清歷代名人道士的讀書修煉之處,近年來出土的不少墓葬文物出自這裡,黃志璋來此造佛也不足為奇。

延伸

晉江現存11處崖刻
列入文保單位
晉江尚存不少摩崖石刻,保留歷代名人的書跡。據晉江文史專家粘良圖多年的實地考察研究顯示,晉江歷代共有碑刻300多處,而摩崖石刻僅占10%左右。收錄於《晉江市志》、列入文保單位的摩崖石刻共11處。其中,草庵摩崖石刻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南天禪寺摩崖石佛、西資岩摩崖石佛列為省級文保單位,畫馬石、紫帽山崖刻等被認定為晉江市文保單位。
“摩崖石刻藏在山石之間,有的原本留存下來的也在漸漸消失,這兩年我又陸續挖掘了一些,因此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數據。”粘良圖介紹,晉江摩崖石刻大多集中在紫帽山、靈源山等名川大山,還有一部分散見於南天禪寺、西資岩等處。從內容上看,這些摩崖石刻可分為榜書、紀游題刻、題名刻、詩題、祈禱文刻等,在書法上則真、草、隸、篆、行書一應俱全。
不少史學人士認為,由於自然風化剝蝕以及一些人為原因,摩崖石刻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採取各種措施,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紫帽山石刻數量
居晉江之首
作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紫帽山聲名顯赫,緣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摩崖石刻正是其歷史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自宋以來,名人筆跡薈萃於此,著名題刻有紫陽真人、陳紫峰等人手書真跡,總計23處。
據了解,紫帽山上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金粟洞、鐵灶山、保福寺、安福寺、普照寺、五塔岩等處。尤以鐵灶山最為集中,有清初以來的題刻9段。
紫帽山現存題刻最早的是紫陽派祖師、北宋道士張伯端的題名,其文“心/三界惟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紫陽真人作”,共30字。
據說,紫帽山有100個形體各異的“心”字,一字一款,遍布山林之中,更是晉江碑刻的一大奇觀。
晉江部分崖刻石刻一覽
●草庵崖刻
草庵,宋代摩尼教寺遺址,內有摩尼光佛摩崖造像,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摩尼雕像。草庵周圍原有摩尼教咒語的崖刻,20多年前被毀,現僅存“萬石梅峰”、“梧澗”崖刻2方;庵記憶體有弘一法師撰書的《重興草庵石記》碑1方、柱聯4對以及一些題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