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鐵皮石斛

霍山鐵皮石斛

霍山鐵皮石斛(學名: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huoshanense),又名:萬丈須。屬微子目,蘭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4毫米,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近相似,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8cm,寬4~5mm,花期3~6月。主要分布於中國安徽霍山地區。[1] 其莖入藥,屬補益藥中的補陰藥: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基本信息

霍山鐵皮石斛,又名:萬丈須。屬微子目,蘭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4毫米,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近相似,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8cm,寬4~5mm,花期3~6月。主要分布於中國安徽霍山地區。其莖入藥,屬補益藥中的補陰藥: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形態特徵

霍山鐵皮石斛,莖直立,肉質,長3-9厘米,從基部上方向上逐漸變細,基部上方粗3-18毫米,不分枝,具3-7節,節間長3-8毫米,淡黃綠色,有時帶淡紫紅色斑點,乾後淡黃色。葉革質,2-3枚互生於莖的上部,斜出,舌狀長圓形,長9-21厘米,寬5-7毫米,先端鈍並且微凹,基部具抱莖的鞘;葉鞘膜質,宿存。總狀花序1-3個,從落了葉的老莖上部發出,具1-2朵花;花序柄長2-3毫米,基部被1-2枚鞘;鞘紙質,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先端銳尖;花苞片淺白色帶栗色,卵形,長3-4毫米,先端銳尖;花梗和子房淺黃綠色,長2-2.7厘米;花淡黃綠色,開展;中萼片卵狀披針形,長12-14毫米,寬4-5毫米,先端鈍,具5條脈;側萼片鐮狀披針形,長12-14毫米,寬5-7毫米,先端鈍,基部歪斜;萼囊近矩形,長5-7毫米,末端近圓形;花瓣卵狀長圓形,通常長12-15毫米,寬6-7毫米,先端鈍,具5條脈;唇瓣近菱形,長和寬約相等,1-1.5厘米、基部楔形並且具1個胼胝體,上部稍3裂,兩側裂片之間密生短毛,近基部處密生長白毛;中裂片半圓狀三角形,先端近鈍尖,基部密生長白毛並且具1個黃色橫橢圓形的斑塊;蕊柱淡綠色,長約4毫米,具長7毫米的蕊柱足;蕊柱足基部黃色,密生長白毛,兩側偶然具齒突;藥帽綠白色,近半球形,長1.5毫米,頂端微凹。花期5月。

該種很近細莖石斛,區別在於該種的莖較短,在基部上方腫脹,然後向上逐漸變細,唇瓣中裂片半圓狀三角形,易於區別。

生長習性

霍山鐵皮石斛,屬未進化的的氣生蘭科植物,其生長條件極為苛刻。產於安徽省霍山縣的霍山石斛是鐵皮石斛中的極品,膠質飽滿、久嚼無渣、個頭沉實、功效最佳。但是霍山石斛生長環境苛刻,產量稀少,市面上只有少數像福臨門鐵皮石斛這樣的老品牌能買到真正的霍山石斛。多生在河澗,溝溪山谷旁峭壁上,常與苔蘚、石葦等植物附生在一起。喜陰涼、濕潤、通風多霧的小氣候。在氣溫14℃時開始生長,氣溫20-26℃、空氣濕度在80%以上最適宜;如氣溫在30℃以上,相對濕度在20%以下時,則葉脈變黃、葉片下垂、莖現皺縮;如崖縫滲水過多則易爛根致死。

歷史淵源

霍山鐵皮石斛俗稱萬丈須,霍山石斛一名,最早見載於清代趙學敏《本草鋼目拾遺》,距今有200年以上歷史。該書記載稱:“霍石斛出江淮霍山,形似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霍石斛嚼之微有漿、黏齒、味甘、微鹹,形縮為真”該書引用年希堯集經驗方曰:“長生丹用甜石斛,即霍山石斛也。”該書又引用其弟趙學楷《百草鏡》語曰:“石斛近時有一種形短祗寸許,細如燈芯,色青黃、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及潁州府霍山是名霍山石斛。

藥用特性

霍山鐵皮石斛,又稱萬丈須,是石斛中的極品,是國家瀕臨滅絕的珍稀藥材。其乾燥莖(霍楓斗)和鮮斛均可入藥。

石斛一詞,最先是作為一種中藥,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草藥書籍《神農本草經》上的。它的植株附生於石壁上,花形如斛,故稱石斛。《本草綱目》記載:石斛甘平無毒。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贏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壯筋骨,暖水髒,益智清氣,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霍斛富含多糖、胺基酸和石斛鹼、石斛胺鹼等十多種生物鹼。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鑑定:多糖含量為16.974%,總生物鹼含量為0.026%。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人體眼、咽、肺。胃、腸、腎等器官和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療效。能抗白內障,延緩衰老,抗突變,抗腫瘤(中國藥學大詞典)。霍山石斛的研究、保護、與開發項目列入國家高新技術項目。

使用方法:除遵醫囑入藥外,還可取乾品1-2克,在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可飲用一周。可與西洋參配伍,能增強放、化療病人的抗癌能力和防治糖尿病。

產地環境

霍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植被茂密,為眾多中藥材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是霍山石斛主要的自然分布區和理想的生長地、繁殖地。

生產情況

安徽西部、大別山腹地是霍山石斛的主產地,也是王氏族人冒生命之危、懸百丈繩索、飛渡懸崖的重要地方。近百年來,代代族人心懷愛民之心,不畏環境之苦,於雲霧繚繞的懸崖峭壁崖石縫隙間採集仙草,真心真意真情懸壺濟世,讓這“救命仙草”為廣大人民帶來福音。市面上石斛的種類很多,而且大多都稱自己是鐵皮石斛。事實上,都是用其他石斛代替的,且價格每克都在十塊錢以上,甚至更貴。質量稍差一些的有耳環石斛,再差的就是金釵石斛,不過依然價格不菲,一般每克一塊到幾塊不等。淘寶很多稱鐵皮石斛的,價格卻很便宜的,一般都不是正宗的鐵皮石斛。如果要買的話,只有幾個地方是能買到正宗放心的,一個是同仁堂,一個是福臨門鐵皮石斛,其中以同仁堂價格最高。隨著王氏家族一直經營著霍山石斛,所以創立品牌“霍之寶”,並逐漸讓這款“健康軟黃金”成為現代人的必不可少的伴侶。尤其是王氏家族作為手工楓斗的發明者和傳承者,讓店內的“楓斗之王”對手工楓斗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9月3日起對霍山石斛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保護範圍

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安徽省霍山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霍政秘[2006]49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安徽省霍山縣太平畈鄉、太陽鄉、上士市鎮、漫水河鎮、大化坪鎮、落兒嶺鎮、諸佛庵鎮、佛子嶺鎮、黑石渡鎮、磨子潭鎮、東西溪鄉、單龍寺鄉等12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件。
保護範圍內海拔高度300至900米,陰涼濕潤通風的環境。栽培基質為花崗片麻岩,石層厚度大於20厘米,岩石呈微酸性,pH值在5.0至6.5之間。
(二)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1)種子組織培養,從生長健壯的植株上採收的果實,進行組織培養。
(2)分株繁殖,從生長3年以上的母株進行分株繁殖。
2、種植規格:組培苗栽種密度不大於1000株/平方米;分株栽植密度不大於500株/平方米。
3、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體基肥,生長期配合噴施頁面肥,如遇乾旱天氣,及時灌水。
4、採收:每年9月至12月採收第3年的植株。採摘標準為去老留新,形狀、大小、色澤一致,鮮莖採回後進行加工。
(三)加工工藝。
鮮莖採摘→毛火→理形→足火→攤放→復火;所有加工必須用手工。
(四)質量特色。
1、外觀特徵:楓斗色澤青黃,螺鏇形捲曲,條長不大於4cm,直徑不大於0.4cm。
2、理化指標:水份不大於13%,多糖含量不小於6.8%,總生物鹼含量不小於0.025%。

專用標誌使用

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霍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