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

電子行業

電子工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電子行業分類有很多,比如計算機(計算機當中就分很多部分)、微電子(就是微電子行業)、電子、電信、通信、自動化等等。計算機和自動化差不多,主要都是軟體方面,電子那幾種也有不同方向,像器件和IC設計等。不同的方向需要掌握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基本簡介

概述

電子信息產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
電子信息產業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和套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加工工藝的改進,積體電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計算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光纖通信、數位化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電子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套用,對軍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進了作戰指揮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無線電通信成為軍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稱作軍隊的“神經”系統。利用電子技術,通過由通信、雷達、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組成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改變了傳統的通信、偵察和情報處理手段,大大提高了軍隊指揮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效能。改進了武器裝備系統。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套用,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電子器件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技術是飛彈、軍事衛星及其他高技術武器裝備制導和控制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電子技術有密切關係。使電子戰發展成為獨立的作戰手段。電子偵察、電子干擾、電子摧毀等形式的電子對抗,電子信息產業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重要。

發展基本現狀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十萬億元大關,達到11.0萬億元,增幅超過15%;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收入84619億元,同比增長13.0%;軟體業實現收入25022億元(快報數據),比上年增長28.5%。

行業增速保持領先

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1%,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收入、利潤及稅金增速分別高於工業平均水平2.0、0.9和9.9個百分點,在工業經濟中的領先和支柱作用進一步凸顯。

製造大國地位日益穩固

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銷售產值85044億元,同比增長12.6%。手機、計算機、彩電、積體電路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達到11.8億部、3.5億台、1.3億台和823.1億塊,同比增長4.3%、10.5%、4.8%和14.4%;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產量占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均超過50%,穩固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

發展機遇

從政府層面看,我國政府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機遇,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近期國務院出台10項措施促進經濟成長,2009年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央行出台8項措施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企業創造寬鬆的融資環境。同時,我國今年還3次提高出口退稅率,調整了3770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其中大部分是機電產品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緩解出口企業的資金鍊緊張和減緩企業出口的壓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是各級政府、各部委為回響中央拉動內需的精神,積極出台相關具體措施,加大投資力度。
近期水利部新增200億元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2009年計畫投資6000億元開展鐵路基本建設,到2010年將新增鐵路里程1萬公里、投資規模1萬億元;民航總局明年計畫投資2000億元開展機場新開工項目。
這些領域智慧型系統的建設,為我國軟體產業和信息化的推廣套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劃分

依據《電子信息產業行業分類注釋(2005-2006)》,電子信息產業包括雷達工業行業、通信設備工業行業、廣播電視設備工業行業、電子計算機工業行業、軟體產業、家用視聽設備工業行業、電子測量儀器工業行業、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工業行業、電子元件工業行業、電子器件工業行業、電子信息機電產品工業行業、電子信息產品專用材料工業行業,12個行業、產業,共46個門類。

在德國發展史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悠久,基礎較好,在世界電子市場上曾與美國爭霸,稱雄一時。早在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德國的電子技術尤其在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工業方面,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重要電氣壟斷企業。它們創建於上一世紀中期或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技術成就,為德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0年代初,它們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德國電氣設備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曾大量製造飛機、潛艇、飛彈用的電氣設備和發射裝置。這時的電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戰爭服務的。
隨著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德國電子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民用電子工業的發展,為軍用電工技術及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聯邦德國軍用電子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曾被禁止研究和生產軍用電子產品,只能發展民用電子產品。但是在美國的扶植下,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迅速恢復和重建;損失巨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如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其資本日益集中,業務逐漸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它們控制了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到1950年,整個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比戰前的1936年增長了兩倍。50年代,聯邦德國電子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0.3%,在製造業中僅次於造船業(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後,隨著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聯邦國防軍的建立,成立了一些軍用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開始了軍用電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研究協會範圍內建立了高頻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無線電和數學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機工程學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數據處理和模型識別研究所以及光學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軍用電子技術各專業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在此階段,聯邦國防軍裝備的軍用電子設備從國外採購逐步轉向國內生產,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了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工作,研製了大量性能先進、質量優異的軍用電子產品。在通信設備方面,西門子公司研製了FM12/800移動式無線電中繼系統等;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FM120/500無線電中繼系統等;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XT3000系列甚高頻和超高頻電台(裝備了‘狂風’和‘阿爾法’噴氣戰鬥機)。在雷達技術方面,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飛行安全控制雷達、機載和艦載雷達、防空雷達;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移動式都卜勒雷達(MPDR);標準電氣洛倫茨公司研製了毫米波雷達等。在光學儀器方面,卡爾·蔡司公司、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等研製了各種測距儀、潛望鏡、紅外瞄準儀、夜視儀、熱成象設備等。在導航設備方面,好幾家公司研製了各種機載和車載導航設備和陀螺儀。此外,還研製了一些自動化作戰指揮、偵察和電子戰等方面的設備。

1975年到2009年2月為止

聯邦德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實現了軍用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為了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現代化,發展了綜合軍用電子系統。例如,在這期間研製了“奧列斯特”(Onest)三坐標雷達、“萊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ETM1800高頻數據機,E-1800通用接收機,西門子公司研製了CHR532/533高頻通信接收機、CHX200系列短波智慧型/跳頻通信系統、CTM200微波中繼通信設備;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HF-850系列短波自適應/跳頻通信系統、XK403高頻收發信機等。聯邦德國研製的通信設備完全取代了美式裝備。已研製成阿德勒和阿雷斯兩種地炮火控系統,並開始實施軍民兩用的比格風(Bigfon)光纖通信工程,耗資149億馬克,以取代聯邦德國現有的電纜通信,以及研製陸軍防空偵察、指揮系統等。1984-1988年用於偵察、指揮設備和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費用增長33%。

在中國發展史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國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併,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誌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複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到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智研數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1-4月,電子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939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比1-3月回升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5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工業投資0.6個百分點。1-4月,電子信息產業新增固定資產1249億元,同比增長24%,高於去年同期增速19.5個百分點。
1-4月,電子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在多月低增長基礎上有所回升,計算機、電子元件等行業投資有所回升,光伏等領域投資降幅收窄,新增固定資產、利用外資等指標增長明顯。主要特點如下:
一、投資增速開始回升,新增固定資產步伐加快
2014年1-4月,電子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939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比1-3月回升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5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工業投資0.6個百分點。1-4月,電子信息產業新增固定資產1249億元,同比增長24%,高於去年同期增速19.5個百分點。
二、新開工項目仍處下滑態勢,產業投資增長點較少
1-4月,電子信息產業新開工項目2430個,同比下降1.1%。其中,除計算機、積體電路小部分領域的新開工項目增長超過30%外,其他領域新開工項目均增長較慢或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三、電子器件投資增勢突出,計算機、電子元件等領域投資有所回升
1-4月,電子器件行業完成投資764億元,同比增長31.5%%,增速高於去年同期20.3個百分點,高於全行業17.5個百分點,其中積體電路領域投資增長32.5%,光電子器件增長34.9%。計算機行業改變去年同期和前3個月下滑的態勢,完成投資207億元,同比增長10.8%。通信設備、電子元件和電子專用設備行業增速有所回升,同比增長16.1%、17.6%和12%,分別比1-3月提高4.9、5.7和5.1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家用視聽及光伏領域投資繼續下滑,同比下降8.1%和10.4%,但降幅分別比1-3月收窄11.6和10.2個百分點。
四、西部地區投資增勢突出,中東部地區有所回升
1-4月,西部地區完成投資457億元,同比增長37.2%,增速比1-3月提高14.9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出9.3個百分點,其中重慶市和陝西省增長突出,分別增長104%和58.6%。東部地區完成投資1458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1-3月提高1.9個百分點,占全國電子信息產業投資比重較去年下降4.2個百分點,已經低於一半;其中北京、廣東投資持續下滑,江蘇、上海增速有所回升。
五、外商投資延續復甦態勢,內資企業投資增速回升
1-4月,外商企業投資完成投資362億元,同比增長19.6%,增速比1-3月回落4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全行業5.6個百分點。內資企業完成投資2404億元,同比增長18.2%,增速比1-3月提高3.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7.3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增長21.2%,增速比1-3月回升7.9%,完成內資企業全部投資的42.5%。港澳台企業投資下滑嚴重,完成投資173億元,同比下降28.2%。
2015電子信息製造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8.7%
1-12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高於工業平均水平(6.1%)4.4個百分點。其中12月當月同比增長7.6%,高於工業平均水平(5.9%)1.7個百分點。1-12月,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銷售產值同比增長8.7%,內銷值同比增長17.3%。[2]

發展方針

聯邦德國的發展方針

1、集中統一管理
聯邦德國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其總的管理原則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聯邦德國的軍事裝備是在國防部裝備部的統一領導下,由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採辦總署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和管理。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電子設備的生產及採購均由該署的通信技術與電子部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包括制訂具體科研、生產和採購計畫,並對總承包商的研製和生產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軍種裝備部門密切配合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採辦總署工作,它們無權單獨組織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與採購。
2、依靠民間企業發展軍用電子設備。寓軍於民
聯邦德國沒有獨立的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工業體系。軍用電子設備的科研和生產幾乎全部由民用企業和科研機構承擔。利用民間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軍事電子方面的科研和生產工作,避免了軍內建立龐大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減輕了國防部管理工作的負擔,並節省了財政開支。此外這種寓軍於民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有利於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互相轉移和交流,有利於發揮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優勢,同時也便於平戰結合,一旦必要時可迅速動員私營企業生產更多的軍用設備。
3、重視國際合作和德國內合作
聯邦德國在發展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設備方面十分重視國際合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與法國合作研製的"拉塔克"雷達,與美國合作研製LN3慣性導航設備,與加拿大合作研製CL-289無人偵察機。通過國際合作發展軍用電子設備不僅節約本國的研製費用,而且還能吸取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加速本國軍用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時,聯邦德國也重視同國內廠商的合作,一些重要產品都是由幾家大企業合作研製和生產的。例如軍級自動化通信幹線網就是由電氣公司、西門子公司、標準電氣洛倫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製的。通過國內各廠商的合作,可以發揮各家特長,提高產品質量。

中國的發展方針

一、整合市場和企業資源,建立關鍵領域的研發協作體系。
中國國內企業應抓住中國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數位電視和網際網路建設的時機,依託國內市場建立自主標準體系,推動企業加大對核心元器件和軟體、信息安全系統的開發力度,爭取在關鍵技術和重大標準方面實現突破。
二、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大產業鏈條。
中國應抓住技術進步和國際產業調整的新機遇,形成一批上千億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單純靠規模擴張已經難以為繼,如:中國國的彩電行業,再擴大規模難度已經很大,今後應該轉向速度與效益並重,推動產業向創新型和效益型的轉變。
三、整合區域資源,高起點推動東中西部互動發展。
應該依託中西部資源優勢和信息化套用狀況,以軟體、新型元器件、電子材料等高技術、低污染行業為切入點。同時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發展加工貿易,推動中國的國家出台扶持政策。
四、促進生態流程整合,建立產業生態設計、評估和管理體系。
建立產業生態參數資料庫,研究產業生態評估模型,開展重點產品生態參數課題研究。
五、建立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產業基地。
中國發改委與中國開發銀行和深圳市簽訂合作備忘錄,2009年的5年投入800億元,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中國2009年今後還將在條件成熟地區大力發展中國國家級產業基地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特點

一、技術和資金密集,創新和風險並存[3]
二、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低
三、研製開發投資高,生產製造成本相對低
四、用戶成本鎖定
五、對標準的高度依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