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漆

電光漆

學名3D電致發光線性器件,70年代由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研製、開發,主要是利用噴塗技術,簡單工藝實現發光。

概述

3D平面電致發光(EL)技術研究始發於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其進入研究鼎盛時期,初始目的為開發出超薄顯示器件或電視。八十年代中期EL發光器件在國內外高科技電子產品中開始逐步推廣套用,如用於液晶背照明、飛機與汽車儀表等。我國於60年代以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為主體,正式確立對此項工作開始系統研究及開發,現階段我國相關技術的發展、變化均在此基礎上進行。1982年中科院長春物理所成功的研製了4X4米的矩陣式超大型塑膠發光螢幕,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大禮堂懸掛套用10年之久。九十年代中期我國EL器件逐步開始進入民用領域,同時與其相關配套電子驅動部分也迅猛發展,目前生產與市場均已十分成熟。

3D電致發光技術現階段主要分為:高場面光源及低場點光源(LED)

1)無機粉末發光:又分為交流(AC)與直流(DC)發光,後者由於技術問題,一直未能大規模實際套用,研究生產處於停頓。前者為本文所介紹技術製造以印刷或噴塗方式實現。

注意:本文技術所指均為成熟的無機粉末交流(AC)電致發光技術。

2)無機薄膜發光:於70年代末期開始小規模使用真空濺射技術,主要用於終端顯示器件,全透明器件,目前處於緩慢發展狀態。

3)無機厚膜發光:於90年代末開始小規模生產,主要套用於大螢幕電視,現處於規模化研究生產前期狀態。

4)有機(大、小)分子發光(OEL或OLED),於90年代末開始小規模生產,主要套用於小螢幕電視顯示,如手機,現處於大規模化生產期狀態。

LCD液晶顯示器 OEL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

5)P-N結髮光器件(LED,發光二極體,低場發光)。已經成熟套用。

6)無機量子點發光,是近10年納米技術的新產品,現只處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量子點與液晶顯示對比

粉末AC電致發光器件技術目前主體分為:EL玻璃屏(在玻璃上實施)、EL搪瓷屏(在金屬板上實施)、EL塑膠屏、EL布、EL線性器件(在電線上實施),前四者均為平板式發光器件。電(場)致發光(EL)發光片又稱冷光片、霓虹晶片、彩虹片等。其主要優點為薄,輕,動態閃動,面發光均勻,生產及裝配使用工藝實施簡單。

EL發光片主要套用於超薄廣告燈箱,儀器儀表照明、發光顯示指示等,其生產技術簡單,市場套用廣泛,經濟效益持久,易於中小企業實施。上海科潤光電公司為中科院長春光機物理所專業電致發光研究、生產公司,已擁有45年研究生產歷史,其充分繼承發揮傳統技術優勢,同時優惠提供所有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原料,保證客戶可以獨立自作生產EL片器件,長久提供售後服務。

EL塑膠片的厚度一般在0.2-0.5mm左右,是由絕緣基底上噴塗了電致發光材料並夾在兩層電極之間組成。發光片可以通過使用不同的發光材料,比如硫化鋅等,再摻雜其他成份的激活劑、共激活劑或添加螢光染色劑等,來調整光的亮度和顏色。改變頻率同樣能引起光的顏色變化,當頻率增加時顏色向偏藍(短波)的方向移動,而當頻率減小時顏色會向偏綠(長波)的方向移動,EL片的原始顏色是指電壓115V/400HZ時發光片的發光顏色,一般為綠色或藍綠色。

電光漆 電光漆

塑膠電(場)致發光片具有很強的柔韌性,在不折損電極的前提下,可相對裁剪或彎曲而不影響發光性能;而是一種平面發光器件,相對LED點光源,無需導光板等擴散器即可實現全表面均勻發光:另外LED是一個消耗直流電的光源,所以往往會產生熱點,局部熱點又會給精密的電子系統帶來意想不到的干擾。而發光片主要由頻率驅動發光,從另一角度說其是一個冷光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