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旨在為讀者提供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精品。當時,學問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學術革新;因時應勢而現出版高峰,大師名家之作數量激增,質量上乘,對此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
這本《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作者雷通群)是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雷通群,著名教育史家。一九二七年曾任國立音樂院講師,講授“西洋文化史”。後任廈門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學院教授,講授“西洋教育史”、“中國教育史”諸課程。主要論著《教育社會學》、《新興的世界教育思潮》、《教學發達史大綱》、《西洋教育通史》。並有譯著多種。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義
(一)教育研究之二途
(二)教育史的領域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務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義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三)教育史組織的順序
第四章 教育史的價值
(一)歷史的一般價值
(二)教育史的價值
第一編 古代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西洋教育史的區分
(二)古代教育的概觀
第二章 希臘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希臘之建國及興亡
(二)希臘民族的特性
(三)希臘的社會狀態
(四)希臘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斯巴達的教育
(一)斯巴達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斯巴達的教育理想
(三)斯巴達教育的實際
(四)斯巴達的女子教育
第三節 雅典的教育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三)雅典教育的實際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五)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的比較
第四節 民族時代的教育
(一)教育背景之變動
(二)民族時代的教育理想
(_二)民族時代的實際教育
第五節 希臘的教育家
(一)畢達哥拉斯
(二)詭辯派
(三)蘇格拉底
(四)色諾芬
(五)柏拉圖
(六)亞里士多德
(七)布魯達奇
第六節 希臘教育的總評
第三章 羅馬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羅馬之建國及其興亡
(二)羅馬人的特質
(三)羅馬的社會狀態
(四)羅馬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上古的羅馬教育
(一)王政期的教育
(二)共和期的教育
第三節 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一)希臘文化輸入的影響
(二)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三)女子教育
第四節 羅馬的教育家
(一)錫西羅
(二)羅富斯
(三)塞匿加
第五節 羅馬教育的總評
第二編 中世紀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新舊民族及諸國家之興亡
(二)日爾曼民族的特質
(三)中世紀的社會狀態
(四)中世紀的思想傾向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一)基督略傳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第三章 中世紀前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的教育
(一)親職教育
(二)問答學校
(三)僧庵學校
(四)其他的學校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
第二節 本期的世俗教育
(一)世俗教育的發達
(二、查理士大帝與教育
(三)亞爾弗烈大王與教育
第四章 中世紀後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基調的變動
(一)社會基調的變動
(二)思想界的變動
(三)新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一)市民教育的來因
(二)市民學校之勃興
第三節 武士教育
(一)武士教育的來因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三)武士教育之實際
(四)女子教育
(五)武士教育的變遷
第四節 大學教育
(一)大學教育的勃興
(二)中世紀大學的由來
(三)中世紀著名的大學
(四)大學的組織
第五節 各種教團的教育
(一)中世紀後半期的宗教團體
(二)傅蘭碩士堅派與其教育
(三)杜美尼堅派與其教育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團體
第五章 經院哲學及猶太與亞拉伯文化
第一節 中世紀教育與經院哲學的關係
(一)經院哲學的真相
(二)經院哲學與中世紀教育
第二節 中世紀教育與猶太文化的關係
(一)中世紀教育的要素
(二)猶太人的教育特色
(三)猶太文化與中世紀教育的關係
第三節 中世紀教育與亞拉伯文化的關係
(一)亞拉伯國勢發展的過程
(二)亞拉伯文化的貢獻
第六章 中世紀的教育家
(一)克里門司
(二)疴黎革尼斯
(三)基利蘇斯多姆士
(四)奧古士丁
(五)亞爾坤
(六)馬拉
(七)聖韋度
第七章 中世紀教育的總評
(一)為宗教色彩最濃厚的教育
(二)為精神集中的,情操本位的教育
(三)主觀主義,人道主義的傾向極強
(武士教育是例外)
(四)為極端受教權支配的
(五)為教師均屬宗教家,教育權能悉司於僧侶之手
第三編 近世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近世教育史的劃分法
(二)近世社會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徵
第二章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文藝復興的真相
(二)人文主義的真相
(三)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關係
(四)兩者勃興之原因
第二節 人文主義的教育
(一)艾藝復興與人文主義傳播之概要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人文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家
(一)佛葛里烏斯
(二)韋多利諾
(三)委基烏斯
(四)比哥羅美尼
(五)費烈科
(六)亞格里哥拉
(七)溫飛靈
(八)耶拉斯默
(九)韋佛士
第四節 文藝復興期教育總評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宗教改革的真相
(一)宗教改革的意義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三)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關係
(四)宗教改革的實際
第二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
(一)新教教育的立場及其特質
(二)新教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新教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家
(一)路德
(二)芝溫黎與甲列文
(三)米蘭希頓
(四)突祿成多福
(五)司打麻
(六)亞斯榷姆
(七)南笛
(八)彌爾頓
第四節 唯實主義教育之勃興
(一)新教主義以外的教育
(二)唯實主義教育的勃興
(一)拉卑利
(二)盂丹尼
(三)莎倫
(四)馬加斯德
第五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教育
第六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總評
第四章 十七八世紀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社會狀況
(二)思想界的狀況
(三三)十七八世紀教育的概觀
第二節 厄斯伊達派的教育
(一)厄斯伊達派的立場
(二)厄斯伊達派的創始者
(三)厄斯伊達派的組織
(四)厄斯伊達派的師資培養
(五)厄斯伊達派的教育目的
(六)厄斯伊達派的學校
(七)厄斯伊達派教育的興衰
第三節 自然的唯實主義的教育
(甲)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真相
(一)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意義
(二)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由來
(三)自然的唯實的教育之要點
(乙)自然的唯實的教育家
(一)培根
(二)拉德開
(三)夸美紐司
(四)陸克
(五)盧騷
第四節 泛愛主義的教育
(一)泛愛主義教育的真相
(二)巴西多
(三)泛愛派的教育家
(一)莎爾紫曼
(二)堪比
(三)托洛普
(四)魯荷
第五節 贊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一)贊善派及其教育
(二)勿那倫
(三)敬虔派與其教育
(四)佛蘭克
(五)佛庇傑與金達文
第六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之實際
(一)教育實際的概況
(二)德國的實際教育狀況
(三)法蘭西的實際教育狀況
(四)英國的教育實際
第七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的總評
第四編 挽近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社會狀態
(二)思想界的狀態
(三)教育界的狀態
第二章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新人文主義的真相
(一)新人文主義的意義與特質
(二)新人文主義的內容
第二節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家
(一)赫德
(二)馮播爾特
(三)席勒爾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第一節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黎錫特
(一)略傳
(二)教育思想
第三節 康德
(一)康德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略傳
(三)教育上的著書
(四)教育之意義需要與可能性
(五)教育理想
(六)教育方法
(七)康德對於後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四節 奈買兒
(一)略傳
(二)教育之概念及教育學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方法
(五)學校及教師論三
第五節 海爾巴脫
(一)略傳
(二)著書及其立場
(三)教育目的論
(四)教育方法論
(五)其他的教育思想
(六)海爾巴脫在教育上的價值
第六節 海爾巴脫學派
(一)海爾巴脫學派
(二)啟爾拉
(三)萊因
(四)海爾巴脫派之反對者
第七節 羅仙克蘭芝
(一)略傳
(二)教育的性質及一般形式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的界限
(五)教育方法
(六)教育史觀
第四章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裴司塔羅齊
(一)略傳
(二)著書
(三)裴氏的教育原理
(四)教育的意義及理想
(五)教育方法
(六)裴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七)裴氏對於後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三節 裴司塔羅齊學派
(一)裴司塔羅齊教育的傳播
(二)裴司塔羅齊學派
(一)歐惠卜
(二)丁鐸爾
(三)哈尼希
(四)迪德維希
第四節 蘇萊瑪凱
(一)略傳
(二)蘇氏的立場
(三)對於教育及教育學的見解
(四)教育理想論
(五)教育方法論
(六)教育劃期論
(七)蘇氏對於後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五章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之真相
(一)國家社會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國家主義的教育之來由
第二節 斐希德
(一)略傳
(二)對國民演說的內容
(三)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
第三節 斐葉
(一)略傳
(二)教育思想
(三)教育方法
第六章 科學的功利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實證主義之勃興
(一)實證主義的思潮之勃興
(二)實證主義之意義與特質
(三)實證主義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斯賓塞
(一)略傳
(二)教育目的論
(三)智育論
(四)德育論
(五)體育論
(六)斯賓塞派及其影響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福祿倍爾
(一)福祿倍爾的立場
(二)略傳
(三)福氏的幼稚園事業
(四)根本的教育思想
(五)幼兒教育之目的及方法
(六)恩物
(七)福氏對於後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二節 奔納開
(一)奔納開的立場
(二)略傳
(三)根本思想
(四)教育及教育學
(五)教學順序及形式陶冶之否認
(六)教材選擇論
(七)德育及體育論
(八)奔納開的價值
(九)奔納開派
第三節 威爾曼
(一)威爾曼的立場
(二)略傳
(三)教育與教化之意義
(四)教化的動機
(五)教化的理想
(六)教化之主觀的與客觀的要素
(七)教化的材料
(八)教學階段論
第四節 查葛德
(一)略傳
(二)模範語法之創始
(三三)教育思想
第五節 貝因
第六節 羅利
第七節 戴林格
第八節 康買兒
第八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德國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
(四)實業教育
(五)女子教育
第二節 法國教育的實際
(一)政治上的變遷與學制的改廢
(二)現行制度
第三節 英國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
(四)師資訓練
第四節 美國教育之實際
(一)合眾國的教育沿革
(二)教育理想及行政組織
(三)國小教育的現狀
(四)中等教育現狀
(五)大學教育的現狀
(六)師範教育
第五節 本期著名的教育實際家
(一)法國的著名教育家
(一)拉薩聿提
(二)達里蘭
(三)昆杜實
(二)英國著名的教育家
(一)晏那爾
(二)比爾
(三)朗卡斯達
(四)雷克思
(三)美國著名的教育家
(一)疴利斯曼
(二)潘訥德
(三)裴芝
(四)薛爾敦
(五)朱諾德
(六)派克
第九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總評
第五編 現代的教育
第一章 歐戰以前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歐戰前的社會狀態
(二)歐戰前思想界的狀態
(三)歐戰前的教育
第二節 社會本位主義的教育
(一)社會本位的教育之由來
(二)社會的教育學之概念
(三)社會的教育學者
(一)白爾格曼
(二)拿德普
第三節 新個人主義的教育
(一)新個人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新個人主義教育之由來
(一)尼采
(二)愛倫凱
第四節 國家公民的教育
(一)國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二)國家公民教育之由來
(一)凱善西台奈
(二)其他的國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第五節 人格的教育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來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三)人格的教育學者
(一)魏鏗的新理想主義
(二)步德
(三)林德
(四)其他的人格教育說
第六節 藝術的教育
(一)藝術的教育之概念
(二)藝術的教育之由來
(三)藝術的教育論者
(一)拉士瓊
(二)朗格
(三)威巴之美的教育學
第七節 實驗的教育學
(一)實驗教育學之概念
(二)實驗教育學的由來
(三)實驗教育學者
(一)黎意
(二)梅勉
第二章 歐戰後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歐戰後社會的傾向
(二)思想界的傾向
(三)教育界的傾向
第二節 民本主義的教育
(一)民本主義的解釋
(二)杜威
第三節 文化的教育
(一)文化教育學之意義
(二)文化教育學之由來
(三)文化教育學之立場與特色
(四)文化教育學者
(一)德爾台
(二)休普朗格
第四節 社會主義的教育
(一)社會主義的概念
(二)社會主義的由來
(三)現代社會主義的理想
(四)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家
(一)西達保羅
(二)平克微芝——社會主義的教育總評
第三章 現代歐美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蘇俄的教育
(一)帝俄時代的教育概觀
(二)革命後的教育
(三)蘇俄的學校
第三節 德意志共和國的教育
(一)革命前的德國教育之弊
(二)新德意志的教育
第四節 法英美的教育
(一)法國
(二)英國
(三)美國

序言

一、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旨在為讀者提供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精品。當時,學問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學術革新;因時應勢而現出版高峰,大師名家之作數量激增,質量上乘,對此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本叢書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
三、叢書所收書目,雖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規模。此次結集,欲為推動中華文化之大發展、大繁榮盡出版人綿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為後代留存傳之久遠的鴻篇巨作。
四、為叢書系列之計,故以史學、國學、文學、一般學術著作之順序編排。
1.單種書文字量過少的著作,尋二三種內容相近,或作者為同一名家者,則合成一冊,字數以30萬字為限;
2.單種書文字量超過50萬字的著作,則分為上、下兩冊;
3.單種書文字量超過100萬字的著作,則分為上、中、下三冊。
五、所收著作,版本不一;流布之中,文字錯訛;擇其善本,一一折校。現雖為通行橫排簡體,然儘量保持二三十年代原貌。
1.人名、地名、異體、通假,仍從原書繁體;
2.標點符號,從作者習慣,非排版差誤者不予改動;
3.“的”,“底”一類文字之分,均從原書;
4.遇原書字句有疑問者,非有根據不予更改,力求保持原貌。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叢書,工程浩大、環節繁多,編輯、校對、照排、印製人員雖勉力為之然錯漏不免,還望方家諒解之餘不吝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