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合橋

二十年後,劉濖在京做官已有十三年,故鄉又集資維修雙合橋,其弟劉源去信,請為題記。 劉濖沒有推辭,很快就作了《雙合橋記》一文寄回溫江。 今年秋,余弟以書來言曰:“雙合橋又圮,而新之矣。

雙合橋,又名友誼橋,位於溫江城南7公里處,跨楊柳河,與雙流縣柑梓鄉接壤。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建,長12丈(40米),寬1丈(約3.3米),平洞7孔。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民國八年(1919年)和民國十九年(1930年)先後培修為石拱橋面。1967年再次培修。1975年改建為石墩、鋼筋預製板橋面,長32米,跨4米,平洞3孔,並改名為友誼橋。據民國版《溫江縣誌》載,“雙合橋,長十二丈,與雙流縣接界,清刑部主事邑人劉濖有記。”劉濖,字芳皋,溫江人,清嘉慶丙辰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刑部主事。劉濖從小就十分聰明,在柑梓樹場西僧寺讀書,每天要過楊柳河。一次因做好事,背一名少女過河,被迂腐的私塾老師罰寫詩一首。劉濖只是略略想了一想,就吟出一首七律:“二八佳人隔岸愁,書生聊作渡人舟。且將玉手攜花手,恰是龍頭頂鳳頭。三寸金蓮浮水面,十月春色滿江流。輕輕放在蘆花岸,默默無語各自羞。”“好一句‘默默無語各自羞’!”老師不由得轉怒為喜,連聲叫好。據說這件事還真的促就了這一段姻緣,劉濖後來真是與這位少女喜結良緣。後來鄉民捐資在這裡建了一座橋,就取名“雙合橋”。二十年後,劉濖在京做官已有十三年,故鄉又集資維修雙合橋,其弟劉源去信,請為題記。劉濖沒有推辭,很快就作了《雙合橋記》一文寄回溫江。家鄉人民就把劉濖的雙合橋記用石碑刻在橋頭,標題為《劉濖雙合橋記》,碑現已不存。劉濖為人高曠不羈,工詩、駢文、散文,今已散失。
雙合橋記
·邑人·劉濖
乾隆丁未,余讀書柑梓樹場之西僧寺,鄉耆建修雙合橋,集優為賀,余偕弟源往觀焉,喜其功之鴻、而善之勇也。
歲月飄搖,名場角逐,別來二十來載,旅京華又十三年。每當獻政餘閒,臨風遐想,徜徉水濱之日,酩酊樹葉之時,不覺神滯江鄉,清涼遍體;惜宦海浮沉,脊原張望,無緣共登市橋,一祛塵袍。
今年秋,余弟以書來言曰:“雙合橋又圮,而新之矣。父老交遊,丏一言以為桑梓光余。慨然嘆興替之,不常而鄉,先生樂善之人之多也。”獨憶曩時,風景犯然如昨。今之重興斯役也,其中故老良朋,曾與事者幾何?工婚贏鄉視昔之日又幾何?而結隊黃爐之侯,逍遙釣渚之傍,酒酣仰天,興來話舊,亦曾念及遊人否也?弟源嘗有言曰:“風月飄殘豪傑氣,江流不斷聖賢心。”余請以為君子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