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二月二交流會

二月二炒豆豆,你就強(藏)照門背後,這是隴縣非常流行的一句話。

二月二龍抬頭:明間傳說。關中地區三年大旱無雨,一對青年夫婦歷盡千辛萬苦,到龍(隴)山取回了劈山的千斤大斧,劈開了黑龍潭(大約在新集川龍門洞),放出了青龍。青龍騰空而起,在團團祥雲下直上重霄,剎時天昏地暗,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降。為紀念“龍抬頭”,大家約定,太陽不出來不打水,以免取水撞傷龍頭。無水時就燒乾鍋,炒豆子吃。隴縣每逢二月二就有許多打玉米花的,皆來源於此。童謠有:“二月二,炒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

隴縣二月二物資交流大會的起源:民國以前,在隴縣藥王洞道觀處,供奉的主神是穀神,舊稱“穀神觀”,穀神到底是誰?有人認為是神農氏,有人認為是秦人的祖先后稷,究竟是誰,已不可考,我是秦人,我更傾向於后稷。當時穀神會就在每年的二月二召開,屬於民間古會。由於中國古時的節日廟會大都和農時有關,二月二正是春節過後準備春忙的前夕,人們就借穀神會來交換農具,買賣牲畜。因隴洲正處於古絲綢之路上,二月二農具交易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後來成為陝甘寧交接地區比較有影響的大型農副產品交易會,會期由最初的三天,逐漸演變到五天,七天,十天等。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延續了該民間交易會,形成了慣例,既每期交流會會期十天,一直在現在人民體育場附近召開。

在此會期間,農民朋友就把自家的山貨,農副產品拿到會上來自由貿易。久而久之,參加貿易的人越來越多,便隨之找招來了雜耍、歌舞、秦腔戲等文藝表演和各種本地特色小吃,使二月二交流會更加熱鬧。近幾年來,一些外地客商聞訊而來,又增加了服裝、工藝品等商品,外加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使交流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名聲業響徹關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