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繪畫

隋唐時期,我國的畫作逐漸步入繁榮昌盛階段。隋代繪畫總的風格是“細密精緻而臻麗”。唐代人物畫最為興隆。五代十國的繪畫,上承唐朝餘緒,下開宋代新風,是個承上啟下時代。

隋唐畫作情況

隋唐時期,我國的畫作逐漸步入繁榮昌盛階段。隋代起著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作用,至唐遂漸形成一代新風。人物畫取得輝煌成就,山水、花鳥畫也相繼成熟。畫壇湧現出眾多名家,各領風騷。唐五代三百年內,還呈現出早、中、晚的變化。

畫作風格

隋代繪畫總的風格是“細密精緻而臻麗”。人物畫的表現能力有所提高;山水畫也已脫離“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幼稚狀態,比例趨於合度,較好地表現了“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真實空間感。著名畫家有鄭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但現惟展氏有《遊春圖》存世。

畫作風格

唐代人物畫最為興隆。所取題材廣泛,計有道釋、肖像、仕女、歷史故事、貴族生活等。不同時期均有名家湧現,並形成不同的階段特色和迥異的個人風格。初唐閻立本發揚中原作風,尉遲乙僧則代表了邊陲作風。盛唐吳道子在宗教畫中創“吳家樣”,張萱在仕女畫中立“張立樣”。中晚唐周昉承張萱又另建“周家樣”。擅長人物的名家還有梁令瓚、陳閎、李真、孫位等人。上述畫家都有傳作或摹本存世。個別作品還屬真跡。

唐代山水畫已出現青綠和水墨不同體格。初唐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在勾勒中已用簡單皴法,界畫也出現了“仰畫飛檐”之法。盛唐時,李昭道承父風,使青綠山水更顯工致精麗;吳道子的山水則趨粗放簡賅;王維、張璪善畫破墨山水。至中晚唐,水墨山水獲重大發展,王默的潑墨山水,有“改步變古”之譽。惜這些畫家乏名家,如均無真跡遺存,惟李思訓、李詔道、王維尚有所謂傳作,可略窺箇中風貌。

唐代花鳥畫據記載也不初唐的薛稷、殷仲容;盛唐以牛馬題材著稱的韓乾、韓滉、戴嵩、曹霸、韋偃等;中晚唐則有邊鸞、膝昌祐、刀光胤。畫跡多已不傳,僅存韓乾、韓滉兩位畫家的牛馬作品。

隋唐時期公私收藏蔚為大觀,隋朝攏集散佚書畫入御府,至唐代,幾乎每朝皇帝都致力於搜求書畫,並在重裝時由有關人員籤押跋尾,還具體署上年月日,藏品也多鈐收藏印記,這是與六朝的顯著不同。模拓複製風氣也很盛,唐皇室內府有專門的供奉拓書人,太宗、高宗、玄宗諸朝,均組織過大規模傳拓王羲之等書法名家作品的活動,故《歷代名畫記》曰:“御府拓本,謂之官拓,承平時此道甚行。”繪畫也出現了複製品,如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曾記:“今人所蓄,多是陳(善見)、王(知慎)寫拓,都非揚(契丹)、鄭(法士)之真筆。”“其間有二十三卷恐非晉宋人真跡,多當時工人所作,後人強題名氏。”張彥遠也指出:“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其時,還出現了名畫作偽,始作俑者即武后朝的張易之,以後,隨著書畫進入市場,在社會上流通,作偽現象就更多了。書畫著錄方面,唐代已出現了專門的著錄書籍,即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錄》,並已初具規模。

隋唐兩朝流傳至今的畫跡遠比六朝豐富,但由於複製、作偽的流行和遞藏流傳中的多次損毀,屬於名家的真跡並不多,大部分是臨摹本抑或偽品,其中出自唐人之手的也不多,主要為後世仿摹本。故鑑定方面比六朝複雜,有不少存疑待考問題。

五代畫作情況

五代十國的繪畫,上承唐朝餘緒,下開宋代新風,是個承上啟下時代。當時,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畫壇比較寂寥,南唐和西蜀社會相對安定,相繼創建畫院,創作興盛一時。

五代人物畫有新的發展,並呈現出較為鮮明的地域性。中原地區多受吳道子影響,著名畫家有張圖、跋異、趙岩、劉彥齊等;南唐和江南地區的人物畫,或變吳生之法而趨於細巧精麗,或承周昉傳統而創“戰掣”線描,著名畫家有南唐周文矩、顧閎中、王齊翰、高太沖、朱澄、曹沖玄等,吳越阮郜、蘊能、張質、李祥、王道求等;四川西蜀地區流行水墨淡彩,宗教畫吸收西域佛畫畫法,形成變形奇異風格,人物畫出現大寫意畫法,著名畫家有貫休、石恪、李文才、徐德昌等。題材內容仍承傳統,為宗教神話、歷史故事、貴族和文人生活等,其中描繪文人與仕女的作品較多。在表現技巧上,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能力有進一步提高。

五代山水畫有重大發展和變化,水墨或水墨淡彩山水發展成熟,並形成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系。北方山水畫派以荊浩、關仝為代表,善繪雄偉壯美的北方大山大水,作全景式高遠構圖,筆墨勁峭雄健;南方山水畫派以董源、王然為代表,喜寫平淡天真、滋潤秀麗的江南景色,多平遠構圖,筆墨圓潤輕淡。兩大畫派風格迥異,對後世均有重大影響。但兩者也有共同的時代特色,對取景真實自然,顯現山石結構、質感、紋理的皴法趨於成熟,墨色變化也較豐富。著名的畫家有後梁荊浩、關仝,南唐董源、巨然,以及南唐趙乾、衛賢等人的山水樓閣畫。

五代花鳥的成就也顯著,出現了迥異的兩大風格。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寫生法”,取材宮苑中珍禽、瑞鳥、奇花、異石,畫法用工筆重彩的“勾勒法”,精細艷麗;以南唐徐熙為代表的“落墨法”,取材多田野的花竹、林木、蟑蝶、草蟲,畫法以墨筆為主,淡彩副之,格調簡逸。畫史評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世稱“徐黃異體”。

五代的鑑藏活動,也以江南為盛。南唐內府收藏甚富,西蜀內府也有一定收藏。私人藏家中,以後梁的趙岩和劉彥齊最有名。書畫著錄未見專著,僅零星載於史論著述中。

五代十國曆時僅50餘年,但仍創作了不少繪畫作品,留存至今的也較唐代多,而且主要名家幾乎都有至少一件真跡或可信摹本存世,為鑑定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據和樣板。但要弄清楚傳世作品的歷史真相,尚缺乏足夠的依據:一是五代繪畫的時代風格把握比較難,承前啟後的畫風和較強的地域性,很難定準其時代;二是畫家的個人風格僅存一二件真跡難以樹立“樣板”,據此判斷容易失之於偏,況且諸多名家傳流作品與名家十分相似,極容易混淆;三是五代名畫當時和後世均有很多複製品,流傳過程中即已揉雜,今天要加以區分更難;四是五代書畫著述匱乏,可資徵信的文獻輔助材料極少,這無疑又增加了一重困難。因此,對五代存世繪畫作品的鑑定,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如畫風的把握,真跡、複製品、摹本的區別,名家和傳派作品的異同等等。

新發展

壁畫的發展

由於經濟繁榮、社會開放,隋唐五代的壁畫獲得廠較大發展。如敦煌唐代壁畫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最輝煌、最豐富的,其內容側重反映現實生活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而且,壁畫的形式手法也多種多樣:有的以色彩斑斕、變化豐富取勝;有的以線描功夫見長;有的以場面宏偉、繁縟熱烈感人;有的以人物心理刻畫細微傳情。在造型上,人體比例適度,如:菩薩面相有的方額廣頤、長圓臉、五官清秀、頭梳高髻、戴寶冠、袒胸、衣飾華麗;有的面方體胖、雍容華貴;有的扭曲成一波三折的“S”形。開元天寶時期就出現了“豐腴膩體”、“曲眉半頰”的楊貴妃型菩薩像。而且,唐代菩薩已進一步女性化,儘管人中兩邊還留有蝌蚪式的小鬍子,但動態神情已無男性的陽剛之氣。佛門弟子也由梵相變為漢僧模樣。從面貌、姿態、衣飾和神情等方面成熟地反映出年齡、經歷、性格的不同。

同時,隋唐五代延續了兩漢以來的厚葬習俗,墓室規模普遍較大,帝王、貴族墓中大都有壁畫。唐朝是墓室壁畫原作保存下來最多的時期,它們多有確切的紀年,能較完整地反映出唐代繪畫的發展歷程。其中,唐代壁畫中保存最好、最早的有李壽墓、阿史那忠墓、鄭仁泰墓,盛唐的如章懷太子李賢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韋洞墓等。由於墓主身世顯赫,作畫者可能大多是當時的繪畫高手,所以流傳下來的唐墓壁畫水平普遍較高,而且展現的純粹是一幅幅享樂生活的圖景。同時,由於墓室壁畫規模大,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較寬,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生活及其他藝術,如音樂、舞蹈、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界畫與風俗畫

五代後期出現了兩種較為繁榮的畫科,即利用界尺來準確描繪樓閣屋宇建築的風景畫(俗稱“界畫")和描繪田家風物或市井活動的風俗畫。

“界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宮殿、樓台、屋宇、橋樑、舟車等建築物為題材進行創作。清代時的袁江、袁耀父子最擅長此類畫作。由於技法嚴謹、工細而有法度,亭台樓閣,甚至舟船車馬,皆比例切實,歸整有序,符合數學規律,生動自然。因界畫較為難作,許多畫家都視其為畏途。五代湧現的胡翼、衛賢、郭忠恕等畫家,心細手巧,特別擅長繪製結構繁複的建築物,雖一點一筆,亦務求繩矩,但不拘板。如存世的郭忠恕《明皇避暑圖》,宮殿樓閣描繪精密、法度嚴謹;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界畫的線條通過輕重徐疾的變化,反映出建築物的結構、空間與韻律。畫好每一根線對表現亭台樓閣的美感都十分重要。

田家和市井“風俗畫”則顯得較為輕鬆活潑,傳達出的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自然而熱鬧的生產生活場景,洋溢著盎然生趣。如傳為衛賢的《閘口盤車圖》,就是描繪市橋舟車的現實生產活動的優秀風俗畫卷。

捲軸畫的興起

隋唐時期.壁畫為繪畫大宗,如宮殿、寺廟、旅舍、石窟、墓室等處的壁畫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令人嘆為觀止。但這時捲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致使畫家的創作天地更為自由廣闊。捲軸畫是國畫的一種形式上的分類,嚴格區別於壁畫,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裝裱藝術。其特點是: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沒骨、白描等,充分表現中國畫的筆墨技法,且題材廣泛,包括人物、花鳥、山水等。還可以與詩歌、書法、篆刻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風格,而且便於長期保存,流傳有序。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創作捲軸畫的是東晉的顧愷之。

據傳:隋代展子虔(約公元550-604年)所作的絹本設色《遊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畫卷。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丈山、尺樹、寸馬、豆人,,之評,人與自然配景的比例較為合理,與前代“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景況大不相同,成為捲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作,並對後世青山綠水的產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