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保[湛江市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

陳光保[湛江市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

陳光保,男,1931年9月出生,廣東雷州人。離休後,擔任社團湛江市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

人物簡介

陳光保給優秀學子發獎學金 陳光保給優秀學子發獎學金

1947年11月參加革命地下游擊小組;1948年9月脫產參加武工隊;1949年4月入黨,任鄉總支書記,參加了解放海南島戰役支前工作;1950年後,任稅務所代所長、縣財委秘書、區委書記、公社書記;1964年12月後任海康縣縣長,縣革委會副主任,省貧協委員,南渡河工程總指揮;1983年8月後,任海康縣委書記兼武裝部第一政委,中共湛江市委常委;1992年11月任湛江市政協主席,廣東省五屆、六屆黨代表,廣東省五屆、七屆人大代表,全國六屆人大代表。

經濟活動

任職期間,1965年搞流沙養珍珠點,現流沙成為全國珍珠第一村;1979年至1980年,帶領雷州農民在全省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調動農民積極開荒70萬畝,高科技發展農業,使雷州市成為全國農業百強市。糖業33萬噸,全國第二;養牛26萬頭,成為全國非牧區第二名;林業148萬畝,其中桉樹110萬畝,成為全國第一;芒果7萬畝,成為全國芒果之鄉。1987年至1993年大面積開發海灘涂,興建蝦池8萬畝,養蝦業發展速猛並出口創匯。提倡“治窮先治愚,興學育人才”,大力支持教育事業,被評為省教育“一無兩有”的特級縣,掃盲工作全國先進縣;保護整理雷州市歷史文化古蹟,雷州城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提倡“當官要窮,為民要富”,“送禮可恥,受禮有罪”,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原則,敢於碰硬。對黨和人民要忠誠,大公無私,辦事公正。對貪官腐敗深惡痛絕,剛正無阿,鐵面無私,堅決處理,對封建黑惡勢力、流氓團伙重錘打擊,保證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居樂業。1984年,省委林若書記在全省整風大會上,表揚陳光保同志是全省優秀黨員、優秀縣委書記,號召全省黨員、幹部學習。省紀委發出通知,學習海康縣委書記陳光保,做端正黨風帶頭人。1982年至1991年,《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瞭望》、《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黨風》、《湛江日報》等曾大篇幅報導陳光保清正廉明,一身正氣,一塵不染,全心為民的模範事跡。

歷盡坎坷

為助學辦農場歷盡坎坷

保伯一生的操守就是當官要做實事,雖然從一線崗位退了下來,雖然在別人眼裡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只是虛職,保伯卻要虛職實幹。乾實事也需要經濟後盾作支撐,保伯不顧年事已高,決定到雷州市北和鎮仙過嶺承包4700畝荒地辦農場,開荒種果樹,開始二次創業。保伯希望一方面自己辦農場成功後,可以帶動當地的民眾勤勞致富,另一方面農場的收益可以用作辦教育、搞公益事業的資金來源。 然而保伯的新事業進展得並不順利。陳光保先是種芒果,沒想到一場寒潮襲來,2800畝的芒果樹全部凍死;後來又試種香蕉,不料又遭遇颱風,已經掛果的香蕉樹全部被吹倒;損失更慘重的是2000多畝劍麻,有一年行情不好,價格跌到每噸200元以下都沒人要。

幾番挫折使陳光保欠下數以百萬元的債務,農場一度連電費都付不起。禍不單行,在農場經營最困難的時候,陳光保又因腰部手術失敗,1.8米高、身材魁梧的保伯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

資助學生

賣了房子資助學生上大學

但陳光保並不服輸,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在農場裡造林、種甘蔗、開墾菜園,終於,他的農場逐漸開始有了盈利。

經濟稍微寬鬆,陳光保便立即開始實踐自己辦農場的初衷———將收入投入到捐資助學中去。從2005年起,陳光保每年從農場的收入中拿出10多萬元來獎學獎教,凡是村里考上一本高校的學生和村國小的優秀教師都給予獎勵。2007年,陳光保又從自己的離休金等收入中,拿出近20萬元捐贈給北和鎮、烏石鎮的幾個村莊。2009年,陳光保拿出平時節省下來的離休金和子女給的贍養費及農場收入,又將自己在湛江市區的住房賣了26萬元,共湊齊100萬元,獎勵雷州全市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並資助了部分學校。

今年,雷州有409人考上一本院校,陳光保得知訊息十分高興,又把今年農場的收益、自己的退休金加上子女的支持金,合共拿出105萬元獎勵這些優秀學子和學校、老師。

在雷州,陳光保堅持捐資助學所產生的示範效應也逐漸顯現。“去年,我就帶動了6個人獎勵學生,今年,雷州幾乎每個鎮都有人捐資助學。”陳光保高興地告訴記者。

保伯對於教育的重視,既源於“治窮先治愚”的思想,又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保伯出身於幾代長工的貧困家庭,小時候喜歡念書,但窮得交不起學費,只能背著豬糞筐在私塾館的窗外偷聽老師講課。多虧私塾老師喜歡陳光保的好學勁兒,小光保才免費進了私塾接受教育,直到16歲參加革命,後來更成為黨的領導幹部。保伯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與幸運地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是分不開的。

保伯認準了只有讀書學習,才有開闊的視野,奮鬥的基礎,才能建設國家,發展地方。雷州要有大變化大發展,必須是每一個家庭重視教育,個人改變命運,家庭改變軌跡,社會發展才會有跨越。保伯把自己對雷州學子的獎勵,也當作對當年私塾老師的一種回報。

陳光保[湛江市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 陳光保[湛江市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

保伯自己的5個子女全部上了大學,如今事業有成,不需要依靠父母。子女們對父親捐資助學也都非常支持,對父親為此賣房也毫無怨言。

不留遺產

“我是共產黨員,為什麼要留下財產呢?”

保伯傾其所有捐資教育的行動也感動了周圍的人。

保伯的農場有一次遭遇竊賊盜竊電線,臨近的調和村200多村民獲知訊息,不約而同紛紛趕來圍捕竊賊。還有一年,糖廠就要停榨,而保伯的農場還有不少甘蔗尚未砍完,潭葛300多村民聞訊而動,放下自家的活計來幫忙,兩天內就完成了收割。提起這些事情,保伯感動不已:“老百姓是最質樸的,也是最明辨是非的,黨員幹部與民眾心連心,民眾就愛護你、支持你。”

保伯打算明年將農場更名為“重教助學基金會農場”,將每年所有收入都用於獎勵學子、教師,並請全社會監督,身後不留一分錢給子孫,實行徹底的“裸捐”。

保伯說有多種原因促成自己作出這個決定:讀書出人才,人才多則國家強盛,不受外侮,讀書不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會知禮儀,懂得盡孝;革命勝利來之不易,自己游擊隊的戰友犧牲的就有十幾位,都是20多歲,自己現在80歲了,有子有女,有吃有穿,應該滿足了,要是還留下財產給子孫,那就太對不起烈士們了;雷州古代有6位先賢,多做過高官,都沒有留財產給後代。清代陳賓,官至福建巡撫、閩浙總督,一生愛民如子,清廉自律,經常告誡自己“貪不在多,取一錢與千百萬無異。”保伯感慨道:“我是共產黨員,為什麼要留下財產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