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盛陽衰[中醫病證]

陰盛陽衰[中醫病證]
陰盛陽衰[中醫病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陰、陽出自陰陽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醫學套用陰陽闡述疾病的發病機理。陰盛陽衰證是人體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一種病理狀態之一,為寒證。一般來講,陰陽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偏盛必然制約另一方而使之虛衰。陰偏盛傷陽可進一步發展為陽衰的病變。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盛則陽病”。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由於感受寒濕之氣或者過食生冷導致陰氣的病理性亢盛即陰盛,由於陰寒內盛傷及人體陽氣,進一步出現陽氣不足即陽衰。陰氣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的作用,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的作用,故陰盛陽衰表現為形寒肢冷,蜷臥喜靜,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而潤,脈遲等寒象。常見於疾病發展到後期的患者。

辨證要點

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腹部冷痛,舌淡而潤,脈遲等寒象。

臨床表現

以四肢厥冷,畏寒喜溫,面色蒼白,腹部冷痛,泄瀉清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治法

溫補腎陽,養血益陰。

方劑

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知柏地黃丸加減等。

常用中藥

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

預防調護

忌食寒涼性食物,注意防寒保暖。節慾,起居有常,不熬夜,不飲濃茶。

轉歸

經過合理的治療及調護,一般預後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