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又稱間離效果、疏離。陌生化效果是敘述體戲劇運用的一種舞台藝術表現方法,為德國戲劇革新家布萊希特所創造和倡導。這種表現方法的意義在於:“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進行冷靜的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牆”,徹底破壞舞台上的生活幻覺的目的,突出戲劇的假定性。為此,布萊希特提出了演員的雙重形象作為敘述體戲劇表演論的核心,把演員與角色的矛盾表現為一種外部對立的二元狀態。

基本內容

陌生化效果,又稱間離效果、疏離。間離的德文是“Verfremdung”,間離效果即 "Verfremdungseffekt"。英文翻譯為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或 distancing effect。

陌生化效果是敘述體戲劇運用的一種舞台藝術表現方法,為德國戲劇革新家布萊希特所創造和倡導。這種表現方法的意義在於:“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進行冷靜的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牆”,徹底破壞舞台上的生活幻覺的目的,突出戲劇的假定性。

在表演藝術上,間離效果要求演員在感情上與角色保持距離。為此,布萊希特提出了演員的雙重形象作為敘述體戲劇表演論的核心,把演員與角色的矛盾表現為一種外部對立的二元狀態。他以美國名演員勞頓扮演伽利略的角色為例,指出:“演員在舞台上有雙重形象,既是勞頓,又是伽利略,表演著的勞頓並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觀眾一面在欣賞他,…面自然並未忘記勞頓,即使他試圖完全徹底

轉化為角色,但他並未丟掉完全從角色中產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換言之,演員扮演角色,不該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應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對面,這就是演員和角色的距離。問離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員表明自己足在演戲,觀眾是在冷靜地看戲,演員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觀眾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從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評判。

敘述體戲劇採用的間離效果,大體說來有簡單的和複雜的兩種。簡單的有:標語牌、歌唱、象徵性的舞台布景、演員戴的面具、虛擬的表演動作和自報家門式的獨白,等等。這些慣用的間離效果類似戲劇中的程式。複雜的間離效果往往貫串在戲劇的有機發展中,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深刻挖掘戲的哲理性。如《四川好人》一劇,規定一個演員同時扮演性格互相對立的兩個角色,則是種用意深刻的間離效果。又如《西姆娜之夢》,女工西姆娜的夢是戲劇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起著間離效果的作用。

間離效果這種舞台表現方法,是布萊希特從中世紀民間戲劇和梅蘭芳的表演中發現並加以發展而來的。這個天才的發現,提到理論的高度,成了他進行戲劇革新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且構成布萊希特戲劇體系的要素之一。

理論源起

間離效果是德國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布萊希特所提出的戲劇表演理論,是指將觀眾疏遠於戲劇或電影,這被布萊希特稱為敘事劇(史詩劇)。布萊希特認為戲劇應為政治服務;觀眾對舞台上的戲劇投射情感會妨礙觀眾的冷靜判斷。在劇本的創作上,他多以異國的、模糊的時空背景,並運用說書人講述故事,以達到觀眾與劇情間的疏離效果。間離理論是布萊希特為推行“非亞里士多德傳統”的新型戲劇而在“戲劇結構、舞台結構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實驗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敘述體戲劇所特有的特徵。國內長期以來總傾向於將間離理論視為一種表演方法。例如王曉華在《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重新評價》中所歸納的:間離“作為一種方法主要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1. 演員將角色表現為陌生的;2. 觀眾以一種保持距離(疏離)和驚異(陌生)的態度看待演員的表演或者劇中人。”(P. 24)就間離理論而言,表演層面僅僅是其產生作用的外延之一,與其並列的至少還包括導演處理、舞美手法、音樂處理、以及戲劇結構和文本修辭等方面。布萊希特之所以更偏愛就表演問題論間離理論,是因為對於完整的戲劇實踐過程而言,劇本創作和舞台表演相對來說是在所有實踐環節中更為關鍵的,在劇作層面,作為劇作家的布萊希特無須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間離理論的作品即可——事實上他正是這樣做的,而作為導演,他就必須讓演員甚至觀眾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對演出的欣賞中體現、實踐、理解和接受間離理論。如此看來,他的這種理論偏愛體現著一種高明的理論宣講策略。但作為研究者而言,絕不可以就此將間離理論僅僅視為一種表演理論,並僅在這一層面推究間離理論的內涵。如果我們將概念的外延當作其內涵,並據此展開反思,如此行事,不產生某種認識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要對布萊希特的間離理論作出全面的認識以及反思就必須從它真正的理論內涵出發。

理論實踐

將此理論效果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的是其本身的作品:《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三毛錢歌劇》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