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遜

Rosen derstan din

他生於美國紐約。本科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1953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心理學博士學位,師從 John Tukey 和Silvan Tomkins 。1950-1952年為普林斯頓大學心理測量學會高級會員。1952年任教於耶魯大學,1963年任教授。為美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後任尤金•希金斯(Eugene Higgins)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
五六十年代後,受海德認知平衡理論傳統的影響,與羅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共同提出態度改變的情感-認知-致性理論。認為當個體對某一特定對象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穩定的情感反應傾向時,就會相應形成一種認知結構;認知結構主要由個體關於自己是否擁有獲得或阻止對象的價值實現的潛力的信念構成;個體對對象的情感反應傾向與其相應的認知結構所具有的情感內容是一致的。故態度改變可歸因於某種平衡過程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認知不平衡引起進一步的符號活動,導致內部平衡的恢復。
198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著有《認知一致性理論》(1968)、《知識結構》(1986)、《統計的原則性爭論》(Statistics As Principled Argument, 1995)等。並與他人合著了其他一些著作,如《腳本、計畫、目標和理解》(Scripts, Plans, Goals, and Understanding,與Roger Schank合著,發表於197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