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菜粿

閩南菜粿

菜粿也稱菜頭粿、蘿蔔糕等,是福建閩南一帶盛行的特色傳統小吃。每逢過年過節,各家各戶都會油炸一些東西,菜粿便是其中一種。而在閩南地區的街頭,即使不是過年過節,也能看到賣菜粿的小攤子。菜粿以米漿和白蘿蔔為主要原料,蒸製成糕,再經油炸而成。油熟過後的菜粿外酥內嫩,表皮呈金黃微焦;一口咬下,內餡潔白,質地柔軟鮮美、軟滑甘香。咀嚼咽下之後,清甜的蘿蔔還在嘴裡回甘。這種獨特的口感,使得菜粿至今依然是閩南人最喜歡的小吃之一。

製作工序

步驟一:備料,將白蘿蔔和浸泡過的陳年米分別去皮、洗淨,放入機器中碾碎成漿。

步驟二:將已碾成漿的白蘿蔔及米漿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入一定量的鹽等調料。

步驟三:蒸煮,將按比例調製好的米漿放置器皿中,利用特殊蒸煮器具所產生的水蒸氣將其熬至稀稠狀。

步驟四:入鍋蒸煮:將已成稀稠狀的液體倒入蒸籠隔層中,放入鍋中蒸煮8小時。

步驟五:油炸,蒸煮出鍋後的即為菜粗胚,待冷卻後,切成塊狀,放置油鍋中油炸即可。

閩南菜粿 閩南菜粿

林氏菜粿

安海菜粿

籍貫:安海白塔

代表品牌:林氏菜粿

特點:選用庫存一年半到兩年的粳米,菜粿凝結成形時軟硬程度適中,油炸過後外表呈金黃微焦,內餡軟滑清甜,入口即化。

菜粿,俗稱“菜頭粿”,是閩南一帶盛行的佐餐小吃。每逢過年過節,各家各戶都會油炸一些東西,菜粿便是其中一種。而在閩南地區的街頭,即使不是過年過節,也能隨處看到賣菜粿的小攤子,喜歡的人不少,尤其是小孩子,剛炸出來的菜粿燙嘴,他們還是忍不住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但對於老晉江人來說,安海的菜粿才是最正宗的。“安海的菜粿外表金黃酥脆,內餡又白又軟,不像別的地方的菜粿,內餡也是硬的,我都吃不習慣。而且安海菜粿白蘿蔔的量足,吃起來味道清甜。別處的菜粿很難有這樣的味道。”今年已過古稀之年的“老安海”蔡老先生笑著說。

親歷

顧客不識“林氏菜粿” 老闆欲註冊“白塔菜粿”

提起“林氏菜粿”,可能有很多人不熟悉,但只要說到安海白塔下的“塔腳菜粿”,幾乎所有安海人都吃過,“去年拆掉了,你去菜市場就能找到,那家‘林氏菜粿’就是了”。

閩南菜粿 閩南菜粿

穿過舊巷老宅,我們找到了位於安海西隅國小後面的“林氏菜粿”作坊。即使天氣已經逐 漸轉涼,但作坊內依舊熱火朝天,隔著一道木門,儼然是兩個世界。六七個工人各司其職,有的在搬鐵桶,有的在倒粿漿,有的在清洗鐵桶……

老闆林榮超今年55歲,10多年前才從其兄林榮遠手中接過這門生意,雖然做的時間還不算長,但菜粿的生意是越來越好。“我們家有做食品的傳統。八個兄弟都是在做食品生意的,碗糕、甜粿等等,個個拿手。”說到兄弟的手藝,林榮超非常驕傲,話匣子也一下子打開了。

說話間,老闆娘吳柳霞騎著三輪機車回來了。每天都是由她載著菜粿坯到店裡現炸現賣,“我每天早上六點多就要出去了,七點多來買的人最多,一直要賣到十點多才回來。”吳柳霞說,一般下午還要再賣一趟,顧客照樣很多。

回想起剛接手這門生意的時候,林榮超說那時可苦多了。“以前只有我和我老婆兩個人在做,根本忙不過來,而且那時候每個步驟基本上都是手工做的,很辛苦!後來聽了顧客的意見才不斷改進做法。”之後,林榮超雇了幾個工人來幫忙,自己也能輕鬆一些了。

50歲的黃菊香在這裡工作六年多了,她是由四川老鄉介紹來的,“我女兒跟著我來這裡的時候才剛上國小一年級,現在都已經是六年級學生了。”工人們就住在作坊旁的小屋子裡。每天早上五點多,黃菊香和其他工人就要起床幹活,洗米、浸米、磨米漿、磨白蘿蔔漿等等,幾乎都讓她一個人包了。攪拌好的粿漿一拿出來,她就要用一個木棍在粿漿里劃上幾道,然後再用鏟子抹平,“這么做是為了讓粿漿中的空氣跑出來,否則做出來的粿坯難成形,更不用說拿來炸了。”每天一起床,黃菊香手中的活就沒停過。她已經習慣了這樣單一的生活,但也有難熬的時候,“夏天的時候特別熱,這裡的溫度起碼有45攝氏度,汗是流不停的,必須掛一條毛巾在脖子上隨時擦汗。”夏天到了,林榮超買來茶餅,每天熬一大鍋涼茶給工人們喝,為他們降暑。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林家菜粿的名聲越來越響,甚至傳到海峽對岸了。“有個台灣人來找我,說要花好幾萬塊錢來買我們的手藝,我不肯。我告訴他我可以把做好的菜粿坯賣給你,但賣這門手藝堅決不行。”提到自家的手藝,林榮超很得意,但有一件事卻讓他耿耿於懷。“很多人不知道,‘林氏菜粿’其實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塔腳菜粿’,我們想把‘白塔菜粿’註冊下來的,但是一直沒能如願。”

歷史

解放前後約有六家菜粿攤 僅一家傳承至今

書本上對安海菜粿鮮有記載,而對於它的歷史由來更是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歲的老安海人蔡先生的記憶里,解放前後就有人在賣菜粿了。那時候,安海最有名的菜粿攤有六家———在新街的“黑手盤”叔侄各開一家;管口巷的蔡文灶、蔡文石兄弟倆各開一家,據說是“黑手盤”的妹妹嫁到這兒,把做菜粿的手藝也帶過來了;通天巷裡人稱“菜粿埕”的顏期埕開了一家;還有聖殿街的張藥伯。張藥伯的菜粿手藝是這六家中唯一一家沿襲下來的,已經傳到孫輩了,一家店在大埕頭,另外一家在東鯉頭。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菜粿攤主加入“糕粿組”,從私營單幹走向了合作化道路。

安海的文史愛好者汪建育也曾在人稱“王阿芳”的菜粿作坊當幫工。四十多年前,年僅15歲、還在讀書的汪建育就開始在那裡幫忙,五年里每天往返於學校和作坊之間,休息的時間都不夠,“每天一大早就要起來洗米、浸米、磨米漿、磨蘿蔔泥……下午還要炸菜粿賣,有時候累得只能在學校睡覺。不過那時候每天能賺5毛錢,一個月下來大概15元,在當時算很多了。”

在過去,單靠手工的製作方式十分繁瑣。“那時候磨米漿是用石磨,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啊!磨蘿蔔泥是用鐵篩子,白蘿蔔被磨到很小一塊,手就特別容易被鐵篩子磨傷。”汪建育回憶道。做菜粿需要經過“三熟”,將米漿和蘿蔔泥攪拌在一起的這個步驟稱為“半熟”。這個過程很累人,米漿和蘿蔔泥倒進大鐵鍋里,用中火煮,“為了不讓鍋底焦掉,不單單是攪動而已,而是要用大鐵鏟不停地翻動粿漿。這樣剷出來的粿漿更濃稠。”汪建育說因為他是練舉重的,所以這個力氣活難不倒他,但還是非常辛苦。

說到那時候的老闆“王阿芳”,汪建育說他的本名叫王振芳,脾氣不大好,經常罵人。過去要判斷蒸好的菜粿坯熟了沒有,是用一根筷子插進去,如果拔出來有黏著漿的就是還沒熟。老闆“王阿芳”只準幫工試一次,如果多試了幾次會被他罵得狗血淋頭,很多幫工都被他罵走了。後來,沒有子女的王振芳過世了,他的這門手藝也沒能流傳下來。

工藝

從手工到機械 “蒸汽攪拌法”沿用至今

做菜粿的工序繁瑣,林榮超說每個環節都很關鍵,稍微一不注意可能會影響菜粿的味道。從選米開始,林榮超就很“挑剔”:“不是隨便什麼米都能用來做菜粿的,必須是庫存一年多至兩年的米。我們試了很多種米,還是這類米最適合。”

白蘿蔔俗稱“菜頭”,“菜頭粿”因此得名,也可見白蘿蔔的重要性。林榮超說菜粿好吃與否與白蘿蔔的比例有很大的關係,十斤的米漿中要有六七斤的白蘿蔔漿,這樣菜粿一咬下去清甜四溢。

做菜粿要經過“三熟”,攪拌粿漿為第一熟,也稱“半熟”;放到蒸籠里蒸為第二熟,也稱“全熟”;最後一熟,便是炸菜粿了。林榮超說剛開始做菜粿時,基本上是靠手工完成,光是磨米漿、磨蘿蔔漿泥這兩道工序,已經很費時了,對人的體力也是一大考驗。如今石磨和鐵篩子都換成了碾米機,運作起來省事了不少,效率也提高了許多。

走進作坊內,轟隆聲直響,這可不是機器在運作,而是正在用蒸汽攪拌粿漿。作坊內的房樑上吊著四五根鐵管,每根鐵管的兩頭束上兩條塑膠水管,一條連線蒸籠,蒸籠每次煮開後的蒸汽通過管道輸送到另外一條放在鐵桶里的水管,便能攪拌鐵桶里的菜粿了。林榮超說這個方法是他的哥哥林榮遠發明的,他繼續沿用下來。“現在還有一些人攪拌粿坯是在鐵鍋里鏟的,很費勁,只有我們這一家用這種方法,只需要有竹扁擔稍微攪動一下就可以了,這樣輕鬆了很多,速度也快。”

製作步驟

1.備料:白蘿蔔磨成漿,浸泡過的米放入碾米機中磨漿,按一定比例裝桶,加入適量的鹽、味素等調味料和木薯粉。

2.攪拌:把粿漿倒入塑膠桶中,利用水蒸氣攪拌8分鐘直至濃稠成粿坯。

3.倒漿:蒸籠放上塑膠薄膜,把粿坯倒入蒸籠中,再用棍子攪動,讓粿坯中的空氣跑出來。

4.蒸煮:先將裝有蒸籠在火爐上蒸至半熟,粿坯凝結成形,再立即將四個裝有半熟的粿坯入鍋蒸煮8個小時至全熟。

5.凝固:起鍋後,將蒸煮好的菜粿冷卻12小時。

6.油炸:菜粿切塊,放置油鍋中油炸即可食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