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道辦事處

1175年,淳熙二年,閭邱適、邱橘、邱道兄弟三人,同榜進進士。 1386年,知縣馬傑、主簿陳學圃、教諭何伯昂,創建臨湘縣學宮。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知縣張明儒,首修《臨湘縣誌》。

臨湘,地處湖南省東北邊陲。唐虞時為三苗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漢至唐分屬長沙郡、下雋地、巴陵縣。994年[宋淳化五年]建王朝縣,996年改名臨湘,此後隸屬屢改,縣名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12月改為縣級市。現域總面積1720.04平方公里,耕地45.53萬畝,人口50萬,轄13個鎮、7個鄉、2 個辦事處。
宋代
1060年,宋仁宗南巡至臨湘,愛魚梁睛南,馬鞍落日,蓴湖夜月(今岳陽市雲溪區陸城鎮),下旨建寺,御題“嘉祜寺”匾,僧人大宛,奉旨主修。
1175年,淳熙二年,閭邱適、邱橘、邱道兄弟三人,同榜進進士。明朝
1368-1369年,明洪武初年,臨湘設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教諭各一員,訓導二員。建鴨欄巡檢司,登記在冊為3701戶,21478人,田地181116萬畝。
1386年,知縣馬傑、主簿陳學圃、教諭何伯昂,創建臨湘縣學宮。
1391年,龍窯山(今龍源梅池村)茶列為貢品,每年貢芽茶16斤。
1394年,張信進士及第,欽點狀元,授修撰職,後升仕讀學士。1573-1619年,知縣冉嵩,於南門外創建人文書院。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知縣張明儒,首修《臨湘縣誌》。
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八月,張獻忠率20萬農民軍,水陸並進,進駐臨湘,殺知縣林不息。清朝
徐鳳階創辦蓴湖書院 1824年(道光四年)
臨湘有志可考的第一個書院是明萬曆年間創建的“人文書院”,清初開辦“湘湄書院”,年久圯廢,嘉慶十四年後停辦,直到知縣徐鳳階任內,才籌建蓴湖書院。
徐鳳階道光三年冬,以同知銜署臨湘縣事,到任不久,就勸諭邑中紳士捐資建院,並率先捐巨額養廉金,次年(1824年)三月二日興工,夏建成。因蓴湖為陸城勝景,故取名蓴湖書院。
書院承擔課授生童,培育科舉後備之責,是縣最高學府。歷屆縣事都十分重視慎選掌教,書院還不時延請邑內外名氣較大、學位較高的人士來院講學,如名進士吳獬多次受邀講學。以是蓴湖書院學風蔚然,精英薈萃,對縣人才的培養,學術思想的傳播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劉敖建儒溪塔 1880至1881(光緒六至七年)
清提督、台灣道劉敖,曾隨左宗堂抗禦外侮,自台回臨湘後,為培植文風,紀念隨征陣亡將士,向知縣黃慶來建議建儒溪塔,由劉總攬全局,首解囊於前,官紳及殷實戶也隨之捐銀助資,儒溪灣蕭姓捐山,蘇家捐塔泥,花戶捐工開場燒制青磚,基石則從長沙購運。光緒六年施工,場面極其壯觀,窯火照亮漢宵,黑煙沖成烏龍,歌聲震地,號子遏雲,七年十月建成。塔高九丈九尺。縣人吳獬作《臨湘塔記》,撰成碑文,有云:“執乾戈衛國,忠義雲天,理應血祀千秋”贊敘抗敵英列,以慰在天英魂之靈。湘鄂電線通過縣境 1896年冬(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陳寶箴與張之洞商議,接設湘鄂兩省間電線,自長沙沿湘陰、岳州、臨湘一帶驛路安設至湖北蒲圻縣城,計程450餘里,由各縣先將驛路勘明,修補完好,接著派工匠沿途立桿架線,冬,全線竣工,在長沙設局,此為省內設立電報局之始,也是電線首次在臨湘架設和通過。寶成等公司開採桃林鉛鋅礦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光緒年間,官山、斷山等地鉛鋅礦先後被發現。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方誌盛創設寶成公司,在上南沖開採鉛礦,礦名始著,後因失利頂與瑞昌公司,不久,瑞昌公司又頂與豐大公司。同時在上南沖同地與豐大公司競采的有康惠公司,在獅形山、象形山開採的有漁利公司,在杜家沖開採者有台順公司,在斷山開採者有台順公司。其時湖南礦務局亦在官山、斷山租購民地三十畝籌備開辦,但未進行。
改變學校制度,興辦學堂 1902年至1911年(光緒二十八年至宣統三年)
1902年四月(光緒二十八年三月),湖南撫院接奉清政府“革新”學校制度的詔諭,決定各州縣均設國小堂,於是,臨湘於1903年將“蓴湖書院”改名為“臨湘縣官立實業國小堂”,招收學生兩班一百人,學制三年,是為縣辦新興學堂之始。三年後,為培養新學堂之師資,1906年改實業學堂為“臨湘速成師範班”,學制六個月,辦了兩期約一百人。1907年廢師範班,辦“臨湘官立高等國小堂”,學制三年,隨後桃林、聶市等鄉鎮辦起了“兩等”國小堂(即初等國小、高等國小),至1912年所有學堂一律改學校,至此新興學校已逐步在全縣普及。進行首次戶口調查 1907年(光緒二十三年)
1907年,清政府為了籌備咨議局選舉,以及地方自治,開辦保甲事宜,舉行了戶口調查,是年全縣有戶56425戶;人口312340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