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

2003年2月,由大慶地區石油石化企業、中共大慶市委、市政府共同協商,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批准,決定遷建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新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大慶油田考察工作時親筆題寫館名。新館歷時近三年的建設於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紀念日開館。

王進喜生平簡介

。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5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的春天,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擔任了司鑽、隊長等職位,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的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出席了全國工交群英會。群英會期間,他得知東北發現了大油田,異常高興、興奮,他找到當時的石油部領導,積極要求參加石油大會戰。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了石油大會戰,組織起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方法來運水保開鑽,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裡,用自己的身體攪拌泥漿壓住井噴,就這樣被人們譽為“鐵人”。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指揮部先後兩次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王進喜先後擔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他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當時年僅47歲。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的典型化體現和人格化濃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歷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 承認和高度評價。建國40周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都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紀念館介紹

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而於1971年建成的。是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的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鐵人紀念館原址位於大慶市解放二街8號,是1989年在“鐵人王進喜同志英雄事跡陳列室”舊址上新建的。全館總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其中的綠地面積3萬平方米,主館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2003年2月,由大慶地區石油石化企業、中共大慶市委、市政府共同協商,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批准,決定遷建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新館簡介

新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大慶油田考察工作時親筆題寫館名。新館歷時近三年的建設於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紀念日開館。

新館特色

新館由瀋陽建築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嚴雲波主持,於2004年開始設計,2006年竣工投入使用,共七層,建築面積20011.15平方米。紀念館主體建築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鳥瞰呈“工”字形,側看為“人”字形,象徵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主體建築高度47米,正門台階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建築頂部為鑽頭造型,象徵大慶油田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本建築平面布局合理、內部空間流暢、功能區劃分明確。展廳流線設計通暢,巧妙地避免了辦公區和展覽區人流的交叉。立面造型採用大尺度的斜面,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大坡屋頂的造型特點,又結合了金字塔形紀念性建築的特徵。紀念館的整體設計表現出一種力量,凸顯了一種堅韌不拔的勇氣;該建築也稱得上是一種標誌,凝縮著一個民族不畏困難的民族氣概。在建築和布展上,紀念館展現了“厚重、大氣、質樸、昂揚、粗獷、豪放”的風格,既體現出以鐵人為代表的工人階級卓越的精神品質,又反映出新中國創業者崇高的歷史地位,不失為一個建築藝術精品。

展覽部分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展覽共分出了:《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等七部分。集中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出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在建築和布展上,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均體現了“厚重、大氣、質樸、昂揚、粗獷、豪放”的風格。走進紀念館序廳,迎面是一組國內最大的鑄銅雕像《石油魂》,它氣勢磅礴,真實生動地刻畫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群體形象。 整個陳列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石油發展歷史為副線,內容豐富翔實,形式多樣,除了採用照片、文字、電動圖表等傳統的展示手段外,還採用了矽膠像、沙盤、場景復原、多媒體等現代展示手段,較好地表現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這一主題。

四個展廳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的4個展廳,分布在一層和二層,三層和四層是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遊人不得上去。樓上與樓下之間有自動扶梯和直梯相通,同層展廳之間有迴廊相連,總體展線呈順時針方向走勢。 在各展廳之間的通道處,根據內容的需要,增加了巨幅國畫《大慶工人無冬天》和戰報牆、會戰詩抄牆、宣傳鐵人和石油會戰的美術作品來烘托和渲染氣氛,使觀眾的心緒始終徜徉在展覽之中,欣賞之餘領略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神韻。 寬敞明亮的休息大廳,參觀之餘,觀眾可以一邊休息一邊欣賞大螢幕播放的油田風光。遊客服務中心備有各類紀念品可供遊客自由選購。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區內環境優美,雕塑《崛起》、《奮進》、《五把鐵鍬鬧革命》等錯落有致地矗立於館區;

周邊布置

端水湖、標桿山以及鐵人王進喜生前率領1205鑽井隊使用過的同型號貝烏40型鑽機,形成完整獨特的紀念景觀。觀眾可以登上鑽台機,手扶剎把,體驗現場操作的感覺。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精神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黑龍江省軍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