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湯壺

詞目:銅湯壺 到了唐、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所謂“紅泥小火爐”便是銅湯壺的前身。 後來,溫州也有了這種暖身子的銅湯壺。

銅湯壺

詞目:銅湯壺
拼音:tong tāng hú
基本解釋 
用來裝上熱水在被中取暖的扁壺,用銅合金製成
詳細解釋 
銅湯壺又稱湯婆子、水龜,呈扁鼓狀,分底、腰和頂3個部位,有把手、壺蓋,用錫焊接而成,為防止漏水,壺口內還有一個銅芯。
從上古時代人類發明了燧木取火的方法以後,只要燒起一堆火,不但不怕嚴寒凍壞身體,火光能驅走野獸帶來安全,還可以把食物化生成熟。過後為保持居室的清潔和安全,便有了火爐的誕生。笨重的火爐不能隨身攜帶,如果出門,如何取暖呢?經改良,在火爐外面罩上一個竹編的小籃子,以免燙手和燒壞衣物。到了唐、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所謂“紅泥小火爐”便是銅湯壺的前身。
在抗日戰爭時期,僅僅少數有錢人由滬杭帶回來。當初見了這個團團活像烏龜不知何用的東西,覺得很新鮮。後來,溫州也有了這種暖身子的銅湯壺。溫州人手巧,模仿力又強,不久便有了仿製品,市場上漸漸多了起來。當時像我們這等中產人家“趕時髦”也購買使用。但銅湯壺大多是用錫製作,因錫器過重又會發黑擦洗不易,後改用白銅的或鍍鎳的。這扁圓形的“水龜”背上有小口,小口用螺旋塞塞住以免水流出來,小口的兩邊有一弓型小手可提,外面有用毛線編的外套或用絨布做的套子。宋大文豪蘇東坡給楊君素信上說:“送暖腳銅罐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所以熱水壺在宋代已經流行了。到了明朝,除了銅湯壺又發明了銅火籠,用途與銅湯壺相同,所不同的是火籠里裝的是燃燒的木炭不是水,火籠蓋上鑿有縱橫整齊的圓洞(洞大如蠶豆以散發熱能)。明人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五回里:“一頂大轎,四頂小轎,排軍喝路,轎內安放銅火踏(即火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