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地區民族中學

銅仁地區民族中學

貴州銅仁地區民族中學(原貴州省銅仁第三中學)為全民教育事業單位,位於銅仁市中心,美麗的錦江河畔,校園翠竹搖曳,名貴樹木常綠,鳥語花香。校舍建築既古樸典雅,又呈濃厚的現代化氣息。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原三中校園臨江布局,四季竹木常綠,鳥語花香東與銅仁軍分區、市第二國小接壤,南與地區電大和醫院職工宿舍為鄰,西臨錦江,北連曹家園。校園占地50餘畝。校舍面積約1.4萬平方米,成套教師宿舍8000平方米。學校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計算機,語音室,圖書、閱覽室,足球場和籃球場全部符合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辦學標準。

實驗中學校區坐落在風光旖旎的錦江河畔,校園環境優美,有“花園學校”之美譽。學校占地面積113200㎡(約17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約50000㎡,有標準教室60餘間,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語音教室、理化生實驗室、籃球場、辦公樓、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配備齊全,有一個400米八跑道標準田徑運動場和城區中學唯一的一個室內體育館,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約200萬元,圖書50000餘冊。

地理位置

學校位於銅仁市碧江區水巷子路26號。

從2014年6月起,將原“銅仁市民族中學”與原“銅仁市實驗中學”整合為新的“銅仁市民族中學”,新校校址在原銅仁市實驗中學。原銅仁市民族中學創建於1964年,是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全國民族中學示範校、新課程改革實驗省級樣本校;原銅仁市實驗中學創辦於2008年,校園風光秀麗,生態和人文環境得天獨厚,綠樹成蔭,荷塘幽徑,擁有“花園學校”之美譽,近年高考都取得輝煌的成績。經整合最佳化後新的“銅仁市民族中學”師資力量更加雄厚,辦學條件更加優良。學校有特級教師4人,銅仁市名校長(梵淨山名師)1人,貴州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1人,貴州省教學名師1人,銅仁市市管專家1人,省級國語測試員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市級骨幹教師人48人,“烏江園丁”48人,高級教師125人,碩士研究生18人。整合後,學校將有8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餘人。

辦學目標

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人為本,培養各民族建設人才,為省內外高等學校輸送優秀人才,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注重特長,強化素質,讓每一個學生接受平等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

辦學特色

學校“全面發展,藝體見長”的辦學特色鮮明,學校創辦藝術和體育特長班,以特色藝術體育教育為突破口,為每一個學生成才創造發展的空間,學校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教育理念,科學設定藝體教育課程,把音樂、美術、舞蹈、播音與主持、攝影等專業和民間文化、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等校本教材納入課堂教學,形成了藝體教育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學校是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基地,是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基地;學校各運動隊實力雄厚,女籃是全市十七連冠,是全省“三好杯”冠軍;男籃獲市“三好杯”冠軍,獲銅仁市首屆體育運動會亞軍;少數民族代表隊多次代表我市參加省民運會取得優異成績,特別是高腳隊和板鞋隊參加銅仁市首屆體育運動會包攬所有10枚金牌。學校的藝體辦學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及上級的共同認可,學校已成為“全國中體聯籃協副主席”單位,獲得“全國藝術教育先進集體”、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先進集體”、貴州省“體育特色學校”等殊榮。

辦學成果

近年來,學校有三十多位教師在國家、省、市級優質課大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有上百名學生在國家、省、市級各種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學校是全國“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組成員校,有多項課題成果獲國家級省級獎,其中,2013年我校獲得貴州省教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擁有“貴州省名師工作室”1個,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我校部分教師優先發展,已成為全市新課改專家及學科帶頭人,對深入推進全市新課改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和輻射作用。

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高考成績逐年上升,2012年高考,有5位同學高考成績在600分以上,有一百多人考上了重點院校,六百多人考上本科以上院校;2013年高考再創輝煌,600分以上6人,其中,銅仁市高考文科第一、二、三名均出自我校(鄧懿文665分、夏堯迪662分,張萱661分,分別位於全省第11、16、17名,已超過北大、清華分數線,分別錄取到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兩所一流名校);近年來,我校學生考入的名校有: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科大、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大、華中農大、四川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重慶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院、中國美院、四川美院等80多所重點大學。實現了“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優進特出”的培養目標。

辦學條件

學校地處市區,交通便利。學校有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辦學條件,校園綠樹成蔭,荷塘幽徑,鳥語花香,建築別致。有標準的400米八跑道塑膠田徑運動場和全市唯一的多功能室內體育館,有一流的理化生實驗室,有現代化的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有可容納3000人的學生宿舍,有規範的學生食堂及完善的附屬設施,是一所現代化高級中學。

歷史變遷

一、學校創建於1964年8月。籌建時訂名“銅專初農”,校址選取在城郊的磨刀灣。當年9月1日學校開學,正式命名為“銅仁耕讀中學”。

【1964年8月,銅仁耕讀中學誕生,校址選定在城關鎮北關大隊的磨刀彎。據時任校長謝仕強介紹和我平時的了解,耕讀中學1964年秋季招生80人,借用地區教師進修學校校舍開展教學活動。與此同時,徵購地區糖菸酒公司磨刀彎酒廠土地50畝作為新校園,將酒廠3000平方米的廠房、宿舍改建為教室、師生宿舍。1965年春季,師生由教師進修學校搬入完成改建任務的磨刀彎新校區,緊接著又新修了800平方米的教學樓(現還保留在原址),師生們參加了其中許多勤工儉學建校的活動。當年秋季再招新生100人。應該說白手起家,創辦一所學校是艱難的,但是,在謝仕強老校長與全體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也是順利的,充分體現出那個時代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精神。

學校創辦的第二年,時逢毛澤東主席發表著名的五七指示,即“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全國迅速掀起學習五七指示的熱潮,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以五七指示作為辦學方針,決定每周4天時間上文化基礎課,2天時間從事生產勞動。

人跡罕至的磨刀彎隨著耕讀中學師生的入住喧囂了,朗朗的讀書聲從教室里、從學生宿舍里傳出,歡快的笑語聲從操場、從田間地頭傳出。學校離老城區2.5公里,沒有通車道路,校園環境差,工作學習條件很艱苦,師生們悻然接受,沒有任何怨言,大有改天換地捨我其誰的志向。教師工作非常負責,認真鑽研教學業務,每周4天的學習時間,教師們一絲不苟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學生們也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聽課、筆記、完成各學科作業,學習風氣十分濃厚。2天的勞動時間,師生們學乾各種農活,在水田裡插下水稻,種下油菜,在地塊上種下蔬菜,自建欄圈,自養家畜、家禽,實現了蔬菜、肉類的自給。學生在收穫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勞動技能,增強了勞動觀念。以致這兩屆學生畢業踏入社會後,文化基礎知識紮實,吃苦耐勞,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強,成了那個時代經濟、社會建設的骨幹力量。

耕讀中學的辦學實踐完全符合毛澤東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得到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全力支持,學校快速發展。1970年,耕讀中學迎來了16名大學本科畢業生,1971年又從地直學校抽調20名教師,辦起了高中部,班級增至17個,教職工增至60人,學生人數增至800餘人。當時的省教育廳、地革委對這種卓有成效的辦學方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二、1971年8月,學校易名為“銅仁地區五七中學”,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兩板橋銅仁地區農校內。

【1971年8月,銅仁耕讀中學更名為銅仁五七中學,學校整體從磨刀彎校區搬遷至銅仁農校兩板橋校區,校園擴大,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師隊伍人數增加,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項工作步入了正軌。這一個時期共培養了高中畢業生2屆230人,國中畢業生4屆1140人。這批學生畢業後,全部成為那個年代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通過勞動鍛鍊步入工作崗位,為銅仁經濟社會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恢復高考後,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從工作崗位參加了國家的高考選拔,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其中不乏優秀人才。

以上時段,全國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鋪開,轉向縱深發展,銅仁各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面癱瘓,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銅仁五七中學也不例外,一些老師遭到批鬥,學校幾經停課鬧革命,又幾經複課。畢竟由於學校地處城郊結合部,當時的交通不方便,老師基本住到校內,受到的破壞性影響較小,再加上那時城區中學只有3所,辦學規模也小,適齡學生能在城區讀上中學很難,學生及其家長非常珍惜這種讀書的機會。儘管全國的各類學校正常辦學遭到嚴重干擾,銅仁五七中學由於所處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卻保持著蓬勃向上發展的趨勢。這個時期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實施對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由龔慶豐任主任,謝仕強任副主任。

三、1973年,學校更名為“銅仁第三中學”,明確為正處級事業單位。

【1973年8月,銅仁五七中學更名為銅仁三中。這一年秋季,學校高一年級招生3個班160人,初一年級招生8個班340名學生,在校學生人數突破了1000人。地革委行文將銅仁耕讀中學更名為銅仁三中,為地直正縣級事業單位,學校整體搬遷到銅仁地區教師進修學校(瓦窯河校址)。銅仁三中有22年的辦學歷程,因為歷史的原因,它既有辦學的高峰,也有辦學的低谷。不管是辦學的高峰時期,還是低谷時期,銅仁人民民眾對銅仁三中始終情有獨鍾,給予較高的評價,就是這以後兩次更改校名,大家仍然喜歡稱其為銅仁三中。銅仁三中這段辦學歷史約有25年,按照其辦學的規模與興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銅仁三中前期辦學歷史約12年時間。可以說這個時期學校取得輝煌的辦學成績,與銅仁一中、思南中學共同領航著全區的高中、國中教育,得到社會很高的評價。此階段,銅仁三中學校教職工隊伍擴大到124人;班級24個,學生人數增加至1240人。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教師工作幹勁、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團結奮進。在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將語數外、數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課擺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時,學校除了開展正常的文化科技知識教學活動外,還適應社會發展潮流,注重傳授勞動生產技能。利用課餘時間組建紅醫班、農機班、電工班、農業科技班等。在燈塔公社龍田沖辦起了磷肥廠、小農場,同學們有計畫的前往學工、學農。這一個時期的辦學給銅仁社會、給當年學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尤其難得可貴的是,一大批來至全國各地,接受過大學正規教育,具備紮實專業教育知識的教師,頂住文化大革命的重重壓力,潛心鑽研教育教學工作。他們不僅接受來自全國各地教育教學和高考的經驗與信息,還積累了一整套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具有高尚的師德;他們不僅是學生的導師,也是學生的益友;他們用腦、用心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使當時的學生受益匪淺。這個時期的教師鄧德強、黃頌堯、蔣先義、何瑞山、唐德敏、陳紹明、陳學貴、王瑞華等都是高中各學科教學能手,在全區及貴州省中學教育界很有名望。

國內的文化大革命剛一結束,學校就將工作重心轉向各項教學活動,提出了“整頓校風,端正教風和學風,搞好教學秩序,向課堂45分鐘要教學質量”。難得可貴的堅持,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結出了豐碩成果。1977年12月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一年,1978年6月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銅仁三中高考錄取率均以優異成績排在全區前列。1979年4月全區高二年級數理化競賽,銅仁三中獲全區總分第一,全區學生總分前3名全在銅仁三中。同年6月,也是恢復高考的第三年,銅仁三中高考錄取率進入全區第1名,全區的文、理狀元均是三中畢業學生(文科高考狀元首屆國中畢業生王啟群,理科高考狀員應屆畢業生魏雙松)。三中師生敲鑼打鼓在銅仁大十字張貼紅榜,逐一給上榜學生家送喜報的活動影響很大。銅仁三中藉助這種勢頭,各項工作繼續維持著較好水平,一直延續至1985年。當年,我已從農村學校調銅仁四中任教,見證了銅仁教育界的這段歷史。

還有一件事值得敘述,就是學校有名望很高的的兩支籃球隊。當年銅仁人民非常喜愛籃球運動,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東山球場就必有籃球賽,銅仁三中教工男子籃球隊在全區及比鄰省兄弟縣市非常有名,在各種名類繁多的籃球比賽中基本立於不敗之地。學校的陳紹明、唐德敏、劉長庚、金強、王林強等老師是當年銅仁球迷所崇拜的球星,看三中教工男子藍球隊打球是一種享受。此後,張進華同志由貴陽師院體育系分來學校任體育教師,後任團委書記、政教處主任、副校長。他利用業餘時間組建了銅仁三中女學生籃球隊,兼任教練員,從各縣招收具有籃球運動身體素質的女學生,堅持做到夏練三伏、冬練數九,20餘年不間斷,是全市唯一一支堅持業餘時間訓練不間斷的運動隊,在全市處於絕對冠軍地位,多次在全省中學生女子籃球比賽中奪冠,也多次代表貴州省中學生女子籃球代表隊參加國家級比賽。銅仁三中教工男子籃球運動的光榮傳統通過學校女學生籃球隊得到發揚光大。

銅仁三中後期辦學歷史約10年。這個階段的辦學是艱難而又痛苦的。1979年,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劃定重點中學、普通中學的政策,隨即將銅仁一中、思南中學明確為重點中學,從辦學資金和招生政策上給予扶持。從1980年秋季開始,高中招生由原定劃片錄取更改為全區東五縣由銅仁一中提前擇優錄取,西五縣由思南中學提前擇優錄取。由於辦學資金得不到扶持,尤其是優質生源全部集中到重點中學,普通中學的教育管理、教學質量提升難度加大。普通中學教師付出比重點中學教師大得多的努力,但是,每年的教學成績和高考錄取率仍然逐年下滑。再加上不合理的辦學評估機制,社會上片面的以高考升學率排隊等,普通中學的教師感覺辛勤付出得不到公正評價,思想上出現了波動,一大批優秀教師陸續追隨著當年知識分子“孔雀東南飛”的潮流調離了銅仁。銅仁三中在校學生人數一度由1200餘人下滑到600餘人,辦學呈現出十分尷尬局面。儘管如此,這個時期的3任校長鄧德強、黃頌堯、張明友帶領全體教師始終忍辱負重,爬坡越坎,探尋改變學校現狀,振興發展學校的路子,其付出是艱辛的,其精神是難得可貴的。可以說,這個時期銅仁三中的校長與教師既是創業者,也是守業者,他們努力了,他們盡責了,他們無愧於哪一個階段的辦學歷史,無愧於那一個時代,學校應該永遠記住他們。

回顧這段歷史,我認為當年劃分重點與普通學校,初衷是好的,當時國內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提出集中財力、物力、師資辦好一批學校和科研機構,以利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填補10年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造成的人才匱乏。應該說這裡指的學校主要是國內大專院校。在執行中,卻錯誤的將市、縣一級的基礎教育全部拉上。從現在看來來,它忽略了當時銅仁城區高中教育的現狀,更忽略了基礎教育對全民應具備的公平性,具體所做不僅沒有增多相反削弱了銅仁高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在這種工作思路導向下,銅仁三中辦學發展勢頭遭到壓制,城區已經形成的高中教育公平競爭局面遭到破壞。前幾年,全區高中教育凸顯的問題證明了當年這項工作的失誤。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同志都清楚,多年來,銅仁一中、思南中學每年在宣傳高考名列全省前列的同時,銅仁地區高考人均成績、全省高中教育會考(現叫學歷水平測試)人均成績卻處於全省倒數1—2名。為給社會有個交代,統一將這種現象歸咎於全區高中教育發展過快,擴招學生數量過大,以致整體教學質量上不去。我認為這是多年來銅仁社會輿論宣傳為數極少學校辦學成果,打壓眾多學校辦高中積極性,全區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形成的必然結果。2006年後這種狀況逐步得到改善,就是眾多高中學校主動參與了優質資源和教學質量的競爭,並向老牌學校挑戰。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注定沒有發展。銅仁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還是得向改革要動力,在改革中求發展提高。這次銅仁教育資源整合,是促進高中教育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機遇。

四、1994年8月,銅仁三中更名為銅仁地區民族中學。

五、2002年,三中創辦獨立高中,高中學生由340名增至2300多名,升學率從2002起連續3年均達85%以上。

六、2007年4月,銅仁地區民族中學成功申辦成為“貴州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2006年11月,貴州省教育廳根據省級示範性高中專家評估團對學校工作全面評估的總結,正式行文批准“銅仁地區民族中學為貴州省示範性高級中學”,並將其42年的辦學過程歸納為“自強不息,不斷進步;全面育人,藝體見長”的辦學特色。指出銅仁地區民族中學在42年的辦學中,所走的道路是漫長而艱難的,幾代教職工始終如一,艱苦奮鬥,勤儉辦學,嚴謹治校,誨人不倦,人才輩出,辦學成績和特色十分突出,值得在認真總結與推廣。同時省教育廳還根據評估專家團的意見,指出了學校要繼續加強和改進的工作。2007年4月,金光閃爍的“貴州省示範性高級中學”牌匾掛在了學校大門醒目的位置。】

七、2012年10月,銅仁地區民族中學更名為銅仁市民族中學。

【隨著銅仁經濟社會的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批准銅仁撤地建市,並於2012年10月舉行更名授牌儀式,銅仁地區民族中學也順應行政區劃的變更,更名為銅仁市民族中學。這一個時期由謝國成同志任校長。】

八、2014年7月,銅仁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銅仁市民族中學”與原“銅仁市實驗中學”整合為新的“銅仁市民族中學”,新校校址在原銅仁市實驗中學。

【隨著銅仁川硐教育園區的建成,市區整合教育資源,銅仁市民族中學與市實驗中學在2014年7月合併,學校遷至市實驗中學校園。兩校合併後,學生將達到5000餘人,校名仍為銅仁市民族中學。至此,學校五更其名,五易其址,朝著辦學規模更大、層次更高的目標邁進。】

辦學規模

銅仁地區民族中學銅仁地區民族中學

學校有45個高中班,2600餘名學生。師生秉承“博學、明理、健體、報國”的校訓,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注重特長,強化素質,讓每一個學生接受平等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 的辦學理念,樹立“嚴謹、愛生、敬業、奉獻”的教風和“尊師、誠信、勤學、善思”的學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不斷完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呈現出“文明、守紀、和諧、進取”校風。

學校教學大樓、科教實驗大樓、圖書綜合大樓、學生公寓寬敞、明亮、舒適;田徑運動場(全塑.銅仁地區第一家)、籃球場、羽毛球場及體育鍛鍊器材標準、適用。歐式艾奧尼文化長廊是莘莘學子晨讀、開展課外英語角活動的好地方。學校有現代化的多媒體語音教室、計算機教室,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館有藏書15萬餘冊,向學生開架借閱;閱覽室有各類期刊140種,全天向學生開放。校園優雅、寧靜,是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理想地方。

師資力量

學校有特級教師4人,銅仁市名校長(梵淨山名師)1人,貴州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1人,貴州省教學名師1人,銅仁市市管專家1人,省級國語測試員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市級骨幹教師人48人,“烏江園丁”48人,高級教師125人,碩士研究生18人。師資隊伍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較好。

教學成果

近幾年,學校被重點大學、省內外普通本科院校、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錄取的學生,逐年增加。高考錄取率在70%以上。

近年來,學校榮獲多項榮譽,是“地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地區雙優文明學校”、 “貴州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貴州省示範性高級中學”、“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民族中學教育協會示範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