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第2版)

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第2版)

《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第2版)》是2011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農。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印次:1-1

圖書簡介

當更多的人把金融危機的根源鎖定在人的貪婪原罪時,羅斯巴德把思考的重點放在了政府與貨幣的關係上,並指出貨幣壟斷才是構成經濟危機的核心。所以,當經濟危機來臨,那種指望政府救市的理念和措施,不僅無助於市場的完善,甚至會拉長經濟危機的期限。

圖書前言

默里·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可謂著作等身,《銀行的秘密》也許是其作品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部,畢竟此書已經絕版多年,這確實令人遺憾。因為這部作品在如何運用優美的經濟理論客觀準確地解釋現實世界的制度起源、演變及其成效方面堪稱典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制度經濟學”。《銀行的秘密》聚焦中央銀行制度,以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簡稱“美聯儲”)的發展史作為考察對象。
在美國人的生活中,美聯儲的存在猶如日升月落般理所當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直至不久前的一段時期,人們對美聯儲的崇拜達到極致。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公司CEO、華爾街的銀行家、媒體評論員,乃至主街(Main Street)的小企業主和投資者們,談論或評論美聯儲時都充滿敬畏和虔誠。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及其繼任者阿蘭·格林斯潘被奉為神明,成為追趕時尚的媒體故事和各類傳記中的主角。不過,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期高科技泡沫的破滅,美聯儲無所不能和反應敏捷的經濟舵手形象開始失去光芒。肇始於2006年的次貸危機突然爆發,以及隨後美聯儲對大型金融機構的匆忙救助和由此引發的滯脹,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於美聯儲智慧和能力的信心。現在看來,羅斯巴德在本書中對美聯儲和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作出的犀利而敏銳的批判,真可謂一針見血。
在品讀正文之前,讓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本書坎坷的出版歷程。這本書最初由理查森和斯奈德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nyder)於1983年出版,這是一家經營時間短暫、業績平平的出版公司,大致同期出版的另一本書是《上帝的經紀人》,這是一本安東尼·戈羅諾維奇(Antoni Gronowicz)寫的關於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生活的書,頗具爭議。此書很快就被封了,這也導致了公司的解散。不久之後,後續成立的理查森和斯泰爾曼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teirman),出版了前蘇聯首腦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的《和平時代》,讀者評價甚高,然而這次成功的出版仍然沒能阻止公司的解散,該出版公司在1988年之後就銷聲匿跡了。
《銀行的秘密》成為一本“孤兒書”(orphan book) 孤兒書,指那些找不到著作權持有者且已經不再出版和銷售的書籍。——譯者注,除了出版時機不佳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首先,一些評論家尖銳地指出該書原版的審稿牽強附會、敷衍了事,作品質量低劣,這嚴重損毀了該書的形象。其次,該書的出版從某種意義上說“超越了時代”。在本書面世的1983年,沃爾克所主導的美聯儲為控制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兩位數通貨膨脹採取的措施初見成效。在20世紀8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物價漲幅一直維持在5%以內。20世紀90年代,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甚至進一步下降到2%—3%,格林斯潘主導的美聯儲和貨幣經濟學家們得意洋洋地宣稱:通貨膨脹惡魔已被驅除,要謹防通貨緊縮小妖登場。
雖然出版頗費周折,但是《銀行的秘密》卻在坊間成為了一本真正的經典書籍。在撰寫前言的此時,亞馬遜網站上有四個版本的《銀行的秘密》在出售,價格從124.50美元到256.47美元不等。這些價格要比20世紀80年代發行的貨幣與銀行學標準教科書的價格貴好多倍,甚至超過了這些教科書的最新版本的價格(由於學生們不得不購買,這些教科書的新版本價格飛漲)。這樣的價格差很好地說明了羅斯巴德的書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在內容上、風格上還是在結構上都不同於此類書籍的標準版本。
羅斯巴德的著作目標讀者是那些對此學科有濃厚興趣的人,而不是針對那些坐在所謂“研究型”大學的500人階梯教室里只知道死啃書本的學生。本書中,儘管羅斯巴德主要以其特有的散文式筆調敘述,但對於主導現行貨幣制度運行的基礎理論原理,其分析卻不失縝密。實際上,這本書運用了大量圖表和少量公式,但在閱讀本書之前,我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
從那些傳統的貨幣與銀行學教科書上,不幸的讀者們只能讀到一大堆陳腐的主流理論和模型。有些理論和模型不足為信,而大多數相互之間要么幾乎沒有系統聯繫,要么實質上相互衝突。從古典的數量論與貨幣主義的數量論、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到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這些理論相繼登台亮相,但卻乏善可陳。更糟糕的是,在教科書的最後幾章,通常還要展示一下這些理論的大雜燴,同時羅列一系列乏味的、毫無關係的技術細節以及關於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歷史事實。不幸的是,如果沒有邏輯清晰的理論指導,稀里糊塗的讀者可能會對這些事實感到茫然無措。學生們購買教科書要花費上百美金甚至更多,而得到的卻是令人困惑、迷茫、難以消化的知識堆砌,讓人慾哭無淚。
與傳統教科書作者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羅斯巴德貼近和尊重他的讀者並專注於科學研究,他在本書開頭即清晰地提出了支配現代金融和貨幣體系運行的基本原理和法則。這些一般法則構成了一個健全的貨幣理論體系,該體系至少可追溯到16世紀薩拉曼卡學派(學院)的西班牙學者,最終由大量經濟學家歷經幾個世紀、嘔心瀝血構建而成。作為20世紀下半葉該領域的主要權威,羅斯巴德用一種條理分明、循序漸進的方式詳細闡述了上述體系的核心原理,語言平實易懂,並且省略了無關的細節。作為對文字邏輯分析的補充,他還在其中加入了圖表以有效說明這些原理在不同制度環境下的運行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本書是在25年前寫就的,但羅斯巴德的理論卻一點都沒過時。原因在於:首先,在諸如經濟理論、邏輯學和數學這類非實驗的或者“先驗的”科學中,知識的演進是穩定而又緩慢的。對體系完整的貨幣理論而言,它的很多基本原理19世紀時就已經很成熟了。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貨幣與信用理論》一書中,羅斯巴德的導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運用價值和價格理論將這些原理整合成為現代貨幣與價格理論。羅斯巴德總結了米塞斯的理論體系,並對其進行了完善。其次,本書所分析的貨幣理論之樹所以能保持常青,關鍵在於羅斯巴德本人作為20世紀後半葉通貨學派傳統中傑出的經濟學家,為這一系統的理論框架的構建貢獻良多。其中包括:為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下的貨幣供給度量提供適當的標準;區分貨幣需求的不同組成部分;完善供求分析框架並套用其研究貨幣價值;對存款銀行業務和貸款銀行業務進行明確劃分;首次為法定貨幣如何在一系列政治干預下得以產生並替代商品貨幣給出合乎邏輯的、清晰的解釋。以上這些以及其他的諸多創新展示了羅斯巴德天才般的智慧,而他在許多理論上的突破尚未被當代貨幣理論家充分認識,即便是奧地利學派亦未能完全領會其精髓。
羅斯巴德在本書的前11章介紹了貨幣與銀行理論的基本原理,旨在引導讀者揭開中央銀行如何利用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創造貨幣,以及如何引起貨幣供給擴張和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的神秘面紗。但是羅斯巴德並未止步於此,在接下來的5章中,他進一步揭示了存在內生通貨膨脹傾向的中央銀行制度如何產生並對貨幣價值產生損害,在最極端的惡性通貨膨脹情形下將對構成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貨幣體系本身造成嚴重破壞。
羅斯巴德對於美聯儲歷史的分析不同於標準教科書,在後者看來,歷史是膚淺和零碎的。美聯儲同所有中央銀行一樣,最初被設計成“最後貸款人”,在金融動盪的時候向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流動性”來阻止金融體系崩潰,從而維護公共利益,這種制度設計似乎理所當然。隨後,美聯儲被賦予了又一項使命,維持“物價水平的穩定”,這是一項旨在使經濟擺脫經濟周期,從而避免長期經濟衰退和失業的政策。經過傳統教科書的灌輸,我們能夠了解到美聯儲如何以高超的技巧(儘管並非總有如此表現)應對貨幣和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衝擊”,而每次這些衝擊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歸咎於商業投資者、消費者或工薪階層的不良消費習慣或者非理性預期。甚至在像經濟大蕭條這種罕見情形下,當美聯儲因決策不當而使情況更糟時,人們仍然認為,美聯儲的錯誤在於沒有學會如何恰當地使用所謂的“貨幣政策工具”,這是對美聯儲在合法壟斷信用紙幣發行權時所運用的各種伎倆的一種文雅說法。然而,每次新的金融危機都刺激著美聯儲那些道貌岸然的政策制定者,用反覆試錯的方式向最優的貨幣政策靠攏,而所謂最優的貨幣政策,據稱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格林斯潘時期才偶然出現。
這些關於美聯儲的起源以及銀行體系發展的觀點在羅斯巴德看來是如此的淺薄而天真,相反,他巧妙地運用貨幣理論的耀眼光芒,穿透了籠罩在美聯儲運作方式之上的美麗光環和層層迷霧。他沒有一一細數美聯儲應對危機中的表現,而是將其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揭示出在美聯儲的創建、發展和運行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某些個人的利慾薰心和意識形態動機。更值得一提的是,羅斯巴德沒有欣然接受這一幾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觀點:美聯儲的創立是為了防止市場力量失控引發經濟衝擊和市場失靈,以保護公共利益。相反,他提出一個深刻尖銳且令人深思的問題:“美聯儲到底代表著誰的利益?”換句話說,哪些人或者哪些團體會受益於美聯儲的創立以及它所採取的政策?羅斯巴德毫不隱諱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並深入探究了他們的隱秘動機和目的。
這是羅斯巴德這本書被忽視的又一個原因,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提出“誰是美聯儲的受益者”以及對美聯儲貨幣供應法定壟斷權的質疑,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禁忌,一旦有人這樣做,他可能就會被排斥並冠之以“陰謀論者”(conspiracy theorist)。奇怪的是,當有人提出加征關稅或者實施名目繁多的政府監管問題時,似乎誰也不會覺得驚訝,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們甚至因為在其通俗讀物和學術著作中揭露這樣的“尋租者”而贏得讚譽。因此,當芝加哥學派和公共選擇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在解釋ICC、CAB、FDA、FTC、FCC這些聯邦監管機構的起源和政策制定時,指出監管機構已被監管對象的行業利益所控制,而當被問及為什麼這種分析不能適用於美聯儲時,他們卻諱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實際上,羅斯巴德所做的,不過是把美聯儲描繪成一個限制進入並管制競爭的卡特爾組織,而且時刻準備著救助利潤豐厚的銀行業,從而保障其利潤,並且讓整個社會分擔它的損失。羅斯巴德進一步指出,不僅僅是銀行家,在任的政治家和他們所鍾愛的選民及其他特殊利益群體都會從美聯儲創造貨幣的巨大權力中獲益。這種權力通常為那些選票至上的政治家們所利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向貨幣持有者徵稅,從而增加那些能夠從人為的低利率和直接的政府補貼中獲利的特殊群體的利益。這些受益者包括:華爾街的金融機構、資本品製造商、軍工複合體、建築業和汽車業以及工會等等。
隨著美國的住房貸款危機演變成蔓延美國和歐洲的全面金融危機,全球滯脹的幽靈漸行漸近,美聯儲的公信力和聲譽隨同美元的價值一起悄然蒸發。在首次出版25年後,這本書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時機,以全新的版本見諸於世。

約瑟芬·T.賽拉諾
佩斯大學
2008年7月

圖書目錄

默里·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可謂著作等身,《銀行的秘密》也許是其作品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部,畢竟此書已經絕版多年,這確實令人遺憾。因為這部作品在如何運用優美的經濟理論客觀準確地解釋現實世界的制度起源、演變及其成效方面堪稱典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制度經濟學”。《銀行的秘密》聚焦中央銀行制度,以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簡稱“美聯儲”)的發展史作為考察對象。
在美國人的生活中,美聯儲的存在猶如日升月落般理所當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直至不久前的一段時期,人們對美聯儲的崇拜達到極致。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公司CEO、華爾街的銀行家、媒體評論員,乃至主街(Main Street)的小企業主和投資者們,談論或評論美聯儲時都充滿敬畏和虔誠。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及其繼任者阿蘭·格林斯潘被奉為神明,成為追趕時尚的媒體故事和各類傳記中的主角。不過,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期高科技泡沫的破滅,美聯儲無所不能和反應敏捷的經濟舵手形象開始失去光芒。肇始於2006年的次貸危機突然爆發,以及隨後美聯儲對大型金融機構的匆忙救助和由此引發的滯脹,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於美聯儲智慧和能力的信心。現在看來,羅斯巴德在本書中對美聯儲和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作出的犀利而敏銳的批判,真可謂一針見血。
在品讀正文之前,讓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本書坎坷的出版歷程。這本書最初由理查森和斯奈德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nyder)於1983年出版,這是一家經營時間短暫、業績平平的出版公司,大致同期出版的另一本書是《上帝的經紀人》,這是一本安東尼·戈羅諾維奇(Antoni Gronowicz)寫的關於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生活的書,頗具爭議。此書很快就被封了,這也導致了公司的解散。不久之後,後續成立的理查森和斯泰爾曼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teirman),出版了前蘇聯首腦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的《和平時代》,讀者評價甚高,然而這次成功的出版仍然沒能阻止公司的解散,該出版公司在1988年之後就銷聲匿跡了。
《銀行的秘密》成為一本“孤兒書”(orphan book) 孤兒書,指那些找不到著作權持有者且已經不再出版和銷售的書籍。——譯者注,除了出版時機不佳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首先,一些評論家尖銳地指出該書原版的審稿牽強附會、敷衍了事,作品質量低劣,這嚴重損毀了該書的形象。其次,該書的出版從某種意義上說“超越了時代”。在本書面世的1983年,沃爾克所主導的美聯儲為控制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兩位數通貨膨脹採取的措施初見成效。在20世紀8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物價漲幅一直維持在5%以內。20世紀90年代,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甚至進一步下降到2%—3%,格林斯潘主導的美聯儲和貨幣經濟學家們得意洋洋地宣稱:通貨膨脹惡魔已被驅除,要謹防通貨緊縮小妖登場。
雖然出版頗費周折,但是《銀行的秘密》卻在坊間成為了一本真正的經典書籍。在撰寫前言的此時,亞馬遜網站上有四個版本的《銀行的秘密》在出售,價格從124.50美元到256.47美元不等。這些價格要比20世紀80年代發行的貨幣與銀行學標準教科書的價格貴好多倍,甚至超過了這些教科書的最新版本的價格(由於學生們不得不購買,這些教科書的新版本價格飛漲)。這樣的價格差很好地說明了羅斯巴德的書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在內容上、風格上還是在結構上都不同於此類書籍的標準版本。
羅斯巴德的著作目標讀者是那些對此學科有濃厚興趣的人,而不是針對那些坐在所謂“研究型”大學的500人階梯教室里只知道死啃書本的學生。本書中,儘管羅斯巴德主要以其特有的散文式筆調敘述,但對於主導現行貨幣制度運行的基礎理論原理,其分析卻不失縝密。實際上,這本書運用了大量圖表和少量公式,但在閱讀本書之前,我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
從那些傳統的貨幣與銀行學教科書上,不幸的讀者們只能讀到一大堆陳腐的主流理論和模型。有些理論和模型不足為信,而大多數相互之間要么幾乎沒有系統聯繫,要么實質上相互衝突。從古典的數量論與貨幣主義的數量論、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到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這些理論相繼登台亮相,但卻乏善可陳。更糟糕的是,在教科書的最後幾章,通常還要展示一下這些理論的大雜燴,同時羅列一系列乏味的、毫無關係的技術細節以及關於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歷史事實。不幸的是,如果沒有邏輯清晰的理論指導,稀里糊塗的讀者可能會對這些事實感到茫然無措。學生們購買教科書要花費上百美金甚至更多,而得到的卻是令人困惑、迷茫、難以消化的知識堆砌,讓人慾哭無淚。
與傳統教科書作者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羅斯巴德貼近和尊重他的讀者並專注於科學研究,他在本書開頭即清晰地提出了支配現代金融和貨幣體系運行的基本原理和法則。這些一般法則構成了一個健全的貨幣理論體系,該體系至少可追溯到16世紀薩拉曼卡學派(學院)的西班牙學者,最終由大量經濟學家歷經幾個世紀、嘔心瀝血構建而成。作為20世紀下半葉該領域的主要權威,羅斯巴德用一種條理分明、循序漸進的方式詳細闡述了上述體系的核心原理,語言平實易懂,並且省略了無關的細節。作為對文字邏輯分析的補充,他還在其中加入了圖表以有效說明這些原理在不同制度環境下的運行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本書是在25年前寫就的,但羅斯巴德的理論卻一點都沒過時。原因在於:首先,在諸如經濟理論、邏輯學和數學這類非實驗的或者“先驗的”科學中,知識的演進是穩定而又緩慢的。對體系完整的貨幣理論而言,它的很多基本原理19世紀時就已經很成熟了。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貨幣與信用理論》一書中,羅斯巴德的導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運用價值和價格理論將這些原理整合成為現代貨幣與價格理論。羅斯巴德總結了米塞斯的理論體系,並對其進行了完善。其次,本書所分析的貨幣理論之樹所以能保持常青,關鍵在於羅斯巴德本人作為20世紀後半葉通貨學派傳統中傑出的經濟學家,為這一系統的理論框架的構建貢獻良多。其中包括:為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下的貨幣供給度量提供適當的標準;區分貨幣需求的不同組成部分;完善供求分析框架並套用其研究貨幣價值;對存款銀行業務和貸款銀行業務進行明確劃分;首次為法定貨幣如何在一系列政治干預下得以產生並替代商品貨幣給出合乎邏輯的、清晰的解釋。以上這些以及其他的諸多創新展示了羅斯巴德天才般的智慧,而他在許多理論上的突破尚未被當代貨幣理論家充分認識,即便是奧地利學派亦未能完全領會其精髓。
羅斯巴德在本書的前11章介紹了貨幣與銀行理論的基本原理,旨在引導讀者揭開中央銀行如何利用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創造貨幣,以及如何引起貨幣供給擴張和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的神秘面紗。但是羅斯巴德並未止步於此,在接下來的5章中,他進一步揭示了存在內生通貨膨脹傾向的中央銀行制度如何產生並對貨幣價值產生損害,在最極端的惡性通貨膨脹情形下將對構成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貨幣體系本身造成嚴重破壞。
羅斯巴德對於美聯儲歷史的分析不同於標準教科書,在後者看來,歷史是膚淺和零碎的。美聯儲同所有中央銀行一樣,最初被設計成“最後貸款人”,在金融動盪的時候向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流動性”來阻止金融體系崩潰,從而維護公共利益,這種制度設計似乎理所當然。隨後,美聯儲被賦予了又一項使命,維持“物價水平的穩定”,這是一項旨在使經濟擺脫經濟周期,從而避免長期經濟衰退和失業的政策。經過傳統教科書的灌輸,我們能夠了解到美聯儲如何以高超的技巧(儘管並非總有如此表現)應對貨幣和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衝擊”,而每次這些衝擊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歸咎於商業投資者、消費者或工薪階層的不良消費習慣或者非理性預期。甚至在像經濟大蕭條這種罕見情形下,當美聯儲因決策不當而使情況更糟時,人們仍然認為,美聯儲的錯誤在於沒有學會如何恰當地使用所謂的“貨幣政策工具”,這是對美聯儲在合法壟斷信用紙幣發行權時所運用的各種伎倆的一種文雅說法。然而,每次新的金融危機都刺激著美聯儲那些道貌岸然的政策制定者,用反覆試錯的方式向最優的貨幣政策靠攏,而所謂最優的貨幣政策,據稱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格林斯潘時期才偶然出現。
這些關於美聯儲的起源以及銀行體系發展的觀點在羅斯巴德看來是如此的淺薄而天真,相反,他巧妙地運用貨幣理論的耀眼光芒,穿透了籠罩在美聯儲運作方式之上的美麗光環和層層迷霧。他沒有一一細數美聯儲應對危機中的表現,而是將其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揭示出在美聯儲的創建、發展和運行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某些個人的利慾薰心和意識形態動機。更值得一提的是,羅斯巴德沒有欣然接受這一幾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觀點:美聯儲的創立是為了防止市場力量失控引發經濟衝擊和市場失靈,以保護公共利益。相反,他提出一個深刻尖銳且令人深思的問題:“美聯儲到底代表著誰的利益?”換句話說,哪些人或者哪些團體會受益於美聯儲的創立以及它所採取的政策?羅斯巴德毫不隱諱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並深入探究了他們的隱秘動機和目的。
這是羅斯巴德這本書被忽視的又一個原因,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提出“誰是美聯儲的受益者”以及對美聯儲貨幣供應法定壟斷權的質疑,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禁忌,一旦有人這樣做,他可能就會被排斥並冠之以“陰謀論者”(conspiracy theorist)。奇怪的是,當有人提出加征關稅或者實施名目繁多的政府監管問題時,似乎誰也不會覺得驚訝,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們甚至因為在其通俗讀物和學術著作中揭露這樣的“尋租者”而贏得讚譽。因此,當芝加哥學派和公共選擇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在解釋ICC、CAB、FDA、FTC、FCC這些聯邦監管機構的起源和政策制定時,指出監管機構已被監管對象的行業利益所控制,而當被問及為什麼這種分析不能適用於美聯儲時,他們卻諱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實際上,羅斯巴德所做的,不過是把美聯儲描繪成一個限制進入並管制競爭的卡特爾組織,而且時刻準備著救助利潤豐厚的銀行業,從而保障其利潤,並且讓整個社會分擔它的損失。羅斯巴德進一步指出,不僅僅是銀行家,在任的政治家和他們所鍾愛的選民及其他特殊利益群體都會從美聯儲創造貨幣的巨大權力中獲益。這種權力通常為那些選票至上的政治家們所利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向貨幣持有者徵稅,從而增加那些能夠從人為的低利率和直接的政府補貼中獲利的特殊群體的利益。這些受益者包括:華爾街的金融機構、資本品製造商、軍工複合體、建築業和汽車業以及工會等等。
隨著美國的住房貸款危機演變成蔓延美國和歐洲的全面金融危機,全球滯脹的幽靈漸行漸近,美聯儲的公信力和聲譽隨同美元的價值一起悄然蒸發。在首次出版25年後,這本書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時機,以全新的版本見諸於世。

約瑟芬·T.賽拉諾
佩斯大學
2008年7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