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象限

銀河系象限

在《星際旅行:下一代》的一集“The 在電影《星際旅行VI:未來之城》中,暗指出星際聯邦的領土空域橫跨第一、二象限的邊界。 在《星際旅行:深空九號》中對第三象限進行了探索,在第三象限的主要當地勢力是自治同盟。

基本概述

概念描述

銀河系象限科幻系列《星際旅行》中表示的是銀河系的一片區域。在《星際旅行:初代》中,該術語所指代的區域可以用星區取代;到了1990年代,其後續系列將銀河系分為了四個象限系統,並分別以希臘字母αβγδ表示,翻譯成中文則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表示。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四個象限排列的順序既非逆時針也非順時針。

早期使用

“象限”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初代》中。在“The Deadly Years”與“The Squire of Gothos”這兩集中,給出了象限的個數(448個與904個)。在其他各集裡,這個術語則表示銀河系中四分之一的區域。第三季的《〈星際旅行:下一代〉編劇技術指南》(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Writers' Technical Manual)中提到,每個星區中有四個象限。

銀河系四象限

在《星際旅行:下一代》的一集“The Price”,第一次引入了銀河系四象限的概念,並將之分別命名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
在電影《星際旅行VI:未來之城》中,暗指出星際聯邦的領土空域橫跨第一、二象限的邊界。《星際旅行百科全書》認為這個設定合理化了《星際旅行II:可汗怒吼》,其中詹姆斯·柯克提到進取號是象限裡面唯一的星艦。由該系列的美術員工製作的地圖(在電視螢幕與出版物中均有出現)顯示,第一、二象限的邊界與太陽系的位置相交。

第一和第二象限
象限圖象限圖
假設銀河系的零度經線從太陽系開始,並按逆時針表示角度。於是“第一象限”便是其中0到90度的區域,“第二象限”則是270度到360度的區域。
第一象限與鄰近的第二象限是《星際旅行:初代》、《星際旅行:下一代》、《星際旅行:深空九號》與《星際旅行:進取號》中的主要設定。在《星際旅行百科全書》中,星際聯邦在第一象限一側的領空較大,在第二象限里也有部分領空;而克林貢帝國羅慕倫帝國是第二象限的主要勢力,但也滲入了第一象限。在《〈星際旅行〉星圖》(Star Trek Star Charts)中,羅慕倫和克林貢的整個空域都在第二象限中;另外,葛恩霸權、索納聯合與梅特隆共同體也位於第二象限。《〈星際旅行〉星圖》還進一步劃定了第一聯邦、布林、佛瑞吉、茨恩肯西、卡達西、貝久、泰萊瑞、索利安在第一象限的位置。
在《〈星際旅行〉星圖》中,聯邦核心世界裡的瓦肯星(波江座40)、安多利星(南河三)、里沙星與參宿七星系位於第二象限,而泰拉星(天鵝座61)、楚爾星與貝塔索星則位於第一象限。
在《〈星際旅行〉星圖》的第二象限里,從零度經線開始,沿聯邦中心逆時針方向的是羅慕倫帝國,而和羅慕倫與聯邦交界的大國便是克林貢帝國。聯邦的領空在星圖上已經越過了兩個帝國,深入第二象限。其他的勢力,諸如卡達西、索利安和佛瑞吉則在聯邦的順時針方向。弗朗茲·約瑟夫在1975年所寫的《星際艦隊技術指南》(Star Fleet Technical Manual)里,也有一條跨過太陽系的銀河零度經線,但其中羅慕倫位於逆時針方向,克林貢位於順時針方向。
雖然羅慕倫帝國與克林貢帝國在地圖上位於第二象限,但在《星際旅行:深空九號》中卻沒有使用該設定,反而提到它們是第一象限的勢力。羅納德·道爾·穆爾對此解釋說:“聯邦、克林貢與羅慕倫位於第一象限的這件事,已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堅持這樣的說法。”
在《下一代》的一集“The Last Outpost”中提到:六十萬年前的第一象限是由特康帝國(Tkon Empire)所控制,那對於《星際旅行》系列所處的時間來說相當久遠。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是處在90度到180度之間的區域。
貝久蟲洞從第一象限的貝久星系延伸七萬光年之遠,直達第三象限的艾德蘭星系(Idran system)。在《星際旅行:深空九號》中對第三象限進行了探索,在第三象限的主要當地勢力是自治同盟。

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是處在180度到270度之間的區域。
關於第四象限的大部分信息均來自於《星際旅行:航海家號》。除了聯邦星艦航海家號與聯邦星艦兩分號外,星際聯邦再也沒有任何船艦探索過該象限。
第四象限是博格集合體、卡松人、維汀人、泰萊克斯人、奧康帕人與希羅吉恩人居住的地方。與8472種族的第一次遭遇也發生在該象限,儘管他們不是該區域及該維度的本地種族。絕大部分的博格集合體都居住在第四象限,而他們在第二象限中也有少量空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