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村[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下轄村]

銀光村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位於水陽鎮中心,距水陽鎮約7公里。全村轄26個村民組,農戶665戶,2361人,耕地3336畝,可養水面1331畝,稻田育苗養蟹1700畝,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左右。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78元。黨總支轄黨小組7個,黨員71名。

近年來,村集體投資160萬元完成全村4條主幹道的土路、路基和路面的道路建設,總長約10000米;投資40萬元新建6個標準化台區,完成26個村民組農排、照明線路標準化整改,全部安裝到戶。投資1萬元對學校校園進行全面改造。2000年村被區評為“防汛抗洪先進集體”;2004年被區委表彰為“優秀黨支部”;2001年—2006年榮獲水陽鎮“村級綜合目標管理考核一、二、三等獎”。

村落概述

銀光村地處金寶圩中心。解放前,這裡稱作下馬塘,劉姓人士居多。相傳古時候,這裡劉氏大戶中有許多人在外做官,因他們多數比較清正愛民,在京城頗有名望,當地的官衙和朝庭官吏凡從此路過,都要慕名下馬,朝謁劉氏宗祠。這便是下馬塘的來歷。解放後,這裡作為示範棉區,五六十年代推廣“躍進棉”、“多桃棉”獲得成功而更名至今。

名稱由來

1966年,當時在水陽區農技站工作的農技幹部項茂林和孫啟鈞,為推廣“躍進棉”、“多桃棉”到棉產區下馬塘大隊“蹲點”,他們走東隊,跑西隊,和民眾廣交朋友,交流技術,總結生產經驗,手把手地教會農民選種、拌藥、搞田間管理,每天一身泥、一身汗地和棉農吃住在一起,和民眾打成一片。這年9月的一天,正值天高氣爽,太陽高照,棉花競相吐絮。水陽公社抓革命,促生產,為進一步推廣高產棉,組織全公社各大隊、生產隊幹部到下馬塘,召開現場會,參觀學習他們的種棉技術和生產經驗。這天特別熱鬧,田間路上、棉田四周到處人來往,絡繹不絕。田野里棉供給盛開,到處是一片銀白色豐收景象。前來參觀學習的幹部,看到這種場景,羨慕得直咂嘴。人群里項茂林和孫啟鈞禁不住贊道:“你們看,這白花盛開的棉田,多象銀色的海洋啊!乾脆把‘下馬塘大隊’改為‘銀光大隊’吧。”

眾人紛紛表示十分贊同。當時大隊書記張銘央、大隊長劉永懷、民兵營長明平滿、貧協主任孟杜都有十分感動,連聲說:“‘銀光’這名子好!它表達了我們棉區農民的心聲,征我們大隊棉花年年豐收,破了舊,又立了新!”於是“銀光大隊”這個名字,從這天開始,就正式叫開了。

年底對全大隊棉產量一統計,取得了歷史上最好收成,當年突破畝產量50公斤,公社送賀信,縣政府“四乾會”上表彰,“銀光”的名聲一下子在全縣傳揚開來。第二年,經水陽公社黨委正式批准後,“銀光”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下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