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鵝湖書院

鉛山鵝湖書院

鉛山鵝湖書院,位於江西鉛山縣境內。鵝湖書院始建於南宋淳祐年間,朝廷賜名“文宗書院”,文宗書院毀於兵火。到明景泰年間,在原址上重建書院,並更名為鵝湖書院,從南宋迄今,書院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它已被列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地理

鵝湖書院位於江西鉛山縣鵝湖山麓,山為武夷支脈,因山上有鵝湖得名。書院占地8000平方米。書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巔巨石覆蓋,石尖聳立,千姿萬態,突兀崢嶸。左右兩側山勢合抱,重峰疊巒,蒼翠欲滴。其左側山頂,還有飛瀑傾瀉而下。書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參天,曲徑流泉,幽靜無比。

歷史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時期,儒家學者風行講學,書院發達。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各持己見,“相與講其所聞之學”,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在這次辯論中所顯現出來的思想火花照亮了理學發展的前途。後人在他們聚會的地方建祠紀念,因名“四賢祠”。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改名為“文宗書院”。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又增建“會元堂”。明代景泰(公元1450—1456年)年間,又重修擴建,並正式定名“鵝湖書院”。

景區結構

鵝湖書院在鵝湖寺,即仁壽寺的左邊,而鵝湖塔則在鵝湖書院的左邊。鵝湖書院的大門,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對著鵝湖塔。
鵝湖書院比鵝湖寺大得多,建築規模頗似孔廟。由大門進去,經過兩排桃樹,有一個大圓門,圓門內有一個大院子,對面又是一個大圓門,上面是三排殿宇,由此登石階而入,又是一個院子,裡面是半月池,池周圍是石欄桿。渡過古橋是第一排殿宇,再過一個院子,是第二排殿宇,其最後一排殿宇,是四賢祠。祠前也是一個院子,祠後則是一個相當高的坪台,其下有一小池,其後是一座高牆,正對那兩大圓門的北端高牆。這三排殿宇是主屋。在主屋兩旁,又是一排一排的房屋,錯落有致。
在鵝湖書院後面的四賢詞內,設有朱、呂、二陸四個牌位,又有一個題著“頓漸同歸”字樣的匾額,這和書院前排建築中所懸“道學之宗”的御匾,正遙遙相對,由此可見宋代朱陸鵝湖之會的盛況。

坎坷經歷

這所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遭兵毀,又幾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新築山門、牌坊、大堂、浮池、拱橋、碑亭、御書樓;兩側更修建廂房數十間,作為士子讀書之所。康熙皇帝還為御書樓題字作對,門額題為“窮理居敬”,聯語為“章岩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至今牌坊、泮池、後殿、廂房等建築保留尚完好;泮池兩側的廂房內,尚存明、清兩代古碑13塊,是研究這座書院歷史的珍貴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