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蘇州市轄區]

金庭[蘇州市轄區]
金庭[蘇州市轄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庭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原名西山鎮,2007年更改為現名。截至2015年,金庭鎮總面積84.22平方公里 ,下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擁有常住人口4.5萬。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6億元。 金庭鎮鎮區所在的西山島是中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位於蘇州市的西南部,擁有中國內湖第一長橋——太湖大橋,把該島與蘇州連在一起。 2013年9月,蘇州市決定成立吳中西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宣布西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與金庭鎮實行“區政合一”的管理體制。 此外,金庭鎮還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史前

約5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今金庭鎮 (原西山鎮)俞家渡一帶有人類活動,生產磨製石器及陶器,從事漁獵等生產活動。

古代

禹王廟 禹王廟

夏初,大禹治水過西山,在今禹期山一帶召集各部落首領,禹分天下為九州,西山屬九州之一的揚州。

商末,西山始屬吳境。

周元王三年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西山歸越。

周赧王九年 (公元前306年),楚滅越,西山歸楚,屬春申君黃歇之封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設吳縣,隸屬會稽郡,西山始屬吳縣。

三國,東吳太傅闞澤退隱西山,舍宅建文化寺和盤龍寺。

隋朝,後魏建威將軍鄭茂之子鄭白麟自滎陽攜家渡江遷至西山角里,為洞庭甪里鄭氏遷山始祖。

宋朝,元祐八年 (1093年),建甪頭寨,設甪里巡檢司,額管士兵144名,負責太湖及島內的防禦、治安。崇寧四年 (1105年),朱勔為建汴京壽山艮岳,大興“花石綱”,西山謝姑山、石公山等地的太湖石被采掠一空,百姓深受其害。建炎三年 (1129年),宋高宗趙構渡江南遷,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此後,一批貴族及後裔為避戰亂,陸續到西山隱居,形成以徐、陸、沈、蔡、蔣、馬、屠、勞八大宗族為代表的南渡隱逸望族群。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患及太湖,西山設大勝、石公、元山、甪頭、龜山、廟山六寨防倭。倭寇由胥口入太湖,掠橫山,泊元山,劫西山。江南道、浙江道各出兵500駐紮甪頭,設太湖營游擊衙署防倭抗倭。

清朝,雍正十三年 (1735年),東山設太湖廳 (縣級建置),三十六都 (三山島)從西山的洞庭鄉劃出,歸東山的蔡仙鄉。乾隆中期後,西山民事亦由太湖廳管轄。

近現代

清鹹豐十年 (1860年)十一月十六日,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率水軍從溧陽出發,攻克西山,距甪頭。次年二月,攻克東山,設東珊縣,轄東西兩山。

清同治二年 (1863年)秋,太平軍撤離西山,復歸清蘇州府太湖廳。

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在西山建靖湖廳 (縣級建置),廳治在後堡。羅甘嘗出資在東村創辦吳縣求忠第一初等國小堂,為西山新式教育之開端。

民國元年 (1912年)1月,廢太湖、靖湖廳,設太湖縣,轄東西山,鏇易名為洞庭縣。7月,撤洞庭縣,併入吳縣。

民國二年 (1913年),在林屋洞前的靈佑觀東院設西山區行政委員署。

民國十七年 (1928年),西山區行政委員署改為西山鄉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 (1929年)8月,西山劃為吳縣第十九區,設8鎮15鄉。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1月,推行保甲制,西山劃為吳縣第十三區,設2鎮8鄉,共73保、729甲、7508戶。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2月,西山被編為西山區,設2鎮5鄉,共91保、676甲。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5月,西山、東山兩區合併成立洞庭區,區署在東山,西山設練瀆鎮、大夏鎮、四皓鄉,共30保。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4月30日,中共西山區委、區政府機構進駐西山。5月1日,中共西山區委、西山區人民政府、西山派出所正式成立。區公所設在後堡。7月,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區行政辦事處(隸屬蘇州行政區,縣級機構),轄東山、西山、馬山等地,辦公在東山雕花樓。

1950年3月,廢除保甲制,西山劃為7個小鄉。4月,西山區劃為1鎮8鄉2直屬村,設60個行政村。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成立,西山歸其管轄。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西山仍屬吳縣。

1952年7月,復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西山歸其管轄。10月,西山區改稱太湖行政區第二區。

1953年5月1日,太湖行政區第二區復名為西山區,太湖辦事處改建為震澤縣,西山屬震澤縣。

1956年3月,西山撤小鄉建大鄉,全區分石公、東河、建設3個鄉,共5個高級社,39個初級社。

1958年,西山島設立金庭人民公社。

1959年4月,震澤縣撤銷,西山復屬吳縣。

1963年,金庭公社分為金庭、石公、建設3個公社。

1987年,金庭、石公、建設3個公社撤銷,合併為西山鎮,鎮治設在鎮夏。

2001年3月1日,吳縣市撤銷,併入蘇州市,原轄區劃分為吳中、相城兩個區。西山鎮屬蘇州市吳中區。

2007年6月28日,西山鎮正式更名為金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庭鎮中心位置處於北緯31°08′, 東經120°18′,地處蘇州太湖東南部,位於姑蘇城西南35公里,距蘇南碩放國際機場55公里,距上海120公里,轄境包括太湖中西山島及周圍34個太湖小島,總面積84.22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太湖第一峰—縹緲峰 太湖第一峰—縹緲峰

金庭鎮的主要地貌類型有低洼圩田平原、山前沖積平原、低山、石英砂岩丘陵、花崗岩丘陵、石灰岩丘陵、山塢和湖灣。

太湖諸山為浙西天目山向東北延伸的余脈,在明代王鏊的《七十二峰記》中,太湖中馬山、西山、東山3處共有72峰,其中西山有41峰。其中,整個西山(金庭鎮)的最高峰是位於中西部的縹緲峰,達336.6米。

金庭鎮所轄太湖島嶼眾多,其中有居民常年居住的有西洞庭山、橫山、陰山、葉山(1996年劃出)四島。人工圍墾和自然淤塞對西山地貌的影響十分明顯。烏龜山 (居山)、搭褳山、大謝姑山、小謝姑山、瓦山、青浮山等原是太湖小島,20世紀60年代末因圍湖造田而與西洞庭山相連。

氣候條件

金庭鎮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全年中溫度最高的是7、8月,極端最高氣溫為39℃;最低的是1、2月,極端最低氣溫為-<8℃。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全年降雨日數在120天左右。年均日照時數約為2100小時。霜期在8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下旬,最早在10月底,終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最遲在4月中旬,無霜期約280天。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金庭鎮草莓採摘農家樂 金庭鎮草莓採摘農家樂

金庭鎮 (西山)最高海拔雖僅300多米,但植被垂直分布較清楚,最上部是草山,其下是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樹和常綠闊葉樹的混交林,山麓是果樹栽培區,湖灣地區是果樹和水稻栽培區。西山常見的植物中,喬木有馬尾松、白櫟、冬青、香樟、錐栗等;灌木有算盤珠、胡頹子、羊躑躅、烏飯樹、山胡椒、柘、牡荊、石楠、六月雪等;草木有白黃芭、刺野古草、細柄草、翻白草、桔梗等;沼池及水生的有蘆葦、荻、茭白、野慈菇、水蓼、浮萍、莕菜、蓴菜、滿江紅、菱、水厥、菹草、苦草等。

動物資源

金庭鎮 (西山)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在吳縣 (現吳中、相城兩區)其他地方已基本絕跡的獐在西山的低山丘陵地區常可見到。因長期湖山隔絕,西山農家飼養的湖羊均為純種 (目前西山尚無飼養綿羊、山羊)。資源量較大的是水生動物資源,共有魚類106種,甲殼類11種,兩棲爬行類2種,腹足類10種,斧足類13種,特別是產量較多的梅鱭魚類等,季節性強,鮮食、曬制能力有限,因尚無魚類食品工業性加工單位,經常造成很大浪費。野鴨,又名鳧,每年春去秋來,群集於水濱,形似家鴨而小,以肉鮮味美和外形美觀而著稱;種類較多,共有23種。1981年3月,中國同日本簽訂了《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太湖中有19種野鴨為協定中的保護候鳥。

礦產資源

石公山 石公山

金庭鎮 (西山)地區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岩、黑色大理石、煤炭、白雲岩、瑩石、白泥礦和紫泥礦。

石灰岩主要分布於西山東南部的文化山、元山、馬石山、居山及西山南部的石公山、祈山、大山等石灰岩丘陵地區,為海相沉積型礦床;黑色大理石產於元山、石公山,元山黑色大理石在1975年被采完,石公山為著名景點,禁止開採。

煤炭主要分布於馬村、塢里、南徐、東河等村一帶,煤層深度20~200米,煤層厚度0.2~2米。西山煤礦開採始於明末,抗戰後開始大規模開採,1982年停采;白雲岩分布於堂里,賦存於黃龍組下部,屬海相沉積型小型礦點;瑩石分布於西山島西南方的小雷山島,為低溫熱液充填型小型礦點;白泥礦零星分布於五豐、小竹山等處,為石英砂岩層中的伴生礦,產量較少。紫泥礦分布於後埠村,適宜制紫砂工藝品。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金庭鎮轄中國內湖第一島西山島及周圍34個太湖小島,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副縣級建制,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金庭鎮下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
秉常村石公村縹緲村林屋村
蔣東村衙甪里村東村村堂里村
東蔡村元山村庭山村東河社區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金庭鎮擁有常住人口4.5萬。 金庭鎮歷來少數民族人口極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有少數民族人口共11人,其中回族4人,彝族2人,壯族1人,布依族2人,滿族1人,土家族1人,多數因婚遷入。

經濟發展

綜述

金庭[蘇州市轄區] 金庭[蘇州市轄區]

金庭鎮的主導產業是旅遊業。2015年,金庭鎮 (西山農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GDP)19.5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2.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462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11.0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4億元;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4.6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06%;接待中外遊客368.77萬人,完成旅遊總收入50.7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62%;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8元,同比2014年增長9.19%。 2011年,金庭鎮的三次產業比為14.9:22.9:62.2。

第一產業

2007年~2011年的4年間,金庭鎮農業生產總值從1.65億元增至2.39億元,年均增加11.5%。農民人均收入從8150元增至12500元,年均增長11.5%。

第二產業

2007年~2011年的4年間,金庭鎮累計完成工業產值37.9億元,完成工業銷售收入34.4億元。

金庭鎮只有小規模的工業,以採石、建材、果品行業為主,其他工業以輕工和機電為主,主要產品有玩具、手套、服裝、針織品、鋼銼、儀表等。

第三產業

2015年,金庭鎮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4.6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06%;接待中外遊客368.77萬人,完成旅遊總收入50.7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62%

社會事業

社保

金庭鎮 金庭鎮

2013年,金庭鎮各類民生事業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93.07%,全年總計發放各類困難援助、走訪慰問、優撫助殘等資金1000餘萬元,淨增社保擴面參保217人,住房公積金新增252人,淨增200人。此外,舉辦專場招聘會5期,組織城鄉勞動力培訓546人,提供就業崗位1462個,新增就業崗位435個。

2015年,金庭鎮發放扶貧資金1000餘萬元,各類民生和公共事業支出占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近六成。開發公益性崗位30個,發放靈活就業社保補貼2007人、1226萬元,幫助138名本地失業人員實現穩定就業。

衛生

金庭地區人民醫院位於金庭鎮鎮區主幹道金庭路東側,2008年7月28日遷入現址,占地面積28.7畝、建築面積9900平方米,有在職職工83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8人,開設住院床位72張,觀察床位38張。

教育

2012年~2014年的3年間,金庭鎮僅在社會教育事業項目上總計投入約1.2億元。2014年,金庭鎮鎮級教育投入占全鎮公共預算收入的49.6%,其中包括大半的土地收益。截至2015年,金庭鎮共有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完小2所;中心幼稚園1所,另有3所分園。

金庭鎮教育機構
幼稚園國小中學
西山中心幼稚園(另有分園3所)西山中心國小吳中區西山中學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科技

2015年,金庭鎮完成發明專利申請88件,市級以上項目2個,實施產學研項目3個,完成企業研發項目3個。與以色列公司合作研發的“果蔬乾霧控濕保鮮技術”項目正式投用。

獲得榮譽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
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文明鄉鎮
江蘇省電子商務示範鎮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旅遊資源

西山島

遠眺西山島 遠眺西山島

西山島俗稱洞庭西山,是中國內湖第一島,擁有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西山島擁有眾多古蹟,包括吳越爭霸的兵場村、西施避暑的消夏灣、石公山的天象奇觀、林屋洞的道家仙府和包山寺的煙火繚繞、羅漢寺的藤樟古幽等等。

西山所在的太湖地區有諸多特產:洞庭山碧螺春、烏紫楊梅、大佛手白果、九家種板栗、青種枇杷、縹緲峰水晶石榴以及銀魚、白魚、白蝦等“太湖三寶”。

太湖

太湖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西山島歷來被稱為吳中桃源,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果山,“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天天有魚蝦”,自古就是聞名海內的旅遊勝地。全島現存的歷史文化古蹟共有一百多處,其中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控制保護古村落7個、市級控制保護古建築26處。另有明清建築120多幢,面積約4萬平方米。明月灣古村、東村古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太湖大橋

太湖大橋 太湖大橋

西山島是位於太湖中的大島,經濟發展長期受到與大陸不通公路的限制。原吳縣市從建設開發太湖經濟區、振興吳縣的規劃考慮,經過實地勘測、論證和研究,決定建造太湖大橋。大橋東起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墅里村漁洋山,經長沙島、葉山島至洞庭西山渡渚村大庭山,由三座橋組成,橋面寬12米,181孔。工程總投資1.15億元,於1992年10月27日動工,1994年10月25日建成通車。太湖大橋的建成,結束了西山孤島的歷史。

石公山

石公山 石公山

石公山位於金庭鎮西山島的最東南端,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半島,一面背嶺。因山前有巨石,狀若老翁而得名“石公”。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映月廊等景觀。

著名的海燈法師曾在石公山的石公禪寺居住長達10年。1989年1月9日,海燈圓寂,為了懷念這位武術名家,石公山迎來了他的靈骨,在石公禪寺內造了靈骨塔,並增設了海燈法師的陳列室。

林屋洞風景區

林屋洞 林屋洞

林屋洞位於金庭鎮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據《雲笈七籤》等道教經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

林屋洞的特點是六多,一是石芽多,二是石塹多,三是象形石多,四是泉水多,五是倒影多水隨洞流,六是橋樑多。

古樟園

古樟園位於後堡村窯上環山公路旁,原為城隍廟,俗稱雙觀音堂,始建無考,清道光二十八年曾重修,有碑記,解放後逐漸破落,用作倉庫,1995年由後堡村投資400多萬元改建為古樟園,因園內有千年古樟樹而得名。該園占地150多畝,背倚山嶺而朝東,左右均為民居。

縹緲峰

西山主峰縹緲峰位於西山島西部,海拔336.6米,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景區以縹緲峰為主體,輔以周圍的主要山塢,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近80%。 縹緲峰頂有一形似鷹嘴的巨石,上刻民國元老李根源題寫的“縹緲峰”三字,附近還有紫雲泉、砥泉、仙人桌、登高台、望湖亭等遺蹟。

包山禪寺

包山禪寺位於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塢中,據史志資料記載,該寺初創於南朝之初,初名福願寺,梁大同二年 (536)正式建寺。唐上元九年,唐高宗李治賜該寺名為“顯慶禪寺 包山寺”;因西山四面為水所包,俗稱包山,該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肅宗李亨又賜名為包山寺,所在的山塢亦得名為包山塢,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至清朝,包山寺代稱江南名剎,高僧輩出,寺院亦經歷了多次興廢。解放初包山寺曾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時寺院被毀,1995年開始重建,至1999年秋基本建成。

著名人物

商山四皓,甪里先生、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是漢初隱居於西山的四個著名長者,因秦末曾隱居於陝西商山,又都白髮皓首,故並稱為“商山四皓”。

徐素行,字遜之,號恆齋,宋徽宗朝名宦,西山煦巷徐氏始祖。

夏元富,北宋元豐(1078~1085)間富商,西山慈里人。

王氏宋,靖康間人,居洞庭之消夏灣,年7歲,有奇才,作宮詞700首,傳播四海。

李彌大,字似矩,號無礙居士,南宋吳縣人,崇寧五年(1106)進士,先後曾任顯謨閣直學士、朝散郎、戶部尚書兼侍讀等職。

鳳福清(?~1176),名韜,字濟,號福清,北方望族出身,原任北宋汴京馬步軍副統制。

鄭清之(1176~1251),字廉夫,別號翠坡。鄭清之以國子學錄、王府教授起,官至太師銜,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齊國公。

馬國珍(1188~1251),字鈞石,朝廷賜號靜逸處士。南宋理學家。

秦儀(1229~1273),字元德,西山秦家堡人,宋代著名詞人秦觀(字少游)八世孫。

蔣騰芳(1232~1318),名棣,號雲峰,蔣堂九世孫,蔣氏遷梅梁里(後埠)的第二世。

俞琰(1258~1314),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宋末北方望族出身,後隱居西山小埠里山澗旁,是宋元之際著名的隱士和道教學者,著名的《易》學家。

蔡升(1408~1475),字景東,號西岩,西山東蔡人,明代文學家。

蔡羽(1471~1541),字九逵,號左虛子、林屋山人,明代文學家,吳門十才子之一,西山東蔡人,是古代吳中自學成材的著名人物之一。

陸治(1496~1576),字叔平,號包山子,明代著名隱士和畫家,西山涵村人。

鄭準(1531~1576),字正衡,俗呼鄭御史,明代西山甪里人。嘉靖甲子年舉人,隆慶戊辰年進士。

葉初春(1541~1620),字處元,自號吳西主人,世居西山綺里,明末名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