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類製劑

在人類和動植物活的機體中,普遍存在一類特殊蛋白質。它們參與生化反應,而且使反應進行得極快,這類物質是天然催化劑--酶類。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和極高的活性,使有機化合物在體內以一定的反應順序轉換。酶是生物細胞合成的。

基本信息

在人類和動植物活的機體中,普遍存在一類特殊蛋白質。它們參與生化反應,而且使反應進行得極快,這類物質是天然催化劑--酶類。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和極高的活性,使有機化合物在體內以一定的反應順序轉換。酶是生物細胞合成的,存在於細胞內的稱為胞內酶;由細胞內合成而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酶稱作胞外酶。各種動物器官、組織和體液中含有酶的種類和數量差別甚大。通常所含酶的總量並不很少,但每一種酶的含量卻很少,常在百萬分之幾至百分之幾。因此酶的提取、分離、純化與確認要靠較高水平的生物化學技術。
酶的發現是十九世紀(1833年)有人從麥芽浸液中提得第一個具有活力的蛋白質--澱粉酶。到目前科學家們已從生物體內提純確認出八百多種酶。但是套用到醫藥方面作為醫藥用的酶類製劑不過才有幾十種。然而,祖國醫藥學對含酶類藥物的記述確很早,如《藥品化義》中記載:“大麥芽,炒香開胃,以除煩悶;生用力猛,主消麥麵食積,症瘕氣結,胸膈脹滿,鬱結痰涎,小兒傷乳,又能行上焦滯血。若女人氣血壯盛,或產後無兒飲乳,乳房脹痛,丹溪用此二兩,炒香搗去皮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氣之銳,散血行氣,迅速如此,勿輕視之”。又如《本草蒙荃》中記載:牛肚“健脾胃,免飲積食傷”等等。由於受技術限制,而未能進一步提純入藥。但由此說明,酶類製劑與中藥己早有淵源關係,現在我們討論酶類製劑,也可認為是中藥製劑的發展。
酶類製劑的分類
酶製劑的一般提取方法
酶類製劑的分類
酶製劑按其臨床套用來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消化類:這類酶研究最早,是品種最多的一類酶。它們的作用是消化和分解食物中各種成分,如澱粉、脂肪、蛋白質等使變成比較簡單的物質,便利腸胃道的吸收。當體內消化系統失調,消化液分泌不足時,服用這一類酶就能夠補充和糾正體內消化酶的不足,恢復正常消化機能。在這一類酶中主要有胃蛋白酶、胰酶、澱粉酶、纖維素酶、木瓜酶、凝乳酶、無花果酶、鳳梨酶等。
抗炎淨創類:這一類酶是目前在治療上發展最快,用途最廣的一種。這種酶大多數都是蛋白質水解酶,能夠分解發炎部位纖維蛋白的凝結物,消除傷口周圍的壞疽、腐肉和碎屑。其中有些酶能夠分解膿液中的核蛋白使成簡單的嘌呤和嘧啶,降低膿液的粘性、達到淨潔創口、消除痴皮、排除膿液抗炎消腫的目的。在這一類酶中,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雙鏈酶,α一澱粉酶、胰脫氧核糖核酸酶等。給藥的方法有外敷、噴霧、灌注、注射、口服等。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抗菌素等合用,治療各種潰瘍、炎症、血腫、膿胸、肺炎、支氣管擴張、氣喘等症。
血凝和解凝類:這一類酶都是從血液中提取出來的,有的能促使血液凝固,有的卻能溶解血塊。凝血酶的作用是促使血中纖維蛋白元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從而促使血液凝固,防止微血管出血。纖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是溶解血塊,為目前臨床上最新的一種酶製品…… 治療血栓靜脈炎、冠狀動脈栓塞等。
解毒類:這一類酶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體內或因注射某種藥物產生的一種有害物質。主要品種有青黴素酶、過氧化氫酶和組織胺酶等。青黴素酶能夠分解青黴素分子中的β一內醯胺環,使變成青黴噻唑酸,消除因注射青黴素引起的過敏反應。
診斷類:這一類酶是用作臨床上各種生化檢查的試劑,幫助臨床診斷。最常用的有葡萄糖氧化酶,β一葡萄糖苷酸酶和尿素酶。如尿素酶是測定血液中尿素的濃度和尿中尿素的含量的,從而可檢查腎功能。
酶製劑的一般提取方法:
酶的提取
酶液的濃縮
雜質的去除
酶的純化
酶的製備一般包括三個基本步驟,即提取、純化和結晶(或製劑)。首先將所需要的酶從原料中引入溶液,此時不可避免地要夾帶著一些雜質,而後再將酶從溶液中選擇地分離出來,或者從酶溶液中選擇地除去雜質,最後製成純淨的酶製劑。
1)酶的提取
胞外酶可以直接進行提取分離;胞內游離存在的“離酶”以及與顆粒體(如細胞核、線粒體、微粒體、質膜)結合的“結酶”都有一個破碎細胞過程,“結酶”還有一個轉變成水溶液的問題。因此對酶類的提取要採用多種方法,常用的細胞破碎法如下:
機械法:如絞碎、刨碎、勻漿、研磨、擠壓或超音波等。研磨時還可加入細砂、石英粉、氧化鋁等以利細胞破碎。
化學法:用鹽、鹼、表面活性劑、EDTA、丙酮和正丁醇等可使細胞破碎、顆粒體結構解體,從而把酶釋放出來。例如常將胰臟用數倍量丙酮處理2~3次,製成丙酮粉供多種酶的提取用;用膽酸鹽處理膜結構上的脂蛋白和“結酶”,使兩者形成複合物,並帶上靜電荷,由於電荷之間的排斥作用,使膜破裂,達到溶解。
酶解法:用組織自溶或用溶菌酶、脫氧核糖核酸酶、磷脂酶等降解細胞膜結構,然後再進行提取。但應知道組織自溶法對某些酶的提取是不利的,如胰蛋白是以酶原形式純化後再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若用自溶法提取,酶原已轉成酶,純化就很困難。而用純的工具酶降解法是無此缺點,但成本較高。
凍融法:採用反覆冷凍與融化時由於細胞中形成了冰晶及剩餘液體中鹽濃度的增高可以使細胞破裂。
酶的提取溶劑可以用水、一定濃度的乙醇、乙二醇、丁醇和稀鹽溶液、緩衝溶液等;也可以用稀鹼或稀酸溶液,如用稀硫酸提取胰蛋白酶,用稀鹽酸提取胃蛋白酶。溶劑用量一般為原料重量的1~5倍。攪拌可加速提取,但轉速不宜太快,否則會產生泡沫而難以過濾或使酶變性。多數酶的提取要在50C以下操作,但有的酶在較高溫度下提取更好,如胃蛋白酶在450C提得收率較高,一般可在一5~+400C間適當選擇。提取液的pH應在酶的穩定pH範圍內,並應遠離其等電點的pH為宜,如蛋白酶選用pH 2.5~3,0,胰蛋白酶和α一糜蛋白酶則用0.25 N硫酸提取。若在中性或鹼性提取時,最常用的是0.15 mol/L氯化鈉、0.02~0.05mol/L磷酸緩衝液、0.02-0.05 mol/L焦磷酸緩衝液。正丁醇的親脂性強,能透入酶的脂質結合物中,又兼有親水性,有類似表面活性劑的作用,適用於提取“結酶”。
為了減少提取液體積,可用多段逆流提取或柱型抽提法。液渣分離可用過濾法(如板框壓濾、鏇轉真空過濾)或離心法。過濾時可加硅藻土、紙漿等為助濾劑。離心時可加入氫氧化鋁凝膠、磷酸鈣凝膠等以除去懸浮的膠體物質。
2)酶液的濃縮
提取的酶液為減少純化操作容積,通常先進行濃縮。工業上可用真空減壓濃縮、薄膜濃縮、冷凍濃縮和逆向滲透作用進行濃縮。對於少量酶液下述方法濃縮更合適:
用葡聚糖凝膠(分子篩)濃縮:取相當於酶液量1/5的乾葡聚糖凝膠G15或G25,分次加入酶液中,攪拌30 min,使凝膠吸水膨脹,進行吸濾。經重複數次操作即可在短時間內把酶液濃縮至所需的體積。也可將酶液裝於透析袋內,埋入乾凝膠中,袋內酶液也可得到濃縮。
用聚乙二醇濃縮:將稀酶液裝入透析袋內,袋外復以聚乙二醇,袋內水份被袋外的聚乙二醇所吸收,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濃縮的目的,得到所需的濃酶液。
用超濾法濃縮:超濾技術在其可篩分範圍內分離酶分子時不發生“相態”變化,可以避免酶蛋白變性,且分離度快,所以愈來愈被廣泛採用。各種不同孔徑的超濾膜,適用於實驗室規模及一定工業規模的酶液濃縮。如國產二醋酸纖維素製成10~200埃孔徑的超濾膜,用於實驗室規模固氮酶液的脫鹽和濃縮,效果良好。
3)雜質的去除
酶提取液中常含有雜蛋白、多糖、脂類及核酸等雜質,可用下述方法去除:
調PH和加熱法:利用蛋白質對酸、鹼和熱變性方面性質的差異,可去除非活性雜蛋白。如製備脂肪酶時,在pH 3、4時以400C溫度加熱150 min,澱粉酶活力可喪失90%而被除去,而脂肪酶活力仍保持80%以上。
蛋白質表面變性法:蛋白質表面變性後其性質有所不同,藉以去除雜蛋白。如製備過氧化氫酶時,加入氯仿和乙醇進行振盪可以將雜蛋白變性而去除。。
蛋白質沉澱劑法:利用醋酸鋁、利凡諾、單寧酸、離子型表 面活性劑等蛋白質沉澱劑可以去除雜蛋白及粘多糖類雜質。使用時要注意這類試劑常可引起酶變性失活,因此應迅速除去。
選擇性變性法:各種蛋白質對變性劑的穩定性不同,可以用選擇性變性劑去除雜蛋白。如細胞色素丙對三氯醋酸較穩定,所以在製備時可用2.5%三氯醋酸使其他雜蛋白變性使 沉澱除去。。
加保護劑熱變性法:酶與底物或競爭性抑制劑結合後,其穩定性常顯著增加。所以常用它們為保護劑,再用一些劇烈手段破壞雜蛋白,如用D-甲基苯甲酸為D-胺基酸氧化酶的保護劑,經加熱除去雜蛋白,使該酶得到很好的提純。
核酸沉澱劑法:酶液中的核酸類雜質,可以用氯化錳、魚精蛋白硫酸鹽等沉澱劑使其沉澱而除去。必要時,也可用核糖核酶將核酸降解後除去。
4)酶的純化
酶是蛋白質,因此凡用於蛋白質的純化手段均適用於酶的純化,如鹽析法、聚乙二醇沉澱法、有機浴劑分級沉澱法、等電點法、選擇性沉澱法、各種柱層析法(吸附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凝膠過濾)、各種電泳法及親和層析等。不同之處是酶的純化過程尚需選用迅速簡便的活力測定方法,以追蹤酶的去向。在選用酶的活力測定方法時,分析方法的迅速要比其精確度更為重要。如寧可要一個需時5min,準確度為5%的方法;也不要一個需時30 min,準確度為0.5%的方法。在建立活力測定法之後,再根據各單元純化步驟及活力分布情況用列表形式表達,表的內容包括:操作步驟、總體積、酶濃度(每毫升酶活力)、總活力、蛋白質濃度mg/ml)、比活力(即純度、酶活力單位/毫克蛋白)、產率%(每步總活力除以第一步的總活力)和純化倍數(每步比活力除以第一步比活力)。
一個典型的酶純化過程常包括多個單元操作,各單元操作如何串聯,需靠實踐摸索。每經過一個步驟一般可提高酶純度2一3倍,總純度可提高數千倍,而總產率常僅百分之幾或十幾。總的原則是選用最少的步驟而能取得最好的純化效果、因為增加步驟勢必增加酶的丟失。通常對於含鹽濃度高的粗提取液一般不宜採用吸附法而多用鹽析法;對於低離子強度的酶溶液則可用吸附法或離子交換法。交替使用不同分級沉澱法常比單獨重複同一類型方法更能奏效。所以常將吸附法、鹽折法和有機溶劑分級沉澱法串聯起來進行純化。當這些方法仍達不到要求時,還可以採用一些包括電泳、層析法在內的其他類型純化方法。
當酶達到一定純度時,便可以進行結晶,結晶也是純化酶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應注意的是藥用酶有些並不需要結晶。酶的第一次結晶純度有時仍低於50%。酶的結晶通常可以在較純的酶液中添加硫酸銨、氯化鈉等鹽達到一定飽和度,使酶慢慢結晶出來。此時必須控制溫度和pH值。鹽濃度要逐漸提高,添加速度要慢,才能得到較好的結晶。有時在低溫下,用丙酮、乙醇等有機溶劑進行結晶。近年來採用平衡透析法,即將酶液裝人透析袋中,置於一定飽和度的鹽溶液中進行透折,這種操作可以獲得大量結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