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克諧

三元區荊東鄧氏系鄧氏第二房(石房)後裔。 據《三元鄧氏(金房)家譜》載,其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及港台等地。 荊東“垂裕堂”位於三元區荊東村,始建於南宋。

基本信息

三明市荊東垂裕詞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荊東村(三明學院內)有個“垂裕堂”,這是福建鄧氏後裔為紀念其先祖鄧克諧而修建的一座祠堂。
垂裕詞每年(古歷)八月初十日舉行祭祖祀典,不另行通知。凡要參加者請於前十日電話聯繫。聯繫方式見網站 最下方。
鄧克諧:字仲孝,入閩鄧氏第八世孫,生於宋乾德五年(967年)。鄧克諧善讀左氏春秋,少年時喜歡游名山大川,交結豪士。張齊賢與他交往密切,特推薦鄧克諧為特奏名進士,任廬令。後遷任大理評事。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諧,薦他出任刑州長路、尋召簽署院事。宋景德四年(1007年),鄧克諧以光祿大夫進大司馬、上柱國、賜章服金魚帶歸第。大中祥符四年間(10011年)卒,享年六十七歲。死後葬於三元區荊東。其墓與奉祀他的“垂裕堂”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垂裕堂”。 荊東“垂裕堂”位於三元區荊東村,始建於南宋。據《鄧氏家譜》載:鄧氏後裔鄧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官至江東安撫使。他為了紀念先祖鄧克諧夫婦,便在入閩鄧氏發祥地荊村“置垂裕堂,鑿池泛舟,名曰安撫池”,可見當時是頗具規模。此後,“垂裕堂”幾經興衰。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後,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了血腥鎮壓。秧及所在鄧氏,“垂裕堂”也就毀於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議裔孫房長仕仁、同力、天壽、成孫、正通合眾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鄧氏子孫又對“垂裕堂”進行了一次比較大規模的修建,增設了後堂部分。抗日戰爭時期,“垂裕堂”被國民黨保全處占為軍用,祠里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垂裕堂”也就陷入長期無人管理,日漸荒蕪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頒發檔案,對“垂裕堂”、鄧克諧墓作出文物保護的決定。三元的鄧氏後裔多方籌資,在原址上對“垂裕堂”進行了重修,歷時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間重建時的結構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廳、後廳組成。正廳上正中奉供著鄧克諧夫婦刊像,兩側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明道二年(1033年),鄧克諧在故鄉荊東病逝。鄧克諧死後葬於今三元區荊東垂裕堂後孤雁投湖畔。鄧氏後裔為了紀念鄧克諧,便在入閩鄧氏發祥地荊村“置垂裕堂,”並且“鑿池泛舟,名曰安撫池”。據《三元鄧氏家譜》載:“垂裕堂”始建於南宋,由鄧氏後裔鄧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官至江東安撫使)修建。“垂裕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廳、後廳組成。正廳正中供奉著鄧克諧夫婦刊像,兩側分例鄧氏“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此後,“垂裕堂”幾經興衰。明代後期,因鄧茂七起義反明之故,“垂裕堂”毀於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鄧氏後裔重建。現鄧克諧墓、“垂裕堂”均為三明市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節 源流
一、遷入
據《三元鄧氏家譜》中“三元後路鄧氏家譜源流序”載:“鄧氏得姓,相傳源於殷商武丁在位時,武丁因封其季父曼(字德陽)於南陽(今河南省境內)鄧國,遂以國為姓。故皆尊曼公為我鄧氏鼻祖。”鄧姓以南陽為郡,分封食采,世襲侯爵。恆王(公元前719~741年)時,傳至鄧宣(字吾離,為鄧氏第19代);離侯懼怕楚國,因此與蔡、鄭二國交盟,以尊周室面朝服於周。周襄王(公元前651~683年)時,鄧(第22代)被楚滅,失去封國。周景王(公元前544~578年)時,鄧侃(第26代)復為徐州刺史;鄧監(第30代)為晉陽縣令;鄧安國(第32代)為南城宰;鄧銘(第35代)為州牧刺史;鄧文仲(第36代)為河東縣令;鄧縉光(第38代)為安陵刺史;鄧成(第39代)為漢滄州牧;鄧敏(第41`代)中書大夫。鄧通(第42代)因佐漢有功,漢文帝賜他銅山。至東漢時,鄧禹(第47代)因輔佐光武中興,被封為太傅,謚元侯;永平三年(60年)加封為雲台首將(史稱雲台28將之首)。至72代鄧靜(字超群)居河南省光州固始縣,生4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據《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載:其第八房第12代孫鄧泰七(諱康進)撰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荊山重裕堂序記>敘述:“正祖,系光州固始縣人。一子分過南紅州;一子分過撫州;一子分過留州赤水縣;一子分過南劍州沙縣馬坑荊山。”鄧氏四兄弟中,長子鄧光布於唐末由固始入閩[註:《三元鄧氏家譜》載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閩,可能有誤。此處按新編《沙縣縣誌》載。]唐乾符初年(874年)為崇安鎮將;為福建鄧氏入閩始祖。次子光天則遷居江西建昌府南城縣。
鄧光布生二子:長子鄧頊以舅氏劍州路舊將羅石卒襲職,改封建州路將軍[註:元代始設“路”的建制,舊譜有誤]。次子鄧舜率部屬於荊東(古名歸仁里)田獵,始治宅屋。據《鄧氏族譜·地宅志》載:“荊村自(縣)治而西百里,水可舟至,陸可步通……,舜臣公田獵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鄧光布率部與黃巢起義軍作戰時,中流箭身亡後,鄧舜襲職為劍州路將軍(“為劍州路將軍”恐有誤)。鄧舜為沙邑荊村(今三元區荊東)始祖。
入閩鄧氏第7世(鄧舜一支)分別遷三元區莘口、沙溪洋等地。
入閩第8世祖鄧克諧(969~1033年)於北宋期間辟薦特奏進士,遷大理評事官居銀青光祿大夫;景德四年(1007年)進大司馬上柱國,賜章服金魚帶歸第;死後葬於荊東。鄧克諧生八子皆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鄧氏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說。《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清楚地記載了這八房的播遷:“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黃竹坑、長源、羅地、杜水、坑源、碓源、鄭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龍巖縣,九鵬住貢川發口;四房分鄭溪源;五房分25都;余,荊山各房。”其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四川、香港、台灣及海外各地,故荊東有入閩鄧氏發祥地的說法。
二、定居
鄧氏居三明市區各地,約有5000多人。
三元區後路鄧氏系北宋八音分房中的金(長)房。開基始祖為入閩鄧氏27世鄧增壽(字松老。行大五)。據《三元鄧氏(金房)家譜》載:“人朔公傳至第27世大五公,號增壽,字松老,南宋末元初遷來三元。”三元後路鄧氏由增壽開基,至今已傳26代。尤其是傳至友銘(1462~1530年)。友銘(即文德)生五子,為仁、義、禮、智、信五房;其後裔蕃衍三元各地。如今,三元後路鄧氏已有750戶,3300多人。
《三元前路鄧氏(匏房)家譜》載:“吾家世居三元正龍坊,而溯其所自出,則克諧五子有職之苗裔也。”三元前路鄧氏約有400多人。
《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載:“我祖有儀公系第七房(革房)。……至第三十一世豹一公(1456~1530年)偕弟攜家人,於明正德十六年(1520年)移居三元榮錦坊下巷。”迄今已繁衍17代(即鄧光布第47世),約有300多人。
《劍沙三元鄧氏(木房)家譜》載:“自第二十三世諱百二十二公居三元。”
三元區《柳城鄧氏(石房)家譜》載:“我柳城開基祖,朝奉朗明高公,實為石房八代孫,始遷於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距南津公十六代,溯仲孝公又九代矣。”嗣後又分居於莘口。總人口約有400~500人。
《劍沙沙溪陽鄧氏家譜》載:“鄧氏沙陽始祖五七朝奉公,系光布公的第十三代孫,自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由荊山遷來沙溪厚洋,隱德不仕,性耽嗜林園陶情自樂。”迄今已26代,有數百人口。
三元區岩前鄧氏系鄧氏第三房(絲房)後裔,至今已繁衍有300多人口。
三元區荊東鄧氏系鄧氏第二房(石房)後裔。據光緒年間鄧氏《明昌祠記》載:“吾祖勝七公自萬曆年間,由沙陽遷居荊村。”余樹松撰《敘》中說:“光布歷傳八世生克諧,克諧生八子以八音分房。荊村、沙陽系石房有沖公支派,復傳至28世而生勝七、勝九(留居沙陽)。”繁衍至今已有200多人。
列東土堡鄧氏系第四房(竹房)支苗裔,其《家譜》載:“自有汴公第三子九圍傳至(光布)第22世癸四生二子:盧、三。三公為遷列東之始祖諱招三。”據列東鄧氏手抄簿記,列東鄧氏人口已有200多人。
三、遷移
據《三元鄧氏(金房)家譜》載,其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及港台等地。其中,遷居台灣的有入閩鄧氏第46世孫子寧、允塏、允燮,入閩鄧氏第47世孫新園、新連、新木、繁福等;遷居法國的有入閩第46世孫允泮等。
據《三元鄧氏(匏房)家譜》載,遷居台灣的有入閩鄧氏第43世孫垂進、入閩鄧氏第46世孫景易等。
第二節 譜牒
一、宋及其以前
1990年第6次編修的《三元鄧氏家譜》載有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鄧氏後裔、承事郎知劍州知沙縣事鄧昭武撰寫的一篇“鄧氏舊譜序”,其中說:“昔先王察人倫。定姓氏,或以封,或以謚,或以官,或以實其事,於以蕃其枝,衍其派,歷百千世不朽也。……鄧氏之後,子孫眾多,不下萬餘,唯沙為盛,皆以詩書為業。……予膺上命,宰沙政,暇訪吾宗氏之後,鄧君鵬舉,登淳熙甲辰(1184年)進士,枉告余曰:‘某家辱叨簪纓之舊,自唐晉迄今,間生茂才,烜耀閩中,譜系班然,苟不請大手發揚其實,則先人之幽光,將沒匕也。’余盥手捧誦,既喜其族,得不述其事,於是命筆吏備書譜系,傳之世世雲。”可見,那時已有《鄧氏族譜》。
二、明清及民國
三元後路鄧氏族譜始修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由三元開基始祖鄧增壽的第8世孫鄧焜始倡修譜。鄧焜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舉人。他四處旁搜遠訪,手抄成書。他在“家譜自序”中說:“‘家譜岌岌乎其難哉’”。他“承父手廣搜博訪,得六冊焉。萬曆壬辰得一本,於現任南陽知府鄧鑣宗侄手,細閱此譜,以商時傅說為鼻祖,初則傅姓;繼而高宗賜傅說之子為夢薪,遂為夢姓,降而周初有夢磬,承楚子命,貢送鄧地,桐梓杉松等木於洛陽,以營洛邑,遂封羅磬於鄧邑為附庸,厥後改為鄧姓。”鄧焜所得鄧氏族譜“大都有河南、南陽、荊門、開封、新野、光州、成都等處之事居多,而劍沙毫不與焉。”“因正統北狩,而麻布街鄧茂七反,八閩騷動七邑遭劫,歸仁里一鄉,系同姓被禍尤慘。……當日荊村鄧姓,各走他鄉。獨士載以落髮得居荊村延福寺,存有此譜。斯人也,其派鄧氏。其寺故鄉,其譜確可信可傳。焜也獲之,反覆審閱,取為底本,因命名劍沙三元後路鄧總譜。”此譜,經鄧焜多方收集,進行編纂。鄧焜說:“正以盡一已之長,成先考之志,敘商、周、漢、唐、宋、元、明來之祖名,略加修補,不敢加意杜撰一句、一事、一代、一名,俱依日雲公譜而謄寫之。”此譜後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五年(1800年)、鹹豐三年(1853年)、同治七年(1868年)、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次重修。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一九九O年春,三元後路鄧氏對鄧氏族譜進行了第六次續修。這次續修按九條規則進行。其中,(一)對原譜的序文、史料有選擇地錄用;經認定選用的一律加標點以簡化體字照抄;增加遠祖圖像。對原譜的世系、家傳,不論遠近,一律以簡化體字原文照抄;對原譜記載的田園、山地、池塘、宅基地等祖傳產業全部刪除。(二)特彆強調男女平等。家庭中的子女享有同等權利上譜。有女無男的,女的可以承嗣上家傳,歡迎男到女家結婚,其婚配後上譜以鄧氏女方為主,夫男為配,所生子女隨母姓的上鄧氏家譜。宗婦離婚改嫁的可以上家傳,但應註明離婚或改嫁,其所生子女應註明生母姓名。(三)只生一子或一女出繼多戶的稱雙祧,按順序上譜。(四)新增列傳對宗族、鄉里有一定貢獻的人。
《三元鄧氏(匏房)家譜》於1994年也進行過一次編修。
第三節 文物
一、祠廟
鄧光布祠堂
鄧光布祠堂,又稱靈衛侯鄧公祠,位於沙縣城關水南鳳凰山下。該祠堂始修於宋,後屢圯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該祠堂座南朝北,為上、下兩幢五開間,木結構穿斗式建築。1986年,鄧氏後裔集資又重新維修,至今保護完好。
荊東“垂裕堂”
荊東“垂裕堂”位於三元區荊東村,始建於南宋。據《鄧氏家譜》載:鄧氏後裔鄧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官至江東安撫使。他為了紀念先祖鄧克諧夫婦,便在入閩鄧氏發祥地荊村“置垂裕堂,鑿池泛舟,名曰安撫池”,可見當時是頗具規模。此後,“垂裕堂”幾經興衰。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後,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了血腥鎮壓。秧及所在鄧氏,“垂裕堂”也就毀於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議裔孫房長仕仁、同力、天壽、成孫、正通合眾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鄧氏子孫又對“垂裕堂”進行了一次比較大規模的修建,增設了後堂部分。抗日戰爭時期,“垂裕堂”被國民黨保全處占為軍用,祠里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垂裕堂”也就陷入長期無人管理,日漸荒蕪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頒發檔案,對“垂裕堂”、鄧克諧墓作出文物保護的決定。三元的鄧氏後裔多方籌資,在原址上對“垂裕堂”進行了重修,歷時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間重建時的結構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廳、後廳組成。正廳上正中奉供著鄧克諧夫婦刊像,兩側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