郚城故城

郚城故城

郚城(wu cheng)故城位於安丘城西南30公里的紅沙溝鎮李家西郚村東,下營至小關公路南側。

地理位置

東西300米,南北4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故城遺址東、南兩面臨河,土質黃黑。故城東部因取土遭破壞,形成斷崖,文化層深達4米,上層為秦、漢、隋、唐文化。中層為商、周、戰國文化。下層為龍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標本獨具特色,時間連續性強,主要有銅鼎、提梁壺、盤、劍、陶瓮、罐和石佛像等。

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該故城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郚城,春秋時為紀國邑,稱郚。齊國滅紀國後,郚歸齊國。西漢時於此地設郚城縣。東漢時並於朱虛縣,降為郚城亭。《續山東考古錄》引《地理風俗記》載:“朱虛縣東四十里有郚城亭,故縣也。是郚城亭,即郚城縣降為亭也。”晉惠帝於此置平昌郡。北齊天保年間改為琅琊縣治所。隋大業二年(606年),琅琊縣改為郚城縣。唐朝初,因洪水等自然災害,郚城夷為平地,昔日的繁榮不再。唐武德六年(623年)郚城縣並於安丘縣。從春秋到唐代1400多年中,郚城一直是比較重要的地方,其中作為郡、縣治所有500多年。

從故城暴露的遺蹟遺物分析,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為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該故城對研究原始社會的衰敗,奴隸社會的形成,封建社會的割據,有一定借鑑作用。

後來,先輩立村時,為紀念郚城過去的繁榮,取村名皆不忘“郚”字,郚城故城以西的村初稱郚西,後來稱西郚,如李家西郚、劉家西郚。故城以南的稱南郚,以北的稱北郚(紅沙溝鎮的小北郚村)。“人民公社”時,故城附近的幾個自然村為郚城大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