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喜扎布

達喜扎布

達喜扎布,男,鄂溫克族,1958年10月生,內蒙古鄂溫克旗人,研究生文化程度,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

個人履歷

1979.09─1983.07 中央民族學院民語系學習
1983.08─1985.09 呼盟廣播電台蒙編部編輯
1985.09─1990.03 鄂溫克族自治 旗輝蘇木蘇木達
1990.03─1994.02 鄂溫克族自治旗紀委副書記
1994.02─1995.02 鄂溫克族自治旗教育局副局長
1995.02─1995.11 鄂溫克族自治旗教育科技局局長
1995.11─1999.01 鄂溫克族自治旗旗委副書記
1999.01─2007.11 鄂溫克族自治旗旗委副書記、旗長
(期間:1999.05—2001.05北方交通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研究生班學習)
2007.12—至今 呼倫貝爾市政協副主席

人物事跡

1958年10月,達喜扎布就出生在這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他的父母都是純樸的牧民,他們生活的地方叫輝蘇木。
小時候,因母親經常生病,達喜扎布的家庭生活很困難。達喜扎布懂事早,對母親特別孝心。國小畢業時他差點兒輟學,他萌生了一個很幼稚的想法,他要去掙錢給母親治病。他的想法讓父母很感動,但達喜扎布聰明、學習好,父母怎能忍心讓他輟學呢?
於是,達喜扎布考上了海拉爾一中繼續讀書,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前茅。79年高中畢業,他應屆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語言文學系蒙古語文專業。
在首都的大學堂里,達喜扎布開拓了視野,增添了見識,他知道了世界的博大。為了更好地走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勤奮地學習專業文化知識。他的勤奮受到老師的讚賞和同學們的好評,並以優異的成績畢了業。
83年8月,達喜扎布被分配到呼倫貝爾盟人民廣播電台任編輯、記者。這是達喜扎布喜愛的工作,與他大學裡學的專業很匹配,他滿腔熱情地投入了新生活。在工作中,他虛心地向老編輯、老記者學習請教,各項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到輝蘇木後當年12月入黨。
85年9月,組織上培養優秀民族幹部,達喜扎布被選中,經考核,他被分配到故鄉鄂溫克旗輝蘇木任代蘇木達(鄉長)。工作一段時間後,於86年人代會通過任職,從此,達喜扎布走上了仕途。
輝蘇木是達喜扎布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他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熟悉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如今,鄂溫克之子回到了家鄉,他要用他在外面學到的知識回報這塊養育他的土地,用一顆赤子之心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貢獻。
1983年末至1984年初,鄂溫克草原就遭遇了多年來罕見的白災,全蘇木7萬多頭(只)牲畜大部分被凍死,只剩下了1萬多頭(只)。
在這情況下自願申請到輝蘇木工作(85年)。到蘇木工作後,下鄉了解情況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利用半年的時間走完了全蘇木10來個嘎查幾百個牧戶。草原上牧民都住得分散,每到一家,他都詳細詢問受災情況,了解牧民的實際生活困難,然後記到本子上。回到蘇木,他主持會議,根據不同情況,研究解決牧民生產生活困難的辦法。
然後,他又積極為災後恢復發展畜牧業生產奔走,在旗里的統一安排下,親自帶十多位牧民去了錫林郭勒,在那裡為牧民買回了1000多隻母羊。
與達喜扎布搭班子的蘇木書記是他從小長大的朋友,倆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救災結束後,他們又多方奔走,為全蘇木接通了長電,開通了插轉台。
工作中,達喜扎布總是以樸素的民族情感去接觸牧民,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時間長了,許多牧民都把他認作了朋友。牧民們有什麼心裡話都與他說,他也在牧民家裡做客,實實在在地吃手把肉,喝酒。關係融洽得猶如親兄弟.

歷 練

達喜扎布的工作成績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和欣賞,1990年3月,達喜扎布被調離了輝蘇木,到旗里任紀委副書記。在這個崗位上,達喜扎布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四年,做了許多具體而有實效的工作。
1994年2月,達喜扎布又被組織上調到旗教育局任副局長。達喜扎布是學文的,蒙漢語兼通。在教育局任職期間,他經常與教研室的同志多次到各學校聽課。他工作認真,做事踏實,在考核教師教學質量優劣時,他要求不事先通知被考核本人。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被考核教師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才能看出其實際能力水平。然後根據政策要求,該上的上,該下的下。
1995年2月,達喜扎布又被組織上調任旗科技教育局局長。組織上之所以在職務上頻繁調動他,主要的原因是看好了他潛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刻意鍛鍊他,為讓他今後挑更重的擔子打基礎。
95年11月,達喜扎布被任命為鄂溫克旗委副書記。
他分管組織工作和牧區工作。
為了加快牧區的改革步伐,讓牧民早日過上富裕的生活,達喜扎布深入基層調研,這期間,他走遍了全旗的所有牧區,對各蘇木、嘎查的牧民生產生活情況了如指掌。他撰寫的調研報告受到旗主要領導的重視,並落實到了具體工作中。
達喜扎布告訴筆者:牧區怕“白災”,牧區也怕“黑災”。
“黑災”是什麼呢?筆者孤陋寡聞,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兒。
黑災就是整整一個冬天不下雪。河流凍結。牧區沒有水井,造成了人和畜群的飲水困難。
達喜扎布當旗委副書記時,就趕上了這樣一個年頭兒。
於是,達喜扎布提出了在牧區搞人畜飲水工程(主要是打井)。在得到旗里主要領導支持後,達喜扎布便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完成了這個項目。受到了廣大牧民的歡迎。

考 驗

1999年初,對達喜扎布來說,是一段難忘的日子。旗里領導班子換屆時,以優勢的選票當選了人民政府旗長。當然,這與達喜扎布素質與修養的優秀,與全旗廣大牧民的信任是分不開的。
他暗暗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以不負全旗父老鄉親的厚望。
接手工作,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大堆難題: 旗財政欠外債兩個多億。
幹部職工五個月開不出工資。
上訪。告狀。 ……
俗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家過日子不能沒有錢,大家過日子更不能沒有錢。如今,達喜扎布是旗長,就是鄂溫克旗的大當家了。沒有錢,這日子可怎么過?這個家怎么當?
在把全旗的經濟情況摸透後,在旗常委會上,達喜扎布提出了發展經濟的新思路——農牧業產業化——以牧業為龍頭,抓奶業發展。
具體做法是:1、繼續扶持上海光明乳業,發揮它的龍頭帶動作用。2、從巴彥托海到伊敏,有意識地規劃一個奶牛帶,請加拿大專家幫助指導科技飼養技術。
定了路子,就付諸實施。很快地,牧民的棚舍建起來了。接著又搞飼料地、節水灌溉、網圍欄;同時改善牧民居住條件,為牧民建磚房等。
牛奶產量上來之後,為鼓勵牧民積極性,對萬噸蘇木、千噸嘎查、百噸牧戶給予獎勵。且說到做到,絕不含糊。
帶領蘇木、嘎查一把手到上海光明乳業參觀學習、取經,提高蘇木、嘎查領導的開放意識。
當時有一句口號: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把奶產品進一步打出去,為了創造更好的環境招商引資,達喜扎布決定先修路。他親自帶人到上面跑項目,爭取資金髮展地方經濟。資金到位,專款專用。五六年間,鄂溫克旗新修築的路比建旗幾十年修的路還多。這期間,達喜扎布還為鄂溫克旗的基礎建設、水、電等工程跑來了資金。
鄂溫克旗的日子好過了。
2001年3月29日,達喜扎布在全旗畜牧業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把以乳肉草業為重點的畜牧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加速建設畜牧業強旗步伐。
憑這句話,就足以說明鄂溫克旗已經有了很不錯的經濟基礎了。
達喜扎布除了工作作風紮實肯乾,他還有計謀、有韜略。
下面舉兩個例子:1、全國扶持22個較小民族640個村,內蒙古分到61個村,達喜扎布得到信兒,立馬行動,一下子就為鄂溫克旗爭取到了23個。
國家匹配資金相繼到位後,達喜扎布立即為規劃內的牧民建新房。一戶牧民拿五千元就可以住上嶄新的磚瓦房,貧困戶拿不出錢的,也給建。但有個條件:住房不許隨便買賣。
2、國家發改委張副主任來紅花爾基考察,走的那段路是沙石路。達喜扎布尋機巧妙地拜見了張副主任,通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張副主任慷慨答應每公里給30萬修這條路。
要不來錢的路也修。因為路多了路好了才能帶來富裕。
伊敏——白音托海這條路就是貸款修起來的。
原巴彥嵯崗的路是達喜扎布跑自治區要錢修的。
幾年裡修建公路總長900多公里。其中等級路700多公里。
路修好了,電還不夠普及。達喜扎布就又跑自治區找電業系統的領導。他誠懇的話語感動了對方,自治區電業系統領導便親自帶人來考察。結果是:為全旗所有嘎查通上了電。
電有了,就充分利用它的功能,搞水利建設。有的嘎查飲用水含氟高,為了保障牧民的健康,就開始稿了自來水。
路有了,電有了,水也改良了,就改良草場。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廣大牧民推廣了種植優良牧草的技術,人工草地面積達幾萬畝。
鄂溫克旗有林間草地被先後開墾達130多萬畝,國家有關“退耕還草”的政策一到,達喜扎布立刻行動起來。做為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溫克人,當然清楚“草”對自己的重要。倘若草場都被種上了莊稼,那還能叫草原嗎?
達喜扎布帶人到境內的那些農場考察、交涉,按政策要他們退回了該退的耕地,保護了生態和環境。
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治理環境,他主持召開治理沙化草地的專題會議,跑項目資金用網圍欄的方式把河沙地帶圍起來,並播種固沙成植物。
物質文明豐富了,達喜扎布還要抓精神文明。
豐富鄂溫克民族博物館。建自然博物館。
搞冬季那達慕,賽駱駝,賽馬。
搞鄂溫克、達斡爾、布里亞特、額魯特民族服飾表演隊。
在錫尼河(布里亞特)、白音塔拉(達斡爾)都建了民族博物館。
在原白音嵯崗蘇木建“名人館”,裡面有通福、明泰等民族文化名人事跡和生平介紹。
每年6月18日是鄂溫克民族的“瑟賓節”,這一天,全旗的老百姓都興高采烈地參加活動。達喜扎布抓住這個機會、利用這個節日宣傳鄂溫克、擴大鄂溫克的知名度。他請來國內外嘉賓觀看祭敖包、摔跤、賽馬,還按照國際標準搞了奶牛大賽(按體型、體重、身高、相貌、產奶量等要求打分),第一名獎勵一萬元。極大地鼓勵了牧民養奶牛的積極性。
搞旅遊開發。爭取資金申請建成了三千多平方公裡面積的國家級“輝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境內風光旖旎,景物壯觀,有鳥類187種,其中丹頂鶴、大鴇等國家1級保護鳥類9種,大天鵝、白琵鷺等國家2級保護鳥類27種,還有各種動物、30多種魚類,這裡既有原生態,又有少數民族民俗風情,對遊客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此外,還建成了“紅花爾基樟子松林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
對外文化交流。組織旗烏蘭牧騎赴俄羅斯烏蘭烏德市(布里亞特共和國)演出。並與烏蘭烏德建立了友好旗市。
親自帶烏蘭牧騎赴日本東京、北海道演出。
由作家、歌唱家、學者組成訪問團赴俄羅斯薩哈共和國訪問。
這些活動為宣傳鄂溫克旗知名度,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不可低詁的作用。
達喜扎布是一位知識分子型的官員,因此,他有著深深的民族憂患意識。鄂溫克族在全國共有三萬人,鄂溫克旗有一萬多,為了提高民族文化素質,鼓勵讀中專大學的孩子、扶持困難戶孩子、對考試成績優異的孩子給與獎勵、他呼籲成立了“鄂溫克民族教育基金會”,自己擔任會長。基金會一成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俄羅斯鄂溫克朋友贊助5萬美金;房地產開發商贊助45萬元人民幣;鄂爾多斯成龍集團老總贊助30萬元人民幣;廣東一個代表團來考察,也贊助了35萬元人民幣。當地各機關幹部職工和老百姓也熱情參與,達喜扎布自己也贊助了一萬元。
在資金的使用上,嚴格把關。同時也制定了細則,分出了等級。如孤兒考上大學的,一直供到畢業。
鄂溫克旗由20個民族組成,達喜扎布任職期間,為家鄉的各項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各民族互相團結,互相尊重。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穩定。
下面一組數字供讀者參考:
1999年達喜扎布接任旗長時,財政年收入是1億2千萬;牧民年均收入是3.090.00元。
2007年達喜扎布離任時,財政年收入是6億9千萬;牧民年均收入是5.600.00元。

奉 獻

2007年12月,達喜扎布升任呼倫貝爾市政協副主席。分管民族宗教、青年婦女等工作。
達喜扎布知道,在政協要想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那就必須下到基層搞調研。於是,2008年6月,他率調研組到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鄂倫春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就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調研視察。收集了大量資料,撰寫了《關於對呼倫貝爾市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視察報告》,文中列舉了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獨特的科學的建議,呈送給市委、市政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督辦提案:落實“蒙古語廣播覆蓋率低”的提案,達喜扎布清楚,牧民生活在草原上,看電視的機會少,收聽廣播的機會多。廣播裡傳達出來的信息既有政治、經濟方面的又有文化方面的,這對於牧民的生活很重要。於是,他召集廣電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開會,指出蒙古語廣播對草原牧區的重要性。爭取落實到“09年度呼倫貝爾市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
09年達喜扎布又搞了民族宗教方面的調研,調查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現狀、地方黨委、政府對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宣講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並與主管市長協調,幫助牙克石清真寺解決了集中供熱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