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是20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建國。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我國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變遷和基本特徵,生態系統受損機理、農牧系統耦合效應,農牧業生產現狀、產業最佳化模式、農牧業發展戰略,以及以退耕還草為背景的草地植被恢復重建技術、人工草地建植與草田輪作技術、牧草收穫與加工貯藏技術、牧草種子生產技術、草食家畜飼養管理技術、旱地農業發展技術等。本書大部分內容為近十幾年的研究成果,既論述了農牧交錯帶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又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技術措施。

目錄信息

第一章農牧交錯帶的形成及戰略地位1

第一節農牧交錯帶的提出及界定1

一、農牧交錯帶的提出1

二、農牧交錯帶的界定2

三、農牧交錯帶的新界定及範圍8

第二節農牧交錯帶的形成12

一、古代屯墾屯田對農牧交錯帶形成的影響12

二、解放後開墾草原對農牧交錯帶形成的影響19

第三節農牧交錯帶的戰略地位21

一、東西部之間過渡帶21

二、國家生態安全帶22

三、能源礦產基地帶22

四、農林牧系統最佳耦合帶22

五、經濟發展的第二條黃金帶23

六、多民族聚集帶24

第二章農牧交錯帶的變遷25

第一節中國農業的發展與歷史上農牧界限的波動25

第二節農牧交錯帶氣候變化與農牧交替27

第三節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變遷29

一、氣候乾旱化和牛耕技術的發展29

二、農牧交錯帶與農牧結合30

三、脆弱環境變遷的警示意義30

第四節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的演變31

一、文化發展對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的影響31

二、氣候變遷導致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的考古依據35

三、近期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空間格局37

四、近期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變遷的驅動力39

第三章農牧交錯帶的基本特徵42

第一節生態環境的過渡性42

一、生物氣候的過渡性43

二、邊緣效應明顯44

第二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45

一、生態環境敏感性強45

二、生態環境退化趨勢明顯46

三、生態功能衰退47

四、脆弱的地表物質基礎48

五、地貌格局的特殊性49

第三節經濟條件的脆弱性49

一、社會經濟系統閉塞50

二、經濟發展落後50

三、社會條件的脆弱性50

第四節自然災害頻繁52

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52

二、自然災害導致農牧業生產低而不穩53

第五節界面的強烈波動性54

第四章農牧交錯帶農牧業生產現狀56

第一節氣候對農牧交錯帶農牧業的影響56

一、氣候變化與農牧交錯帶的農牧業生產56

二、氣候變化將引起農牧交錯帶位置移動57

三、氣候變化對農牧交錯帶農業的影響57

四、氣候變化對草原地上生物量及載畜量的影響58

第二節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59

一、生態環境惡化60

二、經濟、文化發展滯後62

三、農牧業生產力水平低而不穩63

四、草地退化和荒漠化嚴重64

第三節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66

一、農牧林產業複合與最佳化66

二、種植業結構74

三、畜牧業結構76

第五章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受損機理79

第一節草地生態亞系統的受損機理79

一、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80

二、開墾對壩上草原生態系統的影響83

三、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87

第二節農業生態亞系統的受損機理87

一、種植業結構嬗變88

二、 種植業產值比例分析89

三、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例分析90

四、農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轉化途徑不暢91

第三節複合生態系統的受損機理92

一、複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及特點92

二、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對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的影響93

三、過度的人為干擾造成複合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變化95

第六章農牧交錯帶農牧系統耦合效應98

第一節農牧系統耦合的歷史和理論依據98

一、農牧系統耦合的歷史依據98

二、農牧系統耦合的理論依據99

第二節界面系統的相悖與耦合102

一、地境植物界面系統的相悖與耦合102

二、植物動物界面系統的相悖與耦合104

第三節系統耦合生產潛力的釋放106

一、系統耦合的催化潛勢106

二、系統耦合的位差潛勢106

三、系統耦合的多穩定潛勢107

四、系統耦合的管理潛勢108

第四節系統耦合的形式和現狀及動力因素108

一、系統耦合的形式108

二、系統耦合的動力因素109

第五節系統耦合效應112

一、系統耦合植物生產系統效應113

二、系統耦合動物生產效率114

第六節系統耦合功率最大化設計117

第七節農牧交錯帶農牧耦合的政策與技術保障體系121

一、克服政策層面上的障礙121

二、解決和完善技術層面上的問題121

第七章農牧交錯帶最佳化模式123

第一節最佳化理論123

一、農牧資源配置模式的理論123

二、國內外農業資源最佳化配置研究125

第二節農牧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129

一、農牧業資源的配置129

二、我國農牧交錯帶農牧資源配置現狀131

三、農牧交錯帶農牧業資源最佳化配置132

第三節農牧交錯帶不同類型區農牧業生產最佳化模式136

一、草地改良及種草養畜典型模式136

二、內蒙古烏盟地區“進、退、還”典型模式141

三、內蒙古陰山北麓“丘陵單元小流域治理”典型模式145

四、內蒙古奈曼旗“小生物圈”沙地治理開發模式149

五、河北壩上錯季蔬菜生產典型模式151

第八章草地植被恢復重建技術157

第一節草地植被恢復157

一、草地封育157

二、草地松耙158

三、草地補播160

第二節退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復164

一、退耕地的自然演替過程164

二、退耕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變化165

三、退耕地自然恢復中的定向培育技術166

第三節退耕地的人工植被重建167

一、選地與基本建設167

二、草種選擇技術167

三、牧草種植技術168

第九章人工草地建植與草田輪作技術169

第一節牧草播種的土壤準備169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169

二、苗床準備170

第二節播種前的種子處理171

一、硬實種子及其處理171

二、豆科牧草接種根瘤菌172

三、種子的去芒174

第三節牧草的播種174

一、播種方法175

二、播種時期175

三、播種深度176

四、播種量176

五、牧草的混播177

六、保護播種179

七、草地建植初期的管理179

第四節草田輪作技術180

一、輪作的重要作用180

二、輪作中各類牧草及作物的地位182

三、輪作的主要類型183

四、草田輪作計畫的編制184

第十章牧草的收穫與加工貯藏技術187

第一節牧草的收割187

一、牧草收割的時間187

二、牧草刈割留茬的高度188

三、牧草的刈割過程189

第二節牧草的乾燥189

一、牧草乾燥過程中的水分變化189

二、牧草刈割後生理生化過程中的營養物質變化190

三、牧草調製過程中養分的損失190

四、牧草乾燥的方法192

五、其他加速乾燥方法193

第三節乾草的加工194

一、草捆的加工194

二、草粉、草粒及草塊加工195

三、牧草的分離加工196

第四節乾草的貯藏198

一、乾草的堆藏198

二、乾草捆的貯藏199

三、半乾草的貯藏199

四、草粉、草粒及草塊的貯藏200

第五節牧草的青貯201

一、青貯的原理及發酵過程202

二、製作青貯必備的條件203

三、青貯設施204

四、青貯料的調製205

五、青貯過程中的養分損失及青貯添加劑206

六、半乾(低水分)青貯208

七、青貯料的品質鑑定及利用209

第十一章牧草種子生產技術211

第一節牧草種子田的建植211

一、苗床的準備211

二、播種方式和方法212

三、播種時間及播種量213

第二節牧草種子田間管理213

一、施肥213

二、灌溉216

三、人工輔助授粉216

四、牧草種子收穫後的田間管理217

第三節牧草種子的收穫218

一、種子收穫的時間219

二、種子收穫方法220

第四節牧草種子的乾燥與清選221

一、牧草種子的乾燥221

二、牧草種子的清選222

第十二章草食家畜飼養管理技術224

第一節奶牛的飼養管理技術224

一、泌乳母牛的飼養管理224

二、乾乳母牛的飼養管理227

三、犢牛的飼養管理228

四、育成牛的飼養管理229

第二節肉用牛的飼養管理技術230

一、肉用牛的育肥230

二、架子牛的育肥232

三、種公牛的飼養管理233

第三節羊的飼養管理技術234

一、羊的生活習性234

二、羊的飼養方式234

三、各類羊的飼養237

四、其他管理技術240

第十三章農牧交錯帶旱地農業技術242

第一節旱地農作物栽培技術242

一、古代旱地農作物栽培技術242

二、旱地作物生物學基礎242

三、選用抗旱高產品種244

四、蓄水保墒246

五、輪作倒茬248

六、播種及群體密度248

七、合理施肥249

八、防治病蟲害251

第二節節水灌溉技術251

一、節水灌溉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率251

二、節水灌溉潛力252

三、旱地作物生長發育與需水量253

四、灌溉用水源253

五、輸水系統255

六、灌溉方式255

第三節保護性耕作257

一、保護性耕作的定義與概念257

二、保護性耕作的產生與發展257

三、保護性耕作與可持續發展258

四、保護性耕作技術259

第四節地膜覆蓋技術261

一、生態效應261

二、技術優勢262

三、地膜覆蓋技術264

第五節設施農業技術265

一、設施農業的形成與發展266

二、設施農業在旱地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267

三、設施農業類型267

四、設施農業技術268

第十四章農牧交錯帶的農牧業發展戰略271

第一節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框架與基本理論271

一、農牧交錯帶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的基本框架271

二、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272

第二節農牧交錯帶的農牧業結構調整戰略282

一、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282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戰略283

三、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戰略285

參考文獻2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