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既是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也涉及到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 主要關聯到兩個層次的傳播:第一,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在日常交往互動中的融合、矛盾、衝突與解決方式,等等;第二,人類文化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指基於文化系統的差異,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往與互動的過程與影響,以及由跨越文化的傳播過程所決定的文化融合、發展與變遷。

基本信息

歷史

人類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了針對在國外購買奴婢的規定。公元前1750年,古埃及就有了埃及人與亞洲人交往的記載。距今2 000多年前,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表達了人類對異族產生惡意傾向的評價:“人們總是急於責怪異族。”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具體表現,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範例。距今600年前,鄭和船隊7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範圍的交往,人類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開始了新的篇章。

(參閱《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孫英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跨文化傳播學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學呢?跨文化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一門學科,其英文表達為“Intercultru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在我國也翻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者“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見諸於有關文化差異(文化維度)的著作中,特別是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C.特蘭狄斯(Harry C.Triandis)、方斯·特龍皮納爾斯(Fons Trompenaars)、沙龍·施瓦茲(Shalom 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爾茲(Clifford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這些學者的相關理論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傳播理論和傳播情景中,特別是商務、管理和市場行銷之中。

跨文化傳播學始創於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在發現新大陸之前,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繼湧入美國,於是美國便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大國,一個文化多元社會。在這個宗教、文化多元的社會中,白人占統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的移民便自然處於被支配地位。於是,種族矛盾和文化衝突開始蔓延。

二戰使得不少歐洲的美國同盟變成了廢墟,為了冷戰的需要,為了跟蘇聯抗衡,美國推行馬歇爾計畫,大力扶植歐洲經濟發展,於是大量的專家、學者、企業員工被派往歐洲;同時,美國經濟並未受到二戰的太大影響,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繁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移民。美國政府發現,許多由美國政府和企業外派的工作人員都因文化差異,無法適應派往國生活,最終無功而返。美國的外來移民及留學生中經歷著這種“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說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外來移民、留學生、旅遊者劇增,外派工作人員不斷,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客觀上需要一門嶄新的學科——跨文化傳播學來研究相關的跨文化衝突問題。

愛德華·霍爾正好處於這個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使他成為了承擔這一使命的人。愛德華·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於美國的密蘇里州,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1933-1937年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並研究,寫成自傳《三十年代的西部》 。二戰期間,愛德華·霍爾曾經在歐洲和菲律賓服役,並在這些地方從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間概念研究。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美國政府部門的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ServiceInstitute)任教,對外派出國人員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期間,他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並撰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

跨文化傳播與全球社會這個巨大“話語場”的各個層次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跨文化傳播研究為全球化趨勢直接推動,並同殖民、世界大戰及戰後改制、後殖民、現代性等深刻和廣泛的變遷密切聯繫。跨文化傳播研究對人類交往的多方面關注,對不同文化的精神面像和萬千變化的個體表現的呈現,顯示了這一學科對全球社會與文化的事實與變遷的認識深化過程,也展示了這一學科的理論和現實價值。作為一種文化觀念與策略複合的知識系統,跨文化傳播學對於觀察和指導不同文化與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實踐都有不可替代的學術意義,有益於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也決定著人類在21世紀的集體命運。

主要事件

時間事件

1914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Groves

1918-1932年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係研究

1948-1950年與Eric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在《美洲科學》雜誌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係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在柏林國際傳播協定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圖書信息

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

書名: 跨文化傳播

作者:(美)薩默瓦,(美)波特,閔惠泉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7-1

ISBN:9787300123486

開本: 16開

定價:45.00元

作者簡介

拉里·A·薩默瓦 美國聖迭戈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他曾在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那裡任教五年。薩默瓦是跨文化傳播研究和寫作方面的領袖人物,在人類傳播領域,他獨立撰寫或與人合寫的著作有13本之多。其中與理察·E·波特合著的《跨文化傳播文集》和《跨文化傳播》 (教科書)已分別印製到第十版和第六版。除此之外,他在美國國內和國際會議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傳播與文化

第二部分文化的影響

第三部分從理論到實踐

第四部分從知識到行動

索引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