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痢

概述

赤痢:中醫稱大便中帶血不帶膿的痢疾。痢下多血或下純血者。即血痢。《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熱乘於血,則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

病因

以熱毒引起大便出血。

症狀

大便下血,里急後重,時時入廁,每次便量甚少。嚴重者,肛腸如筒,血如屋漏,腹疼不食,危可禁口。

治療

治法

熱結腸中,痢疾下血。

血痢湯

白朮1錢,條芩1錢,蒼朮1錢5分,黃連1錢5分,乾薑8分,黃柏8分,當歸8分,滑石8分,烏梅2個。
水煎,食前服。

止血痢疾丸

鴉膽子(去皮油)10兩,桂元肉20兩。上為細末,膠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錢,用膠囊裝服,開水送下。

鑑別

赤痢有:疫熱痢、濕熱痢、虛寒痢、休息痢、五色痢、水谷痢、禁口痢、風痢等多種。對於痢症,古人以白凍者為濕為寒;赤污者屬熱屬毒;初患者為實為熱者多;患時長者虛寒、虛熱者多。依古論,初秋痢疾多發,當屬時疫;患時已逾十餘日,當屬虛寒;重墜嚴重,似如風痢;膿血兼雜,可為水谷;此皆典籍辨痢病之法,雖為正統之論,實不醫學。通法認為,只要有里急後重,時時入廁便膿血者,即可定證為痢。此病舌紅而乾,脈沉而數,可依熱毒引起大便出血論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