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維健

賽維健

賽維健是治療結腸直腸癌的新藥,由南京正大天晴製藥有限公司生產。

南京正大天晴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雷替曲塞的商品名

雷替曲塞

英文化學名:S)-2-[(1-{5-[Methyl-(2-methyl-4-oxo-3,4-dihydro-quinazolin-6-ylmethyl)-amino]-thiophen-2-yl}-methanoyl)-amino]-pentanedioic acid

中文化學名:N-[5-[N-甲基-N-(2-甲基-4-氧代-3,4-二氫喹唑啉-6-基甲基)氨基]-2-噻吩甲醯基]-L-谷氨酸

結構式:

分子式: C21H22N4O6S 分子量:458.49

用途:治療結腸直腸癌新藥。

質量標準:企標

注射用雷替曲塞,Raltitrexed,生產廠家:南京正大天晴製藥有限公司,商品名:賽維健

成分:雷替曲塞、甘露醇、氫氧化鈉和磷酸氫二鈉。

性狀:白色或類白色疏鬆塊狀物或粉末

適應症:本品用於治療不適合5-FU/亞葉酸鈣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

規格2mg

【藥物名稱】雷替曲塞粉針Raltitrexed Injection

【分子式成分】N-[5-[N-甲基-N-(2-甲基-4-氧代-3,4-二氫喹唑啉-6-基甲基)氨基]-2-噻吩甲醯基]-L-谷氨酸

【製劑規格】本品為白色凍乾粉末,每瓶含雷替曲塞2 mg。

【藥理毒理】藥理學研究表明,雷替曲塞為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劑,該藥通過細胞膜外還原型葉酸鹽載體系統將本品主動攝入細胞內,而後迅速代謝為多谷氨酸類化合物抑制胸苷酸合酶的活性,並能在細胞內瀦留,長時間發揮作用。它對結腸直腸癌細胞系的抑制作用強於5-氟尿嘧啶,雷替曲塞的IC50長期給藥為1.3~3.9 nmol/L,短期給藥為80 nmol/L,而5-氟尿嘧啶與甲醯四氫葉酸合用長期給藥IC50為330~5800 nmol/L,短期給藥為150000 nmol/L。體外研究觀察到雷替曲塞與5-氟尿嘧啶聯合用藥有協同作用,這種作用依賴於給藥方案和劑量。對176例晚期結腸直腸癌患者進行的II期臨床試驗,給予雷替曲塞3 mg/㎡,每3周1次,有25.6%產生綜合療效,從治療到病情進展平均時間為4.2周,存活期平均為11.2月。1300多例晚期結腸直腸癌患者的3項III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雷替曲塞治療組(每3周1次,每次3 mg/㎡)與5-氟尿嘧啶加甲醯四氫葉酸治療組(5-氟尿嘧啶425mg/㎡加甲醯四氫葉酸20 mg/㎡或5-氟尿嘧啶400 mg/㎡加甲醯四氫葉酸200 mg/㎡,每天1次,連續5天,每4~5周重複1次),所產生的客觀有效率相似,分別為14.3%~19.3%和15.2%~18.1%,中位緩解時間分別為3.1~4.8和3.6~5.3個月,中位生存期分別為9.7~10.9和10.2~12.7個月。

【藥 動 學】患有不同程度實體瘤的患者給予本品3 mg/㎡治療後,藥物濃度與時間呈三室模型,Cmax的平均值為833 μg/L,AUC為1090 μg/L.h,分布相半衰期T1/2為0.8~3 h,最終消除半衰期T1/2γ為8.2~105 h,與給藥劑量無關。雷替曲塞主要消除途徑是以原型藥物形式從腎臟排出,患有輕、中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的T1/2明顯延長,AUC比正常腎功能患者增加2倍。

【適 應 症】在患者無法接受聯合化療時,本品可單藥用於治療不適合5-Fu/亞葉酸鈣的晚期直腸結腸癌患者。

【不良反應】靜脈滴注本品後常見副作用為血液毒性包括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胃腸道副作用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較少見黏膜炎、口炎(包括口腔潰瘍)、消化不良和便秘,一般患者耐受性良好,副作用發生率較低。造血系統可能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為白細胞減少,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可單獨或同時發生。肝臟常見AST和ALT的可逆性升高。心血管系統:有報導臨床中患者出現心律和心功能異常,發生率分別為2.8%和1.8%。小於2%的患者可發生關節痛和張力過強(肌痙攣)等不良反應。皮疹較常見,發生率14%。較少見脫皮脫髮、出汗、味覺異常和結膜炎。乏力和發熱較常見

【相互作用】未見本品與華法林、非甾體抗炎藥的相互作用,建議本品不與亞葉酸鈣、葉酸和維生素製劑聯合用藥,以免發生相互作用,與其他細胞毒藥物聯合用藥的安全尚未確立。

【用法用量】成人推薦給藥劑量為每次3 mg/㎡,用50至250 ml 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稀釋後靜脈滴注15 min以上,每3周重複給藥1次。 避免與其它藥物混合輸注。

[藥物過量]藥物服用過量的產生嚴重的骨髓抑制等血液毒性和胃腸道毒性,應避免使用過量或遵醫囑,藥物過量時可每6 h給予亞葉酸鈣25 mg/㎡。

【注意事項】對本品過敏者及有嚴重併發症者禁用。孕婦、治療期間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禁用。使用本藥錢排除妊娠可能。重度腎功能損害者禁用。

本能只做單獨給藥,避免與其它藥物混合使用。本品用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水溶液稀釋後應避光保存,在24小時內使用。輕度和中毒肝損傷患者使用時無需調整本品劑量,但本品部分經糞便排泄,嚴重肝損傷患者使用時應注意。孕婦及哺辱期婦女禁用本品。兒童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尚未確立,兒童慎用。

[老年患者用藥] 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腎腎功能損傷的老年患者血漿清除率降低,可發生體內積蓄,應降低本品的劑量肌苷清除率在55~65 mL/min,應給予推薦劑量的75%,肌苷清除率在25~54 mL/min,應給予推薦劑量的50%,每4周重複給藥1次。

雷替曲塞或5-FU/CF 聯合奧沙利鉑治療局部晚期或復發

轉移性結直腸癌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試驗

1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2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3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

4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5 解放軍南京八一醫院6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7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8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9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10 中南大學湘雅二院11 浙江省腫瘤醫院12 黑龍江省腫瘤醫院

13 吉林省腫瘤醫院14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王佳蕾 1 李進1 劉天舒2 葉根寶3 鄭磊貞4 秦叔逵5 陶敏 6 莊志祥7

於志堅8 徐農9 胡春宏10 張沂平11 張清媛12 程穎 13 楊春康14

摘要 目的:前瞻性比較雷替曲塞或5-FU/CF 聯合奧沙利鉑治療局部晚期或復發轉移性結

直腸癌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經病理組織學和/或細胞學確診的局部晚期或復發轉移性的結直

腸癌患者214例,隨機進入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雷替曲塞3mg/m2,靜滴,第1天;奧沙

利鉑130mg/m2,靜滴,第1 天。對照組:亞葉酸鈣200mg/m2,靜滴,第1~5 天;5-氟尿嘧啶

375mg/m2,靜滴,第 1~5天;奧沙利鉑130mg/m2,靜滴,第1 天。兩個方案均為每3 周1個

周期。每3 個周期評價療效,直至疾病進展或毒性不能耐受,最多用6 個周期。結果:試驗組

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29.1%和17.0 %(P =0.0437)。疾病控制率分別為77.7%和

63%(P=0.0237)。試驗組中位疾病進展時間8.7 個月,明顯優於對照組7.2 個月(HR=1.491,

P=0.0427)。試驗組粒細胞減少(48.2% vs 29.4%,P=0.005)和轉氨酶升高(49.1% vs 35.3%,

P=0.041)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對照組嘔吐的發生率明顯高於試驗組(40.2% vs 61.8%,

P=0.0002)。但兩組的生活質量無明顯差異。結論:雷替曲塞聯合奧沙利鉑方案是晚期復發轉移

性結直腸癌有效的姑息治療方案,它的有效率明顯高於傳統的5-FU/CF 聯合奧沙利鉑方案,毒

性可以耐受且用藥方便,不需CF增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字 雷替曲塞;奧沙利鉑; 結直腸癌;氟尿嘧啶; 化學治療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系統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西方居腫瘤死亡的第2 位。我國惡性腫瘤譜中結直

腸癌僅次於胃癌、肝癌和肺癌,位居第4位。5-氟尿嘧啶(5-FU)是治療局部晚期或復發轉移性結腸直腸癌

的基本化療藥物,聯合亞葉酸鈣(CF)可增加5-FU 的療效。近年來國外臨床研究表明,奧沙利鉑聯合5-

FU/CF 是常用的晚期結直腸癌的一線化療方案。雷替曲塞(Raltitrexed)最初由英國Zeneca 公司和Royal

Marsden醫院合作開發的一種喹唑啉葉酸鹽類似物,於1996年首先在英國上市,現已有16個國家將雷替

曲塞作為晚期結直腸癌的一線用藥。它屬於細胞毒抗癌藥物,通過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TS)起作用。它

還能通過還原型葉酸甲氨喋呤細胞膜載體被細胞主動攝取,進入細胞後能快速完全的被葉酸基聚谷氨酸

合成酶代謝為一系列多聚谷氨酸類化合物。這些多聚谷氨酸類化合物是比雷替曲塞更強的TS 抑制劑,

從而抑制細胞DNA 的合成,並且能在細胞內瀦留,長時間地發揮細胞毒作用。與5-FU 相比,雷替曲塞

具有更強的抗人結腸癌腫瘤細胞的活性。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審查批准,由復旦大學附屬

腫瘤醫院牽頭,組織全國14家具有臨床研究資質醫院的相應科室共同完成了雷替曲塞或5-FU/CF聯合奧

沙利鉑治療局部晚期或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 資料與方法

(一) 入選標準

336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2007)

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的局部晚期或轉移復發性的結直腸癌患者;年齡18~70 歲;預計生存期

≥12 周;KPS 評分≥60 分;入組病例可以是初治(一線)或復治(二線)病人;如為復治(二線)患者距末次

化療或放療結束至少間隔4 周以上,且化療無效或本研究觀察病灶在非放療靶區;如為既往用過奧沙利

鉑進行輔助化療,現復發轉移的患者,距末次化療至少間隔6 個月以上時間;至少有一個可測量的腫瘤

客觀病灶;入組前1 周之內的試驗室檢查結果符合以下條件:中性粒細胞(ANC)≥1.5×109/L;血小板

(PLT)≥ 80×109/L;總膽紅素(TBI)≤1.5×正常值上限(UNL);血肌酐(Cr)≤1.5×正常值上限;谷丙轉氨

酶(ALT)、穀草轉氨酶(AST)和鹼性磷酸酶(ALP)≤2.5×UNL(如有肝轉移則≤5×UNL);患者自願參加,

並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 排除標準

復發轉移後曾接受奧沙利鉑作為一線化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或近期心肌梗塞史(3 個月內);

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皮膚基底細胞癌、原位宮頸癌除外);合併腦轉移者;骨轉移或胸腹腔積液為唯一

觀察指標者;有嚴重未控制的內科疾病或急性感染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長期慢性腹瀉病史,或者

現在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

(三) 治療方法

本研究為多中心、前瞻性、開放、隨機、分層、平行對照的Ⅲ期臨床試驗。受試者分為初治和復治

兩個層,每個層採用隨機區組的方法進行隨機分組,隨機區組大小為2。按競爭入組的方法隨機入試驗

組:雷替曲塞3mg/m2,靜滴,第1 天;奧沙利鉑130mg/m2,靜滴,第1 天。對照組:亞葉酸鈣

200mg/m2,靜滴, 第 1~5天;5-氟尿嘧啶375mg/m2 ,靜滴,第 1~5天;奧沙利鉑130mg/m2,靜滴,第

1 天。兩個方案均為每3 周1 個周期。每3 個周期評價療效,直至疾病進展或毒性不能耐受,最多用6

個周期。

(四) 療效和毒性評價標準

對於近期客觀療效,按WHO 實體瘤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疾

病進展(PD),以(CR+PR)作為有效並統計有效率,以(CR+PR+SD)作為疾病控制並統計疾病控制率。無

疾病進展時間(PFS):從隨機化開始至第1次可證實的疾病進展或因癌症死亡的時間。不良反應按照美國

國立癌症研究所常見毒性分級標準(NCI-CTC)2.0版進行分級。

(五) 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採用SAS 8.2 統計分析軟體進行計算。定量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中位數、最小值和最

大值進行統計描述。定性資料採用例數(比例)進行描述。定量資料根據數據的分布情況採用配對t 檢驗

或者符號秩檢驗比較前後的差別是否有統計意義,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比較組間的差別是否有

統計意義。定性資料中如果是四格表資料根據情況用Pearsonc2 或者Fisher 確切機率法,等級資料則采

用CMHc2 的行平均分差檢驗(Row Mean Score)。對於PFS 時間用Kaplan-Meier 法計算生存曲線,用

Log-rank 法檢驗兩組生存曲線差別是否有統計意義。所有的統計檢驗均採用雙側檢驗,P 值小於或等於

0.05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2005 年1 月~2006 年7 月,共入組216 例患者,2 例因為違反入組標準剔除。11 例受試者非疾病進

展,未能完成方案設定的3周期的療效評價,無法進行療效分析;試驗組脫落9例(8.0 %),對照組脫落

2 例(2.0 %),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可評價療效203 例,可評價毒性214 例。除試驗組平均年齡大於對

照組(P=0.0027)外,兩組病人的基本情況均衡可比,見表1。

(一) 客觀療效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 (2007) 337

全組可評價療效203 例,其中試驗組103 例,對照組100 例。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

29.1%(30/103)和17.0 % (17/100),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40);率差為12.1%(95%可信區間為0.67%~

23.6%)。考慮到入組時兩組患者年齡有顯著性差異,將年齡按照(<30,30~,40~,50~,60~)分組,校正

年齡和初、復治因素的CMH 卡方檢驗,兩組有效率的差異仍有統計學差異(P=0.043 7)。初治病例試驗

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28.8 % (15/52)和20.8% (11/53),差別沒有統計意義(P=0.336 8)。復治病例試

驗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29.4 % (15/51)和12.8 % (6/47),差別有統計意義(P=0.044 8)。疾病控制率

在總體上和初治患者中試驗組皆顯著優於對照組,差別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5)。復治患者兩組間

沒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2。

表1 病人的一般資料

特徵

試驗組 (n=112) 對照組(n=102)

例數% 例數 %

年齡(歲)

平均年齡±標準差55.0± 10.9 50.2± 11.8

範圍 (19~70) (22~70)

性別

男 57 55.3% 54 54.0%

女46 44.7% 46 46.0%

ECOG 評分

0 46 41.1% 44 43.1%

1 53 47.3% 49 48.0%

2 13 11.6% 9 8.8%

原發腫瘤部位

結腸 51 45.5% 48 47.1%

直腸61 54.5% 54 52.9%

轉移部位數目

單個23 20.5% 19 18.6%

多發89 79.5% 83 81.4%

既往姑息治療

初治52 50.5% 53 53.0%

復治51 49.5% 47 47.0%

轉移部位

肝 76 67.9% 65 63.7%

肺49 43.8% 38 37.3%

局部淋巴結34 30.4% 30 29.4%

遠處淋巴結21 18.8% 17 16.7%

腹盆腔腫塊32 28.6% 28 27.5%

後腹膜46 41.1% 42 41.2%

骨6 5.4% 1 1.0%

皮膚/軟組織14 12.5% 9 8.8%

原發疾病治療

手術 104 92.9% 91 89.2%

放療39 34.8% 34 33.3%

輔助化療87 77.7% 81 79.4%

CEA

正常31 27.7% 28 27.5%

異常81 72.3% 74 72.5%

338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2007)

表2 客觀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較

全組(n=203) 初治病人(n=105) 復治病人(n=98)

試驗組

(n=103)

對照組

(n=100) P

試驗組

(n=52)

對照組

(n=53) P

試驗組

(n=51)

對照組

(n=47) P

N(%) N(%) N(%) N(%) N(%) N(%)

CR 2(1.9 %) 2 (2.0% ) 1 (1.9 %) 1(1.9%) 1 (2.0 %) 1(2.1%)

PR 28(27.2%) 15(15.0%) 14(26.9%) 10(18.9%) 14(27.5%) 5(10.6%)

RR 30(29.1%) 17(17.0%) 0.0437 15(28.8%) 11(20.8%) 0.3368 15(29.4%) 6(12.8%) 0.0448

SD 50(48.6%) 46(46%) 26(50%) 19(35.8%) 24(47.0%) 27(57.4%)

DCR 80(77.7%) 63(63.0%) 0.0237 41(78.8%) 30(56.6%) 0.0149 39(76.5%) 33(70.2%) 0.4833

PD 23(22.3%) 37(37.0%) 11(21.2%) 23(43.4 ) 12(23.5%) 14(29.8%)

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疾病穩定;PD=疾病進展;RR=有效率;DCR=疾病控制率

(二) 無進展生存時間(PFS)

中位隨訪9.1 個月,104 個病人出現疾病進展,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52 例;死亡76 例,試驗組36

例,對照組40 例。試驗組中位PFS 8.7 個月,明顯長於對照組7.2 月(危險度(HR):1.536;95 % CI:

1.010~2.334,P=0.045),見圖1。

(三) 安全性評價

214 例可評價毒性,其中試驗組112 例,對照組102 例。主要不良反應包括:厭食、嘔吐、腹瀉、

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熱性粒細胞缺乏、貧血、血小板減少、疼痛、疲勞、過敏反應、脫髮、轉氨酶異常

等。試驗組和對照組噁心發生率分別為57.1% (64/112)和75.5% (77/102),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06);

嘔吐發生率分別為37.5% (42/112)和60.8%(62/102),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

率分別為48.2% (54/112)和29.4%(30/102),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05);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

少,試驗組20.5%(23/112)顯著高於對照組4.9% (5/102)(P=0.001);轉氨酶升高的發生率分別為

49.1%(55/112)和35.3%(36/102),試驗組明顯高於對照組(P=0.041),但Ⅲ~Ⅳ度轉氨酶升高兩組間沒有差

異(P=0.349)。其他不良反應如貧血、血小板減少、疲勞、腹瀉等發生率兩組間比較沒有統計學差異。詳

見表3。兩組在生活質量方面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 (2007) 339

表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Ⅰ~Ⅳ度N(%)

P

Ⅲ/Ⅳ度N(%)

P

試驗組(n=112) 對照組(n=102) 試驗組(n=112) 對照組(n=102)

嘔吐 45 (40.2%) 63 (61.8%) .002 -- -- --

厭食67 (59.8%) 77 (75.5%) .015 -- -- --

腹瀉27 (24.1%) 27 (24.1%) .659 -- -- --

中性粒細胞減少54 (48.2%) 54 (48.2%) .005 23 (20.5%) 5 ( 4.9%) .001

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4 ( 3.6%) 3 ( 2.9%) 1.00 -- -- --

貧血41 (36.6%) 27 (26.5%) .112 7 ( 6.3%) 5 ( 4.9%) .771

血小板減少39 (34.8%) 32 (31.4%) .593 12 (10.7%) 8 ( 7.8%) .471

感覺神經異常26 (23.2%) 35 (34.3%) .072 -- -- --

疲勞36 (32.1%) 36 (35.3%) .665 -- -- --

疼痛5 ( 4.5%) 3 ( 2.9%) .724 -- -- --

過敏反應7 ( 6.3%) 1 ( 1.0%) .068 -- -- --

脫髮0 ( 0.0%) 3 ( 2.9%) .107 -- -- --

轉氨酶升高55 (49.1%) 36 (35.3%) .041 1 ( 0.9%) 3 ( 2.9%) .349

三、 討論

化療是晚期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已經證實:與最佳支持治療相比化療能夠延長患

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晚期大腸癌目前多主張用5-FU或類似物為基礎的化療方案。由於

CF/5-FU 常需連續或持續靜脈滴注,使用不是很方便。近年來,不斷有新的5-FU 類似物問世。雷替曲

塞以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方便的用法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雷替曲塞對於晚期結直腸癌的療效已被證實。5個大型的Ⅱ期臨床試驗和4個大規模Ⅲ期臨床對照試

驗[2-5]均證實,雷替曲塞對比5-FU+CF方案,療效相當,毒性可以預測並處理,用藥方便,花費較少。

奧沙利鉑也是一個對結直腸癌有效的藥物,它常與其他有效藥物組成聯合化療方案用於治療晚期結

直腸癌。多個Ⅱ期臨床試驗顯示奧沙利鉑聯合雷替曲塞方案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有效率在16%~54%,中

位TTP時間4~10.3個月,中位生存期9~14.8個月[6-13]。本試驗試驗組有效率為29.1%,與既往報導結果

相符;明顯高於對照組17.0 %。本試驗奧沙利鉑聯合雷替曲塞組中位PFS為8.7個月,比既往結果相比

明顯延長。

值得一提的是復治病人試驗組的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達到29.4%,而對照組僅為12.8%。

GERCOR 試驗[14]的結果顯示先用FOLFIRI 方案再用FOLFOX6 方案,二線的有效率為15%。N9841 研

究[15]結果顯示FOLFOX4 治療5-FU 失敗的大腸癌患者有效率為27%。本試驗復治病人往往已經用過

FORFIRI方案,二線甚至三線使用奧沙利鉑聯合雷替曲塞方案能夠達到29.4%的有效率,與N9841結果

相當,優於GERCOR試驗,結果令人鼓舞。復治病人試驗組的中位PFS時間8.7月,亦明顯好於N9841

和GERCOR試驗結果。

對兩組間疾病控制率進行比較,試驗組總體疾病控制率顯著高於對照組,提示可能雷替曲塞聯合奧

沙利鉑較傳統的5-FU/CF聯合奧沙利鉑方案能使病人獲益更多。

總的來說,試驗組的毒性是可以耐受的,經過處理不影響繼續用試驗藥物。與雷替曲塞相關的不良

事件主要是粒細胞減少和轉氨酶升高,且試驗組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這與既往報導的結果相符。

轉氨酶的升高通常是無症狀、可逆的,與疾病無關,且兩組嚴重轉氨酶升高(Ⅲ~Ⅳ度)的發生率無明顯差

別。試驗組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且Ⅲ~Ⅳ度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亦明顯高於對照組。

由於目前G-CSF在臨床上的廣泛套用,粒細胞減少所導致的危險大大減少。本試驗未發生與粒細胞減少

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兩組運用升白藥物的比例相當,兩組因粒缺所致的劑量調整亦無明顯差別。

340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2007)

本試驗的結果顯示,雷替曲塞聯合奧沙利鉑方案是晚期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有效的姑息治療方案,

它的有效率明顯高於傳統的5-FU/CF 聯合奧沙利鉑方案,而毒性可以耐受,且用藥方便,不用CF 增

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Glimelius B, Hoffman K, Graf W, et al. Quality of life during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he Nordic Gastrointestinal Tumor Adjuvant Therapy Group. Cancer, 73: 556-562, 1994.

[2] Pazdur R, Vincent M. Raltitrexed (Tomudex) versus 5-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5FU+LV)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CC):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North American trial. Proc Am Soc Clin Oncol, 1997, 16: 228a.

[3] Cocconi G, Cunningham D, Van Cutsem E, et al. Open,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of raltitrexed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high-dose leucovor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mudex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 J Clin Oncol,

1998, 16: 2943–2952. .

[4] Cunningham D, Zalcberg JR, Rath U, et al. Final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trial comparing Tomudex (raltitrexed) with 5-

fl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mudex’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 Ann Oncol, 1996, 7:

961–965.

[5] Maughan T, James R, Kerr D, et al. Excess treatment related deaths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show raltitrexed is inferior to

infusional 5FU regimen in the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CRC): final results of MRC CRO6.

Ann Oncol, 2000, 11(Suppl. 4): 43 (abstr 1850).

[6] Cortinovis D, Bajetta E, Di Bartolomeo M, et al. Raltitrexed plus oxali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umori. 2004, 90(2): 186-91.

[7] Laudani A, Gebbia V, Leonardi V, et 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oxaliplatin plus raltitrexed in 5-fluorouracil-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Anticancer Res, 2004, 24(2C): 1139-42.

[8] Santini D, Massacesi C, D’Angelillo RM, et al. Raltitrexed plus weekly oxaliplati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multicenter non-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Med Oncol, 2004, 21(1): 59-66.

[9] Martoni A, Mini E, Pinto C, et al. Oxaliplatin plus raltitrex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

phase II study. Anticancer Res, 2003, 23(1B): 687-91.

[10] Neri B, Doni L, Fulignati C, et al. Raltitrexed plus oxaliplati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rcinoma: a

multicentric phase II trial. Anticancer Drugs, 2002, 13(7): 719-24.

[11] Seitz JF, Bennouna J, Paillot B, et al:Multicenter non-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raltitrexed (Tomudex) and oxaliplatin in

non-pre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nn Oncol. 2002; 13(7): 1072-9.

[12] Cascinu S, Graziano F, Ferrau F, et al. Raltitrexed plus oxaliplatin (TOMOX)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phase II study of the Itali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rcinomas (GISCAD). Ann

Oncol, 2002, 13(5): 7 16-20.

[13] Scheithauer W, Kornek GV, Schuell B, et al. Second-line treatment with oxaliplatin + raltitrexe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failing fluoropyrimidine/leucovorin –based chemotherapy. Ann Oncol. 2001, 12 (5): 709-14.

[14] Tournigand C, André T, Achille E, et al. FOLFIRI Followed by FOLFOX6 or the Reverse Sequence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GERCOR Study. J Clin Oncol, 2004, 22(2): 229-237.

[15] Pitot HC, Rowland KM, Sargent DJ, et al. N9841: A randomized phase III equivalence trial of irinotecan (CPT-11) versus

oxaliplatin/5-fluorouracil (5FU)/leucovorin (FOLFOX4)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CRC)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5FU. 2005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35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