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國

”《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下載:“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 ”《元和志》:“故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八:“古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

賨人建立的國家,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渠縣城壩在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古賨人所建賨國的國都,秦滅巴蜀後在此置巴郡宕渠縣。
板楯蠻古居嘉陵江和渠江兩岸。《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閬中有俞水,僚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剛勇好舞。”《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下載:“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元和志》:“故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里。”《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八:“古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為後來的渠江縣。板楯蠻初居此,當從嘉陵江東進而來。按盾又稱為渠,《國語·吳語》:“奉文犀之渠”,韋昭注曰:“文犀之渠,謂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稱,當由板楯蠻所居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