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毛苧麻(變種)

貼毛苧麻(變種)

大約在5—6月時,當有10—12真三葉時可帶土移栽,栽後澆水。 如分株繁殖,則在頭麻或二麻苗高15-20厘米時,切取跑馬根上的苗,連根帶土移栽。 (2)大約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收三麻,此時種子也已成熟,也可採收。

形態特徵

貼毛苧麻(變種)
貼毛苧麻(變種)
與苧麻的區別: 莖和葉柄只被貼伏的短糙毛,無開展的長硬毛;葉片多為卵形,稀 圓卵形,基部突收狹呈楔形;托葉基部合生。
在廣東、福建、安徽南部等地可能有野生,在廣東、江西、台灣、浙江、安徽等地 栽培。日本也有分布。
苧麻(原變種)
苧麻
亞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6-15厘米,寬4-11厘米,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3對;葉柄長2.5-9.5厘米;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7-11毫米,背面被毛。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2-9厘米;雄團傘花序直徑1-3毫米,有少數雄花;雌團傘花序直徑0.5-2毫米,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狹橢圓形,長約1.5毫米,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長約2毫米,花葯長約0.6毫米;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0.7毫米,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0.6-1毫米,頂端有2-3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0.8-1.2毫米;柱頭絲形,長0.5-0.6毫米。瘦果近球形,長約0.6毫米,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山谷林邊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

地理分布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台灣、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肅、陝西、河南的南部廣泛栽培。越南、寮國等地。

亞種種類

貼毛苧麻(變種):如前文介紹。
青葉苧麻:與苧麻的區別:莖和葉柄密或疏被短伏毛;葉片多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多為圓形(有時寬楔形),常較小,下面疏被短伏毛,綠色,或有薄層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產廣西、廣東、台灣、浙江、安徽南部,或栽培。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用途同苧麻。
微綠苧麻:與苧麻的區別:莖和葉柄被貼伏或近貼伏的短糙毛;葉幼時密被柔毛,老時毛變稀疏,無雪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產雲南東南部(金平)、廣西西南部(龍州)、台灣。生於林中或灌叢中。

栽培技術

苧麻栽培
據現有史料查考,我國早在公元前14-12世紀,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就有絲麻的像形文字。春秋中葉的《詩經》(約公元前6世紀)陳風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同薴)”之句。戰國後期的古藉中也有記載。可見我國苧麻的栽培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苧麻於18世紀初先後輸入到歐洲和北美。我國秦嶺以南各省區栽培苧麻甚廣,我國苧麻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80%。主產區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區。
2月至3月 :
(1)新麻園的建立:麻園最好選在背風向陽,排水條件較好的地方。土壤以土層深厚,排水好,質地疏鬆等為好。
苧麻栽培
(2)春季是苧麻繁殖的重要季節,根繁殖是套用最廣的方法,可早育早栽(2月下旬至3月上旬)其繁殖方法有多種。在早春,可進行翻蔸法、邊蔸法、分蔸繁殖、扦插法和細切種根繁殖等多種方法繁殖,細切種嫩壯苗,繁殖係數大,並可減少病蟲害,當年就可收兩三季麻。對於行間空隙較大的新植麻區,可在春季進行普通壓條繁殖。但種子繁殖具有繁殖係數大和成本低等優點,選用產量高、品質好、後代分離變異小的品種,並進行隔離留種,則可取得比其他任何繁殖方法都好的效果。如採用離體壓條繁殖,春季可挖取壓株,分段直栽大田。離體壓條繁殖適於新老麻園。
3月上旬至4月上旬:
(1)播種:播種適期為3月上旬至4月上旬。
(2)選好苗床,精細整地:選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質疏鬆的土地作苗床。深耕13—16厘米,施用人畜糞500—750千克作基肥。耙細土塊,整平畦面。畦寬1—1.7米,注意防蟲。
(3)播種量:如發芽率在30%以上,則畝用種子量0.5千克,拌陳草木灰或細泥20—25千克均勻播種。播前灑水澆透。播後撒細土或草木灰或稻草等覆蓋。
(4)覆蓋護苗,分次揭除:播後均勻覆蓋一層稻草、麥稈或穀殼等。並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隨麻苗生長,分次揭除覆蓋物。如採用薄膜覆蓋,則可早播早栽,但應通過揭開或覆蓋薄膜來控制膜內溫度在25℃為宜。至6葉期可全部揭去薄膜。
苧麻栽培
(5)除草間苗,去雜去劣:可在4葉期間苗,5—6葉時第二次間苗,6真葉後定苗,株距4厘米,每平方米留450株。結合間苗,去除病弱苗和雜草,並噴波爾多液防立枯病。頭麻苗期應中耕2—3次。第一次在萌芽出土時,淺中耕破土,第二次在封行前,中耕深度3—6厘米,一般幼齡麻中耕宜深,老齡麻園宜淺,行中宜深,蔸邊宜淺。
(6)澆水追肥:揭膜後,應噴澆水經常保持床土濕潤,到4葉期可結合澆水施提苗肥,熟人尿5千克,加1000千克水,每隔7—10天一次。共施2—3次。苗高15-20厘米時施提苗肥,苗高60-70厘米時重施長稈肥。二麻和三麻氣溫高,旺長肥提早一次施足,並以速效肥為主,一般人畜糞尿750—1000千克或餅肥50—100千克或尿素15—20千克,結合中耕在麻蔸四周開溝施用。在旺長期還可葉面噴0.2%尿素、0.01%硼和錳。
4月上旬至6月上旬:
(1)移栽:細切種根繁殖的在5月上中旬麻高13—16厘米時可選陰天帶土移栽,可當年收麻。大約在5—6月時,當有10—12真三葉時可帶土移栽,栽後澆水。如分株繁殖,則在頭麻或二麻苗高15-20厘米時,切取跑馬根上的苗,連根帶土移栽。或在頭麻和二麻收割前,拔取或切取較矮的麻株移栽。
(2)繁殖:壓條繁殖採用成熟麻株壓在土裡生根發芽,增加新麻蔸。壓麻後,應澆稀糞水,蓋土保持土壤濕潤,生根後可分蔸繁殖。如用插條繁殖,則可在收穫的頭、二季麻的麻株中,切取壯株,作插條繁殖。
(3)栽培密度:實生苗繁殖6000—8000株;營養體繁殖2000—3000蔸;壯齡麻園期,一般2萬—2.5萬株有效莖。採用大行80—85厘米,小行50厘米,穴距30—50厘米,每穴3株,以三角形栽植。
6月上旬至7月下旬:
苧麻栽培
(1)頭麻收穫:大約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收頭麻,並要求適時早收頭麻,促使二麻早發。
(2)苗期管理:種根栽培的齊苗後(栽後3—4周),查苗補苗,中耕除草。當種根繁殖的出苗後以及種子育苗移栽成活後,追施豬糞水1500-2000千克。在苗高20-25厘米時再追肥一次。苗高30厘米以後,再施肥1次,畝施尿素5—7.5千克。
7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二麻收穫:大約在7月下旬可收二麻。8月中旬春栽實生苗到此時麻稈高達1米,可破稈收麻,收穫後中耕、除草和施肥。
(2)中耕、除草、施肥,培育好第二季麻,到霜後春栽實生苗可收穫二麻。
(3)挽蔸或蓄蔸:在當年種根栽的新麻中,對麻莖生長差的麻株,進行挽蔸或蓄蔸。蓄蔸後要中耕1—2次,追肥,打杈。
(4)防病蟲:主要病害有白紋羽病、根腐病、炭疽病等,可採取:①注意排水;②燒毀病蔸;③與禾本科作物輪作;④藥劑處理等方法防治。藥劑可用波爾多液(1:1:150)或代森鋅和25%滅菌丹等。主要蟲害有些麻夜娥和赤蛺蝶等。可採取摘除卵塊,噴90%敵百蟲1000倍液,對於天牛和金龜子等可用毒殺幼蟲、誘殺成蟲等方法防治。
苧麻栽培
(5)二、三麻易受伏旱和秋旱,應及時通過灌溉或蓋草等方法防旱和抗旱,但苧麻怕濕澇,應隨灌隨排,以濕透耕作層為度。平地麻園須深溝高畦。
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1)秋季是芝麻繁殖的另一重要季節。在該季節內可採用抽蔸法和邊蔸法繁殖。對於行間空隙較大的新植麻區,可在秋季進行普通壓條繁殖。
(2)大約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收三麻,此時種子也已成熟,也可採收。
11月下旬至3月上旬:
冬季為防麻蔸凍害,越冬前可採取重施冬肥、深中耕和培土覆蔸等措施。11月中下旬下雪前深中耕,深達10厘米左右,培土3厘米左右。冬肥應以堆肥、餅肥等有機肥為主,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一般1000千克土雜肥或牛欄糞3000—4000千克,餅肥40—50千克,並加施水糞1000—1500千克和磷肥20—25千克,在霜後雪前施用。
新麻穴施,壯麻穴施或條施,老麻全面施,深施於10厘米以下。

主要價值

使用價值

苧麻的莖皮纖維細長,強韌,潔白,有光澤,拉力強,耐水濕,富彈力和
苧麻
絕緣性,可織成夏布(湖南瀏陽及江西萬載等地出產的夏布最為著名)、飛機的翼布,橡膠工業的襯布、電線包被、白熱燈紗、漁網、制人造絲、人造棉等,與羊毛、棉花混紡可制高級衣料;短纖維可為高級紙張、火藥、人造絲等的原料,又可織地毯、麻袋等。

藥用價值

藥用:根為利尿解熱藥,並有安胎作用;葉為止血劑,治創傷出血;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症。嫩葉可養蠶,作飼料。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