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還是買股票

買房子還是買股票

買房子還是買股票,作者張永忠,由 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描述的是隨著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長足進步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信息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如何獲取信息、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已經成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否善於獲取信息、掌握信息往往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基本信息

買房子還是買股票

編輯推薦

是一道觸角豐富、輕鬆活潑,會讓你吃驚不已,相見恨晚的日常經濟學“快餐”。

——《華爾街日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著名經濟學家王則柯傾力推薦。

內容簡介

面對高企的房價和撲朔迷離的股市,你決定買房子是買股票?你開車時繫上安全帶,就更加安全了嗎?為什麼說稅收不見得是個好東西呢?我們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文盲?為什麼電影院裡的爆米花賣得更貴一些呢?這些日常中的經濟學常識你認真思考過嗎?

在著名經濟學家蘭茲伯格的眼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瑣事無不與經濟常識有關。在這本書中,他不談經濟學大道理,只是以日常經濟學的視角討論那些與我們平常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瑣事。閱讀這本書,你可以深沉思索,也可以激辯撻伐,但你會發現你能夠撥開迷霧,擦亮被假象遮蔽的眼睛了,你會感慨——原來生活還能是這樣!

在你閱讀了本書之後,你還想在該買房子的時候去買股票嗎?你應該不應該讓周圍的環境清潔一點呢?你還要到電影院外面買爆米花嗎?你會發現,這時你已經戴上了一幅能透視這個平常世界的魔幻眼鏡,你對日常經濟生活的理性和感悟也突然被延伸到了另一個世界……

作者簡介

蒂文·蘭茲伯格,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蘭茲伯格在slate網路雜誌撰寫的“每日經濟學”專欄深受歡迎,他也應邀在《財福》、《福布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著有《價格理論與套用》、《為什麼不向美麗徵稅》、《性越多越安全》

圖書目錄

專家推薦 如果你想知道經濟學家怎樣思考

引言

第一部分 生活的真諦

第一章 激勵的力量:害人的安全帶?

第二章 理性的迷局:滾石樂團演唱會的入場券為何搶手?

第三章 事實還是推論:如何付賬,看哪一部電影,你決定了嗎?

第四章 無差異原則:誰在乎空氣乾不乾淨?

第五章 生活中的電腦遊戲:學學都有些什麼吧!

第二部分 好東西與壞東西

第六章 辨別是非:民主的陷阱

第七章 稅收是個壞東西:效率的邏輯

第八章 價格是個好東西:斯密vs.達爾文

第九章 法庭上的經濟學:藥品和糖果,火車和火花

第三部分 如何讀新聞

第十章 毒品戰該支持誰:《大西洋月刊》錯在哪?

第十一章 赤字的迷思

第十二章聲音與憤怒:言論版的欺騙話語

第十三章 統計數據如何“撒謊”:失業對你有好處嗎?

第十四章 政策的缺陷:我們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文盲?

第十五章 一點小小的建議:兩黨合作的終結

第四部分 市場如何運轉

第十六章 為什麼電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貴一些?為什麼顯而易見的答案是錯誤的?

第十七章 求愛還是圖謀:雙方達成的遊戲規則

第十八章 被詛咒的贏家和鬱悶的輸家:為什麼生活充滿了失望?

第十九章 對利率的看法:搖椅上的預測

第二十章 隨機漫步與股票價格:股票投資的第一步

第二十一章 愛荷華州的“汽車作物”

第五部分 科學的陷阱

第二十二章 愛因斯坦可信嗎:科學方法的經濟學

第二十三章 改良版的新式足球:經濟學家是如何犯錯誤的?

第六部分 信仰的陷阱

第二十四章 我為什麼不是一位環保主義者:經濟學vs.生態“宗教”

圖書章節

一章 激勵的力量:害人的安全帶?

經濟學的大部分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作為一個普遍的原理,幾乎所有人都認同“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這種說法。然而經濟學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僅認同,而且能自始至終認真地思考這種說法。

我還記得在20世紀70年代末,排隊等上半個小時才能以聯邦管制的價格買到一桶汽油。事實上,經濟學家都認為,允許價格自由上漲的話,汽油的需求量就會減少。雖然很多非經濟專業的人士另有看法,但事實證明,經濟學家是正確的:政府後來取消了管制,排隊購買汽油的人群不見了。

經濟學家對激勵的力量堅信不疑,他們也用這一原理解釋專業領域以外的問題。1965年,拉菲爾•南德出版了《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at Any Speed)一書。書中呼籲人們對汽車設計予以關注。南德認為這些設計讓人們駕車的危險超出了必須承擔的界線。聯邦政府很快就做出了回響,出台了一系列汽車安全法規,要求汽車配備安全帶、軟墊儀錶盤、摺疊式方向盤柱、雙迴路制動系統以及鋼化擋風玻璃。

在政府對汽車的安全監管發揮實效之前,經濟學家都應預料到這樣做的一個後果——車禍數量增加了。潛在的死亡威脅會激勵司機謹慎駕駛。當然,一個繫著安全帶、配有軟墊儀錶盤的司機發生事故喪生的機率肯定會小一些。但正是因為這樣,司機開車時就不會再像以前那么小心了。結果車禍越來越多。

這和預測排隊購買汽油的隊伍會消失是一個道理:汽油價格處於低位的時候,人們就會購買更多的汽油;事故代價不大的時候,人們就越發不在意它的發生。

事故,不同於汽油,它絕不是人們可以選購的商品。但由於人們既想要速度,同時又很難做到不莽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事故和汽油都成了商品。“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選擇更快或者更魯莽地開車等同於選擇了更多的事故,至少從機率上講是這樣的。

下面,我們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供大家思考:政府的安全管制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到底有多少事故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的安全管制引發的呢?我們把問題講得更清楚些:政府管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減少車禍來有效地降低司機的死亡率。但是從另一方面講,管制卻間接慫恿了莽撞的駕駛行為,反而增加了司機的死亡率。這兩種影響哪一種更大一些呢?管制的實際作用是減少還是增加了司機的死亡率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