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桌上刻字 你會心疼嗎?

尋找孩子的道德細節:課桌上刻字你會心疼嗎?
課桌上刻字 你會心疼嗎?
■漫畫/老杜

現場調查 破壞公物行為校內外都有發生
春光燦爛,萬物復甦。很多學校都選擇在這個一年當中最美好的季節出去遊玩踏青。
前不久,海淀區某學校國中二年級的同學興高采烈地來到了八達嶺長城,綿延不絕的長城巍峨屹立,搭配著黃色的迎春花和紅色的碧桃,景致無限。同學們三三兩兩地登長城,一個同學在中途的垛口旁喝水休息,看看自己已經登上了這么高的地方,一高興就從書包里摸出一把小水果刀在垛口的內壁用力刻上:“我登上長城啦”。跟在後面的班主任老師發現的時候,這個同學已經在刻最後一筆了。
不單是這些景點古蹟,走在校園裡,當我們想把手裡的垃圾扔進垃圾桶的時候,卻經常會發現前幾天還好好的垃圾桶的桶體卻癟了,上面明顯有人為腳踢的痕跡。
記者了解到,在不少學校圖書館裡的書報被破壞率一直居高不下,有的圖書常常是被用筆划過或是被撕掉幾頁。記者在走訪的幾所大學發現,不少自習教室的後面,都放著一些“殘廢”了的課桌椅,這些課桌的桌板被掀開了,椅子缺了腿。就連校園裡供行人休息的小石凳也慘遭“橫屍”。
在不少大學、甚至中學裡,讓人更加熟悉的是當前讓人寒心的“課桌文化”。“××我愛你”,“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的QQ是……我們聊天好嗎?”甚至還有不少的打油詩在上面,有時候每個人來上一筆,發展到最後,竟然成了對歌的形式了。很多教室里的課桌均有學子們的“課桌文化”,一筆筆宣泄情感、發表感慨的“濃墨重彩”讓課桌滿身傷痕。這些文字大多數是用原子筆或鋼筆寫在桌面上,有些文字則是用刀子刻在桌面上,成了“永久的痕跡”,原本整潔的桌面早已面目全非。
同齡觀點 絕大多數同學否定“課桌文化”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一些學生只把眼光局限於自己的私人物品,只是對自己的東西保護有加。其實看重私人物品也沒有過錯,然而市井的那種“占小便宜”的思想時時地影響著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們的頭腦:公物如果不能占為己有,就對其加以破壞,有的人自己使用完了公物,就肆無忌憚加以破壞,而根本不會去考慮其他人的利益。當然有的是無意識的破壞,但是這種無意識也是一種不考慮其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原因。
“從我們踏入學校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助人為樂、愛護公物……從這種小事上就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學生幹部對記者說,大部分同學都特別反感那些破壞學校設施和外面的公物的行為,而且有些人是有意為了發泄對學校、老師的不滿而破壞公物。
但是,也有同學認為,比如“課桌文化”這樣的行為,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破壞”,有位高二男生說:“有些課桌上寫的東西挺有趣的,還有催人奮進的那種,不應該都說是破壞吧,而且課桌還可以用嘛,寫點字在上面並沒有影響它的使用效果啊。”
採訪中,絕大部分同學對毀損公物的行為都表示非常不滿,認為不但違反校規,也顯得沒修養,道德差。破壞公物的事件,不僅損壞了學習環境,而且還損害了自己的形象。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人才,應該意識到自己不應僅僅是掌握知識好好學習,還應該從小事做起,從愛護公物這些基本的社會公德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水平。
樣板行為 讓校園環境成為學生自己的作品
據了解,我國不少教育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有幾種方法可以減少學生破壞公物的現象發生。如學校設備著重安全維護,並防範死角,使學生無從破壞,校園整體環境美觀實用,使學生捨不得破壞。並建立公物保管制度,透過保管及競賽,教導同學重視、維護公物,如破壞則須負責賠償。發現破壞者將深入追查,探究行為原因,協助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後或賠償或懲處,使之避免再犯。對破壞者依程度或背景施以責任心訓練,如擔任義工、負責檢修校內公物、假日服務等工作,以作為補償。
專家點評 不良的社會環境形成道德的“先天不足”
“不愛護公物的原因,首先是主觀上的不珍惜。”長期從事德育教育的北京市史家胡同國小副校長洪偉認為,現在的獨生子女,尤其是城市裡的,由於生活環境優越,使孩子們得到東西很容易,這樣就讓他們失去了對物品的珍惜。
同時在客觀上,社會風氣對青少年產生了很大影響。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系劉綺菲教授認為,青少年作為道德主體,不能真實了解和全面認識他們所面對的客觀社會道德狀況及自身道德狀況,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也有教育專家認為,學生破壞公物的原因,有些也是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些學生因為自己學習差、家庭經濟條件沒有其他同學好,心理素質又比較差,自己不能正確認識這些東西,找不到一個正確的方式解決,因此心理上比較自卑,在學校也不受老師的重視和喜愛,因而把破壞公物當成一種宣洩的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