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需求理論

在這種病人對醫學知識缺乏,而醫生具有自身經濟利益的服務中,醫生既是顧問,又是衛生服務的提供者,因此可以創造額外需求,即供方創造需求。 但在衛生服務市場中,由於對醫生服務的需求缺乏價格彈性,價格的下降會使醫生的收入減少,而在患者缺乏有關治療需要的知識的情況下,醫生為了保證自己的經濟收入,就可利用患者的無知而推薦額外服務,誘導新的需求。 以上手術數據證實了這樣的假設,即當病人缺乏醫學知識,而醫生在具有經濟利益的服務中,醫生可利用既是患者顧問又是服務提供者的雙重角色,創造需求。

誘導需求理論
在衛生服務市場中,由於消費者的信息缺乏,供需雙方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做出自己的消費選擇,患者只能在醫生檢查後,由醫生確定其衛生服務需求,這就導致了在衛生服務提供中,患者需求的被動性。醫生既是患者的顧問,同時也是衛生服務的提供者。由於提供衛生服務關係到醫生的經濟利益,所以醫生就可能在病人缺乏有關治療需要知識的情況下,向患者推薦額外服務。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的Tuchs教授和加拿大R.G.Ecans教授首先研究提出了誘導需求理論。該理論認為,醫療服務市場由需方被動而供方壟斷的特殊性,供方醫生對衛生服務的利用具有決定作用,能左右消費者的選擇。在這種病人對醫學知識缺乏,而醫生具有自身經濟利益的服務中,醫生既是顧問,又是衛生服務的提供者,因此可以創造額外需求,即供方創造需求。即如果一個地區的醫生數量增加,無論是醫生服務的價格還是數量都會隨之增加。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當商品市場中的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為均衡價格,供給的增加將導致價格的下降以及需求量的的增加。但在衛生服務市場中,由於對醫生服務的需求缺乏價格彈性,價格的下降會使醫生的收入減少,而在患者缺乏有關治療需要的知識的情況下,醫生為了保證自己的經濟收入,就可利用患者的無知而推薦額外服務,誘導新的需求。因此需求量隨供給量的增加而增加,結果保持了醫生的經濟收入,甚至有所提高。
誘導需求是患者得到了更多的衛生服務,這些服務有些事有益於患者的健康的,如建議患者複診,以判斷病情恢復是否令人滿意。但在更多的情況下,這些服務是一種浪費,因為對患者來說,預期費用超過了預期收益。更為嚴重的誘導需求可能在判斷是否需要外科手術時發生,這種誘導需求通常帶來嚴重的後果,如不必要地摘除扁桃體、切除闌尾、切除子宮等。
醫生誘導需求的程度可以通過兩種假設來解釋:一種是假設醫生存在目標收入,隨著供給量的增加,價格的下降,這時醫生往往會通過誘導需求來維持自己的目標收入;另一種假設醫生的誘導需求是會有一種心理成本,他們誘導需求使自己的收入增加越多,其心理成本越高,因而限制了可以發生的誘導需求量,如太多誘導需求會使醫生得到濫開處方的壞名聲,獲得壞名聲的懲罰會限制醫生的誘導需求。
下面是醫生創造需求的一個國外研究案例:一些研究表明,醫生按服務項目收費得到補償時,外科手術率是比較高的。某研究對有同樣保險賠付的雇員做了比較,其中一組按人頭預付計畫(captiation),另一組按項目收費(fee-for-service)。結果發現住院手術處理率在按人頭付費為3.9%,而在按項目收費中為7.0%。在手術處理率的差別中,有1/3是闌尾切除術和扁桃體摘除術等。以上手術數據證實了這樣的假設,即當病人缺乏醫學知識,而醫生在具有經濟利益的服務中,醫生可利用既是患者顧問又是服務提供者的雙重角色,創造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