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家有道

《詞家有道》,作者黃志華,由匯智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描述香港不同年代的每一位重要詞人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簡體版圖書簡體版圖書

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每章由一位訪談者與一位流行歌詞創作人的訪談對話組成,圍繞詞人藝術取向、個人風格展開對談。詞人在對談中以創作者第一身,回顧和解說自己的作品構思,並分享對於流行詞壇、音樂工業發展的看法,藉此探討流行歌詞與文學、社會、文化種種千絲萬縷的關係。一點一滴地,逐漸梳理出詞人與詞人之間的承傳牽繫,定格聚焦於某些創作現象,審視了未必很紅很爆但卻出色精彩的作品。“訪談錄”的訪談對象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詞人,如七十年代的盧國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輝;九十年代的黃偉文、喬靖夫;二十一世紀初的林若寧、周博賢等共十六位。時間為我們留下的,在夕爺、阿Y的前後左右中間,還有一眾默默筆耕的隱世高手。我們真正擁有的,也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很多

作者簡介

黃志華,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曾以李謨如、周慕瑜等筆名在《明報》、《成報》及《香港經濟日報》評論中文歌曲。近年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文化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歌曲創作的理論,著有《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粵語歌詞創作談》、《香港詞人詞話》、《曲詞雙絕——胡文森作品研究》等等。

朱耀偉,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人文學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全球化、後殖民論述及香港文化,著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流行歌詞導賞》、《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等。

梁偉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批評理論及文化研究碩士班肄業。遊走於學院、媒體、劇場、教室。文章散見《信報》、《明報》、《文匯報》、《字花》、《文化現場》、《香港戲劇年鑑》、《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台灣)、《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新快報明鏡周刊》(中國)、《書城》(中國)、《現代中文學刊》(中國)等。

目錄

前言

鄭國江

黎彼得

盧國沾

向雪懷

盧永強

潘源良

林夕

周禮茂

劉卓輝

周耀輝

張美賢

黃偉文

喬靖夫

李峻一

林若寧

周博賢

後記一

後記二

書摘

我唯一有意為之的,是希望讓流行曲有其哲學性。無論是一首情歌,抑或是勵志歌。初期將老莊與佛學放入歌詞,做得比較笨,大鑼大鼓明顯如《觀世音》。現在,並不很願意用這手法,反而大部分是綿里藏針。 ——林夕

《葡萄成熟時》對我來說,寫的那個晚上,突然感到要為三十歲以上的人寫一些歌。那時候陳奕迅的閱歷已經能駕馭這樣的一首歌了,更早寫給他是沒有效果的。 ——黃偉文

其實很多人都在一個很小的層面內努力。就等如大家都知道會老,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可是大家依然要keepfit要做facial,努力令自己活得漂漂亮亮。我們的內心也需要這樣來面對這個悲劇的城市和世界。 ——周耀輝

試讀章節

鄭國江

選段

黃沾有填詞五字訣“藏、運、化、新、修”,填詞的最後步驟才是修辭,把已寫成的歌詞修飾雕琢,才可以把歌詞交出去。在我的經驗中,“修”之後還有一個“養”字。……“修養”如同種花,很多時候要花心思修剪,處理了外型後還要施肥換泥,才可使花木更美麗。這就是“養”的意思,“養”可使花木免於雜亂無章,所以要填好詞也是同一道理。

——鄭國江

鄭國江

詞人簡介

1965年起任教師,20世紀70年代開始業餘填詞,早期筆名江羽。20世紀70年代起,與黃沾、盧國沾在香港詞壇三足鼎立。鄭國江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有記錄的作品已逾兩千首。20世紀80年代,電影與流行曲關係密切,鄭國江填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似水流年》、《偶遇》、《鼓舞》、《儂本多情》及另類題材的《風裡的繽紛》、《活色生香》等。鄭國江的作品非常受歡迎,並多次入選十大中文金曲。1992年,獲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頒發的金針獎。2002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音樂成就大獎。鄭國江更分別於2007年及2009年推出《好歌獻給你——鄭國江作品集》及《獻出真善美——鄭國江作品集2》。

鄭:鄭國江

朱:朱耀偉

朱:早期粵語流行曲由粵曲小曲演化而成,你是粵語流行曲發展早期的重要詞人,你認為流行歌詞與文學的關係為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