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恢復

記憶恢復

記憶恢復現象,亦稱“復記”,是記憶心理現象,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間隔一段時間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後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的心理現象。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P.B.巴拉德在1913年發現的。

定義

一般說來,記憶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但有時剛學完後不能回憶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又會 在記憶中再現出來。這種現象在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它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P.B.巴拉德在1913年發現的。他讓一些12歲左右的兒童識記一首詩,結果是識記後即刻回憶的成績不如過一兩天后的回憶成績好,儘管在這期間並沒有讓兒童進行複習。若以識記後立即回憶的平均分數為100,則識記一天后的平均分數為 111,識記兩天后的平均分數為117,再往後回憶的數量就逐漸減少了(見圖)。後來許多的實驗研究,都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結果。研究還表明,記憶恢復的現象兒童比成人普遍;學習較難的材料比學習容易的材料表現得更為明顯;學習程度較低時比學習純熟時更易出現;記憶恢復的內容大部分處於學習材料的中間部位。

原因

關於記憶恢復的原因,肯定不是由於在間隔時間內複習或學習其他有關材料而造成的。很多人用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保護性抑制加以解釋。這種觀點認為,在識記複雜材料的過程中,皮層中有關的神經細胞在刺激物的頻繁影響下,會產生抑制的積累。因此,回憶的最好成績不可能出現於識記之後的當時,而只能出現在識記之後經過了充分的休息但還沒有開始遺忘的時候。但是,記憶恢復現象有時發生在識記數日之後,而上述保護性抑制作用不會持續這樣長的時間。可見,這種解釋仍不完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