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水下生物/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叢書用精美的圖片、豐富的內容,讓青少年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了解生物的知識,踏上探索生物的旅程。《解碼水下生物》介紹了水下生物的棲息環境、種類以及生活習性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讓讀者了解那片陌生而奇妙的世界。《解碼水下生物》由王可編著。

內容簡介

表面一片空曠,甚至略顯荒蕪的海洋,其實是個熙熙攘攘、五彩斑斕的生命世界。從海洋中出現最原始的生命開始,到現在已有40多億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如鹽生小球藻)到地球上現存的最龐大動物(如藍鯨),幾十億年的生命演化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由於探測難度相對較大,我們對其的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
王可編著的《解碼水下生物》詳細的介紹了海洋里各種動植物的各種特徵和生活習性,指引我們體驗海洋的神奇之旅,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目錄

水下微生物
水中無形的‘化工廠”——細菌
地質學家的朋友——有孔蟲
大海的“測深計”——介形蟲
具纖毛的單細胞生物——纖毛蟲
生物“溫度計”——放射蟲
水下植物
海底森林
藻中之王——巨藻
一望無邊的海上“草原”——馬尾藻
豐富多彩的海上“菜園”——菜藻
前途無量的食品——螺旋藻
能預報天氣的怪樹——海柳
防風防浪的“哨兵兵”——紅樹林
海洋動物的食物——海草
水中的遠古遺民
看不見頭的魚——文昌魚
海中活化石——鱟
古代鯊魚的子遺——縐鰓鯊
海底天文學家——鸚鵡螺
原始的腔腸類動物
水下建築師——珊瑚蟲
會走動的花朵——海葵
海上風暴的先知者——水母
無脊椎的軟體動物
最原始的貝類——石鱉
朝雌驀雄的動物——牡蠣
生產高級裝飾品的動物——珍珠貝
最美麗的軟體動物——虎斑貝
海洋中最大的貝殼——硨磲
海味之冠——鮑
與海參、鮑齊名的海味——扇貝
令人討厭的貝——船蛆
水下變色精——海兔
倒退速度驚人的動物——烏賊和章魚
頂盔披胄的甲殼類動物
鮮美可口的海味——對蝦
蝦中之王——龍蝦
蟹中之王——高腳蟹
背著“房子”的動物——寄居蟹
壯觀的繁殖遷移——椰子蟹
特種黏合劑工廠——藤壺
渾身長刺的棘皮類動物
渾身都是“監視器”的動物——海星
名貴的海味——誨參
海中刺蝟——海膽
像植物的動物——海羊齒
海中地瓜——香參
彈性軟骨骼的頭索類動物
頭長挖沙錐子的蟲——柱頭蟲
海中銀針——鰻鱺
暗地作惡的動物——盲鰻
“十六隻眼”的動物——七鰓鰻
有脊椎軟骨魚類動物
魚類中的“巨人”——鯨鯊
“白色死神”——白鯊
有脊椎硬骨魚類動物
我國人民愛吃的“家魚”——黃花魚
海外遊子——大麻哈魚
給皇帝進貢的魚——鰳魚
膽小貪食的魚——石斑魚
台灣海峽特產——虱目魚
會躍飛的魚——飛魚
海中的熱血動物——鮪魚
鮮美而有巨毒的魚——河豚
奇妙古怪的魚類動物
頭長鋸子的魚——鋸鰩
能騰空飛翔的巨魚——蝠鱝
醫術高明的魚大夫——隆頭魚
背樹戰旗的魚——旗魚
會爬樹的魚——跳彈塗魚
雙眼長在一側的魚——比目魚
奇特的魚類——海馬
止血特效藥——金錢鯢
頭上帶燈籠的魚——隱燈魚
大嘴長尾魚——巨口魚
三條腿的魚——鼎足魚
水下的“怪獸”和神奇生物
海上目擊怪獸——蛇龍巨獸
海中相遇巨型怪獸——大王烏賊
魚群的神秘殺手——隱形毒藻
五彩繽紛的觀賞魚類
世界上最有文化內涵的觀賞魚——金魚
海洋天使——雀鯛和真鯛
帶刺的“美人”——刺魨
海中的蝴蝶——蝴蝶魚
“水中活寶石”——錦鯉
搏擊型魚類——鬥魚
團結互助的魚類——鸚鵡魚
攻擊擬態大師——蹙魚
可愛的小精靈——小丑魚
千姿百態的魚類——孔雀魚
體型碩大的觀賞魚——花羅漢
鱗光閃閃的魚類——龍魚
兩棲類爬行動物
一副兇相的動物——馬來鱷
海中大蜥蜴——海鬣蜥
迷戀故鄉的動物——海龜
最大的蜥蜴——科摩多龍
尾部帶槳的動物——海蛇
青蛙、蟾蜍和蠑螈
水下哺乳類動物
最大的水下生物——藍鯨
龍涎香的製造者——抹香鯨
水中獨角獸——角鯨
固執輕生的動物——偽虎鯨
水中的歌唱家——座頭鯨
兇殘的“海狼”——虎鯨
水中“猴子”——海豚
會動用工具的水下生物——海獺
非獸非魚的動物——海豹
“皮毛之王”——海狗
貪食聰明的動物——海獅
冰海的主人——海象
北極冰原巨無霸——北極熊
傳說中的美人魚——海牛與儒艮
最古老的哺乳動物——鴨嘴獸
單獨散居的動物——水貂
半水棲獸類——水獺

序言

表面一片空曠,甚至略顯荒蕪的海洋,其實是個熙熙攘攘、五彩斑斕的生命世界。從海洋中出現最原始的生命開始,到現在已有40多億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如鹽生小球藻)到地球上現存的最龐大動物(如藍鯨),幾十億年的生命演化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由於探測難度相對較大,我們對其的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
在浩瀚的海洋里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海洋生物富含易於消化的蛋白質和胺基酸。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胺基酸的組成,海洋中魚、貝、蝦、蟹等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胺基酸,尤其是賴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許多,且易於被人體吸收。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 278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3域(細菌域、古菌域、真核域)、6界(真細菌界、古菌細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中的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占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占5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涂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海洋里各種動植物的各種特徵和生活習性,指引我們體驗海洋的神奇之旅,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文摘

水中無形的“化工廠”——細菌
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一種生命體,那就是肉眼難見的細菌。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美國紐約和華盛頓之後一個月,人們又出現被炭疽菌生物侵染的恐慌,生怕恐怖分子搞細菌戰,但細菌的存在並不都是“壞蛋”。

在海洋中的絕大多數細菌,對海洋是有益的,不可缺少的,它們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無形的“化工廠”——分解海洋動物、植物的屍體,把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這種分解和轉變對海洋生命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假如沒有這些細菌,海洋中的植物、動物也都活不成了,但這種狀況是不會發生的,因為這座無形的“化工廠”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植物、動物所需要的各種元素。
植物要靠光合作用來生存和繁殖,要吸收海水中的養料鹽類來維持生活。在海水中的氮、磷元素少到一定程度時,光合作用就無法進行,植物就難活命。假如養料鹽類得不到補充,那海洋生物也要因缺食而絕跡了。不過,只要有龐大的細菌群體存在,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

因為這些細菌有嚴密的分工,各司其職——腐敗細菌把動植物屍體分解成氨和胺基酸,硝化細菌的職責是將氨和胺基酸氧化成為硝酸鹽,硝酸鹽是浮游植物製造有機物必須吸收的營養物質。在這個“化工廠”里還能生產出動植物需要的磷酸鹽和大量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氨和水。

細菌還參與海洋的化學變化,使一些化合物沉到海底。因此,海底沉積物的性質和分布,與細菌大有關係,尤其是海底石油,要是沒有細菌的活動是無法形成的。
細菌還能利用酶這個驚人武器,幫助動物消化。許多動物腸子裡,1毫升食物中就有幾百萬個細菌,形成龐大的“食品加工廠”。可見細菌這小生物,是海洋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環境,細菌也是有千差萬別的。公安系統的專家們,也常常利用細菌來破案。

有的犯罪分子為了逃避作案地域,常常在海上把人殺死,把屍體弄到陸上,或者在陸上殺死後,把屍體拋到水中。公安人員只要取出死者胃中或腹腔里的水體進行化驗,真相就能大白。海水中有大量的硅藻菌,如果死者胃中或腹腔里存在這種微生物,那么作案現場是在水上,否則,就不是。

有的作案者,在東海殺人,把屍體拋到南海,妄圖瞞天過海,企圖迷惑公安人員,逃避罪責。其實也是沒有用的,因為東海與南海的硅藻菌種類完全不同,在顯微鏡下形狀完全不同。小小的硅藻菌使許多犯罪分子陰謀敗露而落人法網。
地質學家的朋友——有孔蟲
在海洋中還生活著成千上萬種浮游小動物,可以說在海中它們無處不在,在這奧妙無窮的世界裡,有著它們的天地:許多成員神通廣大。就拿有孔蟲來說吧,它成了地質學家的朋友,能揭開海陸演變的歷史。
有孔蟲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個海洋中。它是個大家族,據統計有1000多屬,3萬多種,並且還以每天增加2個新種的速度飛快增長。
有孔蟲的全身由1個細胞組成,它只有海邊1粒沙子般大小,在顯微鏡下形態各異,有瓶狀、螺旋狀、透鏡狀等。
有孔蟲的最大特點,是祖祖輩輩都以海洋為家,生生死死都不離開海洋。沒有海水的地方,找不到它的蹤影;哪裡有海水,哪裡就有有孔蟲。活著的時候有孔蟲在哪裡繁衍、嬉戲,死亡之後就埋葬在哪裡。有孔蟲就是海洋發展的最有力的見證人。有孔蟲這一特點,被地質學家看中和利用。許多滄海桑田巨變之謎,都是有孔蟲揭開的。

江蘇南通到連雲港一帶,過去有不少地質學家有爭論,不少人認為過去大海光臨過這裡。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終日辛苦,到處尋找埋藏在這一帶海底下的舊時遺址,然而勞民傷財,一無所獲。後來科學家知道有孔蟲是海里必有的動物,結果在幾十米的地下深處,發現埋藏著大量的有孔蟲化石,由此證明距今10萬年前後古黃海到達了南通一鹽城一連雲港一線,從而證明那時的黃海要比今天大得多。

地質學家在黃海考古時挖到地下80~90米,卻找不到有孔蟲的化石,只是發現埋藏有陸地上形成的泥炭和生活在淡水湖裡的螺化石,證明距今3.6萬年前,今日的滔滔黃海,曾是一片桑田沃野。
大海的“測深計”——介形蟲
有一種介形蟲,它雖然只有0.5~1毫米大小,卻被科學家喻為“大海測深計”。
為什麼它有這個稱號呢?原來它有一種特殊的本領,不同的介形蟲,生活在不同的大海深度里。
P2-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