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施秉縣]

觀音閣[施秉縣]

觀音閣,位於施秉縣城西面的王家坡半山上,為旅遊城的景點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觀音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施秉縣城西面的王家坡半山上,為旅遊城的景點之一。原寺廟建於清康熙末年,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被毀。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偏橋衛的上五旗楊玉珍望門守節,與其親族楊天才聚眾募捐,重建正殿一棟、廂房二間,塑觀音佛像,楊玉珍住持修行,改名為“白衣庵”,後更名為觀音閣。1949年解放,僧尼離去。1953年改作偏橋國小,1960年寺廟被拆,廟址復耕。觀音閣,位於施秉縣城西面的王家坡半山上,為旅遊城的景點之一。原寺廟建於清康熙末年,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被毀。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偏橋衛的上五旗楊玉珍望門守節,與其親族楊天才聚眾募捐,重建正殿一棟、廂房二間,塑觀音佛像,楊玉珍住持修行,改名為"白衣庵",後更名為觀音閣。
1949年解放,僧尼離去。1953年改作偏橋國小,1960年寺廟被拆,廟址復耕。 為恢復邑中勝景,點綴施秉旅遊風光,城內有識之士豐學文、豐傳明、宋海珊、蘇德友、何金生、李恆夫、李心明、周玉蓮、楊昌芝、姚貴平、張秀明等,於1993年聚眾捐資,重建觀音閣勝景。按歷史形成的會期,即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會期,數以千計的遠近遊客前來進香、觀看、遊覽。近年來,中外友人在旅遊國家級風景區上舞陽、下舞陽、雲台山和杉木河之後,住宿於施秉縣城,許多友人茶餘飯後,閒步漫行,從縣人大常委會右側岔口沿石板小路直上200餘米,即可進入觀音閣。兩側為鋼筋混凝土建成的餐廳和僧尼住宅,正殿古式建築,形象雄偉,外有金龍纏柱,殿中除兩旁書寫《重修觀音閣記》和詩詞外,更有趣者,在3尊佛像後面用楷書書寫:"堂上二位老人就是菩薩,只要早晚孝順,自有好處,無須敬我;胸中一點善念,即為其佛祖,堅持朝夕奉行,定獲佳果,何須求神。"觀音贊言,傳統美德須牢記,為人處事應慎行。游者站在正殿門前,可觀縣城全景,為您增加一點美好的詩意,也可聽一聽古老的晨鐘暮鼓,平添一絲悠遠的歷史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