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效應

觀察者效應

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觀察者效應”和“不確定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並不是一回事兒,儘管你會常常遇到人們對這兩個概念誤解誤用。簡要地說,前者重點在“觀察”,後者重點在“測量”。)

​基本介紹

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

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響。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觀察者效應”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並不是一回事兒,儘管你會常常遇到人們對這兩個概念誤解誤用。簡要地說,前者重點在“觀察”,後者重點在“測量”。)

有的時候,觀察者的存在會產生非常令人震驚的效果。Leland Ossian Howard曾於1886年在Science上發表自己觀察到的“螳螂吃夫”現象:“把它們放在罐子裡的時候,交配後的雄螳螂會嘗試著逃跑。可是幾分鐘之內,它就會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會先扯下雄螳螂的頭吃掉,然後是脛節,而後是大腿……看起來,如果一個雄螳螂最終竟然能從雌螳螂那裡逃脫的話,幾乎是天賜的好運。”

觀察者效應觀察者效應

可是,後來的廣泛調查發現,這個流傳了近百年的“令人震驚”的“事實”,是“觀察者效應”造成的。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後螳螂吃夫的現象幾乎不存在。而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觀察者在場而引起雌螳螂緊張,誤以為雄螳螂是敵人才造成的。(Michele Doughty, Serendip, 2002)去年九月份,紐約時報也刊載過相關的文章,還專門做了一個幻燈片演示 (Slide Show)。

在 物理學實驗中,為了能夠讓我們看到“電子”,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光子”與其相互作用,而這個動作必然使電子的活動路徑產生變化。在課堂上,學生(觀察者) 的反應會直接影響教師(被觀察者)的情緒和行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痛苦地發現孩子最終和他們看到的並不一樣——因為孩子在處於父母監督下的時候往往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作為觀察者可能產生的影響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但是,這個效應的存在,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尤其是在觀察我們身邊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因為,我們往往只能通過觀察了解這個世界,而我們的觀察結果,以及對觀察結果的理解,決定我們的行為、狀態、以及下一步思考。

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效應”是說:“一個量子力學系統在某個特定狀態被觀察得越頻繁,該系統就越可能保持原來狀態。”

中觀察者

《魔法世紀》在起點中文網作者zhttty的筆下,觀察者是逆轉因果的的人。其設定十分強悍。他們每觀察一件事或是改變一件事,扭轉了上天所定下的“果”時,就會離世界越遠。從不能接觸某個世界到不能看見甚至是被排除。所以,觀察者所能改變的東西太大了

奧術神座

《奧術神座》中的魔法師以研究“世界的真實”為終極目標,“魔法原理”、“世界最初”、“力之本源”之類成了魔法史上最大的疑問,“觀察者”理論就是用來解釋這些問題的其中一個方向。簡單地說,這個理論認為觀察者的意識會影響外界,只是大小的區別,某個觀察者如果足夠強大,便能隨心所欲地控制一切,包括決定世界運行的法則,創造世界。在小說中,這個理論為教皇所接受,並籍此希望晉升到“神”的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